3月份70城房價回暖 領漲城市在東北

三月樓市的市場活躍度在春節之後快速回升,市場的信心明顯增強,在各地人才政策的“催化”之下,自住型購房者的入場開始加快,樓市出現穩中向好態勢。

本報記者 張娜

4月16日,國家統計局發佈了2019年3月份70個大中城市商品住宅銷售價格變動情況統計數據。數據顯示,一二線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銷售價格環比漲幅略有下降,三線城市有所上升;一二三線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銷售價格同比漲幅微升。業內人士認為,一二線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銷售價格趨於穩定;三線城市價格雖然短期漲幅小幅擴大,但不太可能扭轉全年價格漲幅回落的大趨勢。

總體平穩一線城市環比漲幅略降同比微升

“3月份,各地繼續堅持因城施策、一城一策,保持政策的連續性,房地產市場總體平穩。”國家統計局城市司高級統計師劉建偉對此解讀稱。

一線城市環比漲幅略有下降。據初步測算,4個一線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銷售價格環比上漲0.2%,漲幅比2月回落0.1個百分點。其中:北京和廣州分別上漲0.4%和0.8%,上海和深圳分別下降0.1%和0.3%。

二三線城市有漲有跌,延續分化態勢。根據數據,31個二線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銷售價格環比上漲0.6%,漲幅比2月降低0.1個百分點;二手住宅銷售價格環比上漲1.2%,上月為下降0.2%。35個三線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銷售價格環比上漲0.7%,漲幅比2月擴大0.3個百分點;二手住宅銷售價格上漲0.5%,漲幅比2月擴大0.3個百分點。

從數據來看,70城房價同比漲幅均有所擴大。58安居客房產研究院首席分析師張波分析認為,三月樓市的市場活躍度在春節之後快速回升,市場的信心明顯增強,在各地人才政策的“催化”之下,自住型購房者的入場開始加快,樓市出現穩中向好態勢。

從同比來看,3月份,一二三線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銷售價格同比漲幅微升。數據顯示,3月份,一線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銷售價格同比上漲4.2%,漲幅比2月擴大0.1個百分點;二手住宅銷售價格同比上漲0.5%,漲幅比2月擴大0.2個百分點。二線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銷售價格同比上漲12.2%,漲幅比2月擴大0.2個百分點;二手住宅銷售價格同比上漲8.2%,漲幅與2月相同。三線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銷售價格同比上漲11.4%,漲幅比2月擴大0.3個百分點;二手住宅銷售價格同比上漲8.4%,漲幅比2月擴大0.1個百分點。

不過,仲量聯行最新解讀認為,從一手住宅的銷售市場來看,雖然年後部分城市出現了局部的“小陽春”,但3月份整體一手住宅銷售市場的回暖仍略顯疲乏。

仲量聯行中國區研究部住宅市場負責人盛秀秀認為:“不論是從3月份還是從一季度整體成交的同比數據來看,一線城市和重點二線城市成交量漲跌互現,大部分城市銷售勢頭稍有好轉,但回暖力度並不強勁。”

65城房價環比上漲遼寧丹東漲1.9%領跑全國

連日刷屏的東北小城鶴崗每平方米350元的低房價還未下熱搜,丹東房價卻領漲全國。

國家統計局公佈的3月70城房價數據顯示,有65城新建商品住宅價格環比上漲,2月為57城;從房價環比上漲的城市名單看,丹東、錦州、常德等城市房價上漲過快,其中,丹東房價環比漲幅為時隔9個月再次領跑70城,達1.9%。

地處遼寧東南部、緊鄰朝鮮的丹東,此前一直是默默無聞的邊境小城,直到2018年,因韓朝局勢緩和等外部環境變化,丹東房地產市場迅速升溫,一度引起全國關注。2018年4月和5月,丹東房價分別以2%、5.3%的環比漲幅位居70城首位,時隔9個月,丹東再度一騎絕塵,領跑70城。

受多重利好政策影響土地市場小幅回暖

2019年以來,貨幣政策的適度放鬆、融資環境邊際改善,以及行政調控的適度鬆動,使得開發商的購地熱情顯著提升。

仲量聯行中國區研究部總監姚耀表示:“從土地溢價率來看,2018年下半年去槓桿進入深水區加上住宅銷售放緩,開發商拿地極為謹慎,土地平均溢價率跌至過去七年來的低點。然而今年一季度以來,受多重政策利好影響,土地市場開始觸底小幅回暖。雖然開發商整體預期仍較為謹慎,但態度已比去年下半年更為樂觀。”

從土地流拍率來看,各城市已度過2018年的土地流拍高峰期,2019年一季度住宅用地流拍率明顯下降,這也從側面反映了開發商對住宅市場的預期有所改善,因而拿地較去年更為積極。

此外,仲量聯行認為,由於落戶政策放鬆,城鎮化進程加速,中長期利好更多二線城市。

4月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的通知,對於城區常住人口100萬-300萬的Ⅱ型大城市、300萬-500萬的Ⅰ型大城市以及超大特大城市的落戶政策有不同程度放寬。

從中長期來看,戶籍政策開放所帶來的人口導入將為重點城市的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時也對提振住宅需求帶來有利影響。結合二月公佈的《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來看,未來中國都市圈的人口集聚效應將不斷強化。但應當認識到,落戶政策的放鬆只是為城市人口的導入打開了大門,從長遠說,人口的聚集還是受產業發展、公共服務提升和空間連接優化等多重因素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