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茶飲行業最後的機會點,中國茶憑什麼不能做外賣?

溫馨提示:本文約5764字,燒腦時間15分鐘,筷玩思維記者陳敘傑

發於成都。

中國茶做外賣這件事兒,現在看來還可能是天方夜譚,而假設我們將它當成一件普通的事兒,你就會發現,未來即使做到了這一步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中國茶做外賣算是消費升級嗎?改革開放至今幾十年過去,消費升級並沒有停止,甚至可以說,在新技術、新消費者、新商業、新需求推動之下,消費升級永遠不會停止。即使再過二三十年,你肯定還能看到消費升級這個概念,而且,比起當下,未來的消費升級可能會更加激進,消費升級這個概念不會消失,頂多會被另一新詞替代。

消費升級指的是在商業和生活的長河裡,過往很多不敢想、不能實現、不可實現的事兒都會被實現,即使這個事情原先是沒有需求的,但最終也會被實現,互聯網餐飲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一個新的業態出來前,誰也沒有這個需求,大家也會認為它是一個偽命題,而一旦這個業態真正出來了、真正完善了,業內才會覺得“哦,原來我們都需要它”。

所以我們去看一個新事物,千萬別隻會一味地批判,別隻會說不可能,要知道在偉大的事情面前,消費需求就是一個偽命題,消費升級就是將不可能、不存在的事情一件一件地實現。

中國茶做外賣這個事情,從當下看,就是一個不可能且幾乎不存在的話題,但真的如此嗎?真的沒有可能嗎?讓我們跳入時間的長河,去感受這個幾乎不可能實現,也似乎不被看好的事兒。

可能是茶饮行业最后的机会点,中国茶凭什么不能做外卖?

✔從過往看,常規茶飲做外賣早期也是偽命題

近日,筷玩思維(www.kwthink.cn)諮詢了某餐飲品牌的運營總監,該品牌有一款名為“蓋碗茶”的產品,從原型上看,它就是“中國茶”,純熱水泡,不加任何輔料,雖然這個品牌上了外賣,但蓋碗茶並沒有被放在平臺上,“你們的蓋碗茶怎麼不上外賣?假設有顧客在外賣備註標明要一份蓋碗茶,你打算怎麼做?”

該品牌的運營總監回答,“你這問題,把我問倒了。”隨後,話題終止。如果有畫外音,應該是“蓋碗茶怎麼可能做外賣,你瘋了吧?”

第二次我學乖了,雖然諮詢的是同業態的品牌,這次我直接問品牌方創始人,“蓋碗茶不能做外賣,但假如有顧客要點蓋碗茶外賣,你怎麼辦?”

該創始人回答,“蓋碗茶確實不能做外賣,也幾乎沒有這個先例,但如果某一消費者有這個需求,那就是明白了這個情況,我會滿足他,即使只送一包茶葉,如果這個需求成了剛需,我們會設計一套新的、合理的流程。”

我們將思緒拉回數年前,外賣剛崛起的時候,你會發現,早期常規茶飲做外賣的時候也不如意,外賣的配送時長基本在30分鐘到45分鐘左右,甚至更長,冷飲在夏天到顧客手裡會變成微熱的,熱飲在冬天到顧客手裡會變成常溫的,更別說忘記給吸管、珍珠泡發了等,即使後來配送時長逐漸縮短,也會出現:奶蓋不見了、芝士消融了,好不容易調好的顏色分層變成一團糟……

隨著配送時長逐漸趨於合理,茶飲店的老闆也將顧客半徑控制在合理的範圍,新的打包工具、新的包材、更好的配送方式出來了後,從當下去看,哪個茶飲店不將外賣當成重點工具?

再到喜茶、奈雪の茶等過去只能排隊購買,然後逐漸升級為可以代購了,再到開放外賣,好像很多不可能發生的事兒最後都實現了。

可能是茶饮行业最后的机会点,中国茶凭什么不能做外卖?

✔文化不同產生的影響:先是產品不同,再是場景不同

我們先來看看常規茶飲和中國茶這兩款產品的區別。

1)、產品差異化

常規茶飲無論賣得多貴,當下還屬於快餐版的飲品,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在原料上,香精茶等廉價茶底在業內還是普遍存在的。一般情況下,泡好的茶底加入輔料就成了一杯常規茶飲了,輔料分三種:一是必備的糖,如糖漿、果糖、風味糖等;二是增加口感的小料,如珍珠、椰果、西米等;三是裝飾視覺用的小料,大多以應季水果為主,如檸檬、西柚等;四是近些年流行的頂料,如芝士、奶蓋、奶油等。

正如人們喜歡鮮香麻辣的食物一樣,單品口感極差的茶底加入了諸多輔料後,就成了一杯美味可口的茶飲了,這就是味覺的侵略性。

過往人們愛吃火鍋、川湘菜,簡單說就是愛吃重口味,調料佔了味覺的大頭,當下是小清新菜系的崛起,人們從吃調料升級為吃原料,零添加、無添加、少添加成了新菜品的亮點。按此來看,茶飲行業會不會也要走這樣的路?

中國茶,這個產品簡單說,就是單純的茶葉加水,大多以熱泡為主,少量以冷萃為佳,它的特點是儀式感足,如潮汕功夫茶,“從來茶倒七分滿,留下三分是人情”,再到中國禮儀的茶七飯八酒十的規矩,你看,中國茶的產品單單做外賣可以,但是,禮儀和儀式感怎麼配送呢?

回到四川的蓋碗茶,它又稱“三才碗”,蓋為天、託為地、碗為人,三才出自於《黃帝陰符經》的三才既安,也有說出自於《周易》。比起潮汕功夫茶,四川的蓋碗茶可以說是儀式感的極大簡化,但無論如何簡化,文化終究是可見的。懂茶的人都知道,中國茶是慢文化,假設要給常規茶飲安個標籤,常規茶飲的文化似乎還未沉澱成型,充其量只能算年輕人喜歡的快屬性而已。

甚至可以說,文化二字,將中國茶與常規茶飲隔開了。

可能是茶饮行业最后的机会点,中国茶凭什么不能做外卖?

2)、什麼樣的人,在喝什麼樣的茶?

粗略瞭解了產品後,我們回到消費者群體。

我們的世界是平行的還是摺疊的?

95後提起茶,第一反應是什麼?奶茶?

80後提起茶,第一反應是什麼?中國茶?

過去是這樣,現在還是這樣嗎?

過去人們喜歡呆在星巴克點一杯咖啡,現在人們喜歡走街拿一杯茶飲,這杯茶飲是奶茶、果茶、純茶都不重要,這個人們是80後還是95後,又或者是00後,都不重要。

可能是茶饮行业最后的机会点,中国茶凭什么不能做外卖?

人是群體動物,總是有趨同性,一個95後和一群80後在一起,你會發現這個95後就是一枚假的95後,而一個70後和一群95後在一起,這個70後就是一個假的70後。從中,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群體趨同性是商業的重器!

那麼,年輕人喜歡什麼?喜歡簡單、便利的東西。中國茶要照顧群體趨同性,簡單、便利是首要突破的問題。

似乎說,中國茶做不做外賣不重要、怎麼做外賣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顧及到便利。

有了便利,你會發現,95後追捧常規茶飲,80後也可以喝常規茶飲,反過來說,有了便利,不止70後、80後、90後,是不是說95後和00後也可以隨時隨地喝中國茶了呢?

再看人均,常規茶飲做外賣,人均在16元到30元左右,線下在10元到40元之間。也有一些茶飲品牌推出了應季產品,將單份茶飲的人均價格漲到了80元以上。此處,我們得出另一個結論:只要有好的產品,價格過不過預期不是問題,在消費者看來,大不了少喝幾次“昂貴產品”,多喝一些“正常人均的產品”而已。

可能是茶饮行业最后的机会点,中国茶凭什么不能做外卖?

✔中國茶和常規茶飲的形意區分、迭代與融合

過去講形相似意相同,現在是形相似意不同,因為底層邏輯重構了,即使是看似相同的東西,也有著極大的差異化。

外賣的邏輯重構了,外賣就不再是外賣,外賣是一種常規的生活習慣而已,比如說,過去你只去堂食吃東西,然後外賣初期時,有些人只吃外賣,有些人不吃外賣。

甚至可以說,外賣早期就是商家用來割平臺韭菜的工具,所以我們早期能看到,外賣用的是最次的泡沫打包盒,隨便一個白色塑料袋就可以充當打包袋,因為商家知道點外賣的人不會來堂食消費。

等外賣平臺多年媳婦熬成婆,這個時候,平臺就反過來將商家當成乖巧的韭菜了,商家發現:哦,原來點外賣的人是會來堂食消費的,原來點外賣是可以引導顧客行為並培育顧客品牌忠誠度的,這個時候,外賣場景升級推動外賣包材升級、服務升級等。

以常規茶飲為例,消費者可能在線下喝過某個品牌的奶茶,他不想出門的時候,上平臺一查找,第一反應就是點自己熟悉的、喜歡的品牌,顧客還是一樣的顧客,需求幾乎還是一樣的需求,外賣就是提供了各類場景消費的便利性而已。

從一些常規、知名、熱門的茶飲品牌,我們發現了近些年純茶產品的比例在逐漸增多,比如說綠茶養樂多、法式奶霜鐵觀音,又比如說四季春茶、茉莉綠茶等,這些產品的純茶含量在70%到95%之間,說這些產品不是純茶的原因在於其加入了10%到20%的輔料,如糖、奶蓋等。

其次是一些知名品牌開始強調茶底,如茉莉毛尖、金鳳、綠研、四季春等,再加上消費者已經開始不太喜歡輔料了,比如說半糖、微糖、無糖、不加任何輔料或者小料成了消費者點茶飲的又一選擇。是否可以說,按這個趨勢發展下去,中國茶做外賣或者堂食將會成為一個必然?

從常規茶飲可以看出,消費者一是要好喝、二是要品質和稀缺感,再到要文化和健康,這個路徑完全能推動中國茶打入當下整個新消費群體。

可能是茶饮行业最后的机会点,中国茶凭什么不能做外卖?

我們可以總結出三個趨勢:一是茶飲的包材和品牌方的呈現越來越講究,二是消費者不但要好喝還要品質感和健康,三是消費者的付費能力在好產品面前是成正比的。

好了,是不是能再一次看出這條路的盡頭完全符合中國茶的升級和迭代?

✔常規茶飲能做外賣,中國茶憑什麼不可以?

常規茶飲做起來,再到進入外賣,可謂翻過了山和大海,那麼,中國茶要做起來,再到做外賣,需要翻過什麼樣的山和大海?

1)、中國茶要跨過的“山和大海”

先來總結三個常規問題:

①高端還是中端?

對於入局者來說,中國茶更考究茶葉的質量,首先,成本就是一個問題,走不了低端路線,走高端又擔心需求沒那麼大,那麼中端、中高端會不會是一個突破口?

②純茶與否?

喝純茶不加糖是茶飲愛好者的常識,但對於茶飲小白來說,不加任何輔料,市場接受度是最大的擔憂,加了輔料,又和其它產品有何區別?

可能是茶饮行业最后的机会点,中国茶凭什么不能做外卖?

③儀式感與價值

儀式感才是中國茶最難取捨的地方,但你要做中國茶外賣,總不能像火鍋行業做外賣一樣,免費給消費者送一套茶具吧?最大的困惑是:消費者喝純茶到底要不要儀式感?沒有儀式感,中國茶還是中國茶嗎?

行業難題就像一個迷宮,看似永遠也繞不出去,如果暫且找不到答案,我們就得將思考調離,回到產品和消費需求本身。

2)、什麼是一杯好茶?

雖然說功夫茶和蓋碗茶都是熱飲,但冷萃茶也是純茶的一種飲用方式,只不過受限於設備和流程,導致了這種形式不被推廣而已,一杯好茶是立體的,要麼夠冷、要麼夠熱、口感要不澀、要留香等,這極其考驗原茶品質和沖泡手法。

在過去,確實有一些茶館拒絕給茶飲加糖,甚至“儀式感群體們”還認為加入輔料是對中國茶的侮辱,但在新消費群體看來,這些不過是一些“老頑固”的舊做派罷了。

也確實,一斤茶葉成千上萬,你加入10%的一斤才數元的某些輔料,確實糟蹋了好食材,那麼,何不換個呈現?

過去一些傳統酒樓還認為,味精和雞精是中餐烹飪的奇恥大辱,現在也照樣用的很普遍,對於中國茶外賣化,在便利和好評還有接受度面前,確實得做一些改良,否則,純茶飲為何還是一個偽命題?

3)、消費者需要的是便利還是儀式感?

消費者為什麼要買某茶?為什麼要買某咖啡?除了不難喝、好喝之外,更重要的是,“這個行為”可以照顧自己的臉面。如果是為了好喝而不是為了“裝”,排隊2小時、喝茶5分鐘的人群就會減掉九成。

言外之意是,買這一杯茶,可以讓人覺得自己好厲害、好有品味,所以一些高端茶飲品牌除了將產品做的好喝和有品質感之外,也起了一些讓人“摸不著頭腦但可膜拜”的品名,比如叫什麼“金鳳”,有多少消費者懂?

新消費群體的複雜之處在於:消費者不喜歡儀式感,儀式感是讓人對自己的行為產生敬畏,而不是自己對產品有敬畏,換句話說,排隊,就是一種儀式感。

可能是茶饮行业最后的机会点,中国茶凭什么不能做外卖?

消費者喜歡自己獲取產品的過程充滿“被阻礙”的儀式感,而不喜歡產品享用本身充滿“被阻礙”的儀式感,假設這個行為論證正確,那中國茶的儀式感大可不必。

消費者考慮的是:在好喝好看的前提下,你的品質感和稀奇性是否存在?

其次,關於中國茶應該怎麼做外賣,一大杯500毫升甚至700毫升的熱飲合適嗎?是否要微調?配送茶葉單品還是沖泡好的茶品?能否讓消費者充分的自主選擇?

一旦將這些思考打通,你就會發現,中國茶是可以做外賣的,而且路不止一條。

✔篇外探討:假設中國茶不談外賣化是不是偽命題,但行業也需新改革

重新回到中國茶的消費場景,你去茶城看就知道了,基本是70後、80後居多,中間可能混雜著一些“不知道來幹嘛”的90後。至於00後和10後,也是有的,不過,這個群體是被長輩帶過來的,他們幾乎可能不主動喝這種茶,他們可能是來幫家人買茶。

從產品價格上看,動輒一兩七八十到成百上千的價格,也將新消費群體拒之門外,但這不是重點,重點是儀式感和文化屬性的阻礙。

比如說“洗茶、敬茶”這些禮儀不止00後不願意學,大多90後也不屑一顧,對於新青年來說,喝杯中國茶,真的要這麼嚴肅莊重嗎?

可能是茶饮行业最后的机会点,中国茶凭什么不能做外卖?

中國茶的消費場景大多在商務茶樓或茶館,但更普及的是在人們的家裡,還有一些辦公室“老白領男人”,一個保溫杯、一包茶葉、一壺熱水,這也是常見的喝茶方式。

年輕人嫌棄喝中國茶太麻煩、嫌棄價格貴,如果說,把這兩個點去掉,是不是能讓中國茶打入年輕人這個新消費群體呢?

1)、要年輕化,先做好文化減負

想要年輕化,就得符合年輕人的喜好,年輕人喜歡新鮮的、喜歡好玩的、喜歡有趣的、喜歡有性格的,中國茶年輕化本應該是茶協會、文化局要做的事兒,但這個重擔最終卻落到了商家、落到了品牌方身上。

中國茶太老了、太重了、太有文化了,要打入年輕人內部,年輕化是必備的,同樣的案例,故宮年輕化就獲得了大量年輕人的追捧。

去除一些沉重的文化負重感,一個更輕的中國茶,才能更容易被新群體接受。

打個比喻,如果商家要顧客關注某個公眾號,正確的做法是直接給一個二維碼,直接掃碼關注了事,假設說要顧客自己搜索,先輸入資料註冊,再獲取驗證碼,然後還要審核,發到朋友圈點贊,消費者肯定覺得煩死了。

這裡面核心思考是:商家幫消費者做的事兒,可以重,消費者自己做的事兒,必須要輕。文化和儀式感也同理。

2)、便利化

不止從精神層面年輕化就行了,從行為上也須做到便利化。比如說一個傳統賣茶葉的檔口,老闆就得整天坐在椅子上等人上門嗎?你只能賣茶葉嗎?既然有茶葉,有了原料,為什麼只能賣原料呢?消費者想要某個茶,買一克商家不接受,那麼買一杯茶飲可以嗎?

一個有趣的事情是:茶飲店把茶葉藏起來賣茶飲,中國茶檔口卻把茶葉擺出來賣茶葉,這實則是兩個不符合邏輯的事兒。

可能是茶饮行业最后的机会点,中国茶凭什么不能做外卖?

猶太教的《塔木德經》有這樣一句話,“成功沒有捷徑可走,卻有很多條路徑供你選擇”,目前商業的現狀是:確實有多條路徑,商家卻將之拒之門外,然後抱怨生意不好做。

比如說,在茶葉店為什麼不能賣茶飲?再比如說,只要消費者願意付費,茶葉單份賣可以嗎?

總不能等市面上那些茶飲店將中國茶的產品比例增到了90%,你才抱怨說,原來中國茶也有新的玩法,結果我卻錯過了。

✔結語

咖啡是一種舶來品,在咖啡入侵的當下,茶飲很好的打了一場反擊戰,相比咖啡,國人更喜歡喝茶。再對比一下,純咖啡和純茶,想必更多人更願意選擇純茶。

就單單是咖啡加牛奶這個事兒,誕生了一個巨無霸品類,咱們的純茶,不僅可以加奶製品成為奶茶,還可以加水果成為果茶,更能加乳酸菌或其它產品成為更好喝、更有品質感的其它產品,而且淳品茶也一直是商務人士必備的文化飲品。

中國茶做外賣或者要煥發新生,是可以有多條路的,一條走淳品茶便利化,一條走淳品茶快餐化,一條走淳品茶高端化,再拆分下去,路,永遠不止一條。

總而言之,今天不可能、不被看好的事兒,未來,將會是常態......這是不可逆的商業行為。

2019版筷玩思維內容營銷(廣告投放)執行報價已於3月1日正式施行,有廣告投放和內容營銷需求的客戶可與蘇先生(手機/微信:15650737218)具體洽談和溝通,期待與您攜手共贏。

官宣:筷玩思維啟用“筷幫”品牌,正式推出會員成長體系。筷幫是什麼?筷幫是筷玩思維面向全平臺累計200餘萬粉絲推出的以資源導入為核心的會員服務品牌,旨在藉助一系列的專屬組合特權與您建立更長期的雙贏關係,全方位提升和豐富您在筷玩思維全體系內可享受到的陪伴式成長體驗。

喜大普奔、限時特惠!現在成為筷玩思維會員僅需298元/年,太划算啦!!點擊下方“閱讀原文”即刻購買“筷玩思維成長會員”吧,無筷幫、不老鐵!

可能是茶饮行业最后的机会点,中国茶凭什么不能做外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