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州:“嵊州就是我的家” ——關注房地產市場系列報道之二

市人民醫院(浙大一院嵊州分院)、吾悅廣場、實驗小學、中心幼兒園等民生項目相繼建成並投入使用,恆大、碧桂園、綠城等樓盤競相入駐,城南新區日新月異的城市面貌,加上教育、醫療、商業、交通等生活配套資源日趨均衡完善,這不僅讓在外創業的鄉賢們紛紛回家購置新房,更是讓不少新嵊州人也在我市安家落戶。

全能配套+宜居環境 吸引鄉賢回鄉置業

李女士是一位已經在河南打拼了近16年的嵊州鄉賢,平時一直都居住在河南鄭州。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這個年,她與家人是在綠城·剡江越園的新家中渡過的。

“交房之後我立刻就開始裝修了,就是想要在新家過年。”李女士告訴記者,她自己在河南也有涉及房地產,所以在買房時會更加講究,對樓盤的各個方面的要求也愈加“苛刻”。除了房子本身的品質,區域位置、交通、醫療配套和商業配套等都是她考慮的主要問題。

“城南新區這邊擁有成熟且完善的配套,不僅能夠更好地滿足現代都市生活的需要,而且還能更有效地節約時間。”李女士說,雖然在外打拼多年,但自己的根是在嵊州的,看到家鄉巨大的變化,城市的快速發展以及市容市貌、居住環境的改善,讓想著以後回來養老的她,有了回家置業的決定。而入駐綠城·剡江越園的這幾天,也確實讓她感受到了嵊州舒適的居住環境。

“現在嵊州的發展速度太快了,尤其是城南新區,每次回來看到的都不一樣,所以去年我又在金昌白鷺金灣定了一套房子。”李女士說,她的孩子目前雖然在國外讀書,但每年暑期她都會帶著孩子在嵊州小住,她仍希望孩子能知道自己的根在哪裡。

作為熟悉房地產行業的一員,李女士說,近幾年來,他們也一直在尋找合適的合作伙伴,希望能回到家鄉開發新的樓盤,為家鄉的發展添一份自己的力量。

同樣被城南新區全能配套和宜居環境吸引回家置業的,還有常年居住在北京的錢女士。

今年春節期間,錢女士拿到了位於君悅新天地的新房鑰匙。她告訴記者,雖然自己在北京已有數套房子,但一直有回鄉購置新房的想法。“每年開越商大會,市委市政府也會帶我們看嵊州的發展,當看到城南高樓林立、道路寬闊的面貌之後,就決定要將新房買在城南。”錢女士說,當她第一次坐著車從城西到城南的時候,彷彿自己一下子進入了上海。雖然在北京也看慣了現代大城市的模樣,但親身在家鄉的感受仍讓她充滿了驚喜。“在北京買房可以說是投資,但回家鄉買房是一種情懷。”據錢女士瞭解,北京嵊州商會有不少鄉賢都回鄉買了新房,而且大多買在了城南,其他鄉賢也有不少回鄉買房的。而據記者瞭解,在各地的紹興商會也有多位嵊州籍鄉賢在嵊購置了房產。

政策引領 吸引人才在我市安家落戶

這幾天,來自重慶的楊先生剛剛裝修好了他在我市的第二套房子,準備擇日入住。

楊先生一直在集成灶行業工作,從獨自一人闖蕩到舉家搬遷至嵊州,他用將近6個年頭,真正成為了一名“新嵊州人”。

2013年楊先生隻身一人到我市的一家集成灶企業工作。2015年,因工作需要,他在城南新區的正大·新城國際購買了第一套房子,“那個時候買房子是為了暫住,但後來嵊州發展越來越好,我就想一直留在這裡。”看著日新月異的城市面貌、越來越完善的生活配套資源以及越來越多大樓盤的競相入駐,2017年,他又下定決心在香悅半島購買了一套170平方米的房子,準備正式定居嵊州。他說:“我重慶的朋友也來看過我這裡的房子,他們都說小區環境好,居住幸福感強,一點也不比大城市差。”眼下,楊先生的妻兒也都已經遷到了我市,成了“新嵊州人”。

據瞭解,目前我市有外來人口10萬人左右,他們是推動我市經濟轉型升級不可或缺的一支力量,同時,也是我市購房主力中的一部分,對樓市的拉動力不容小覷。

為了留住人才,我市出臺各種扶持政策,特別是針對在我市創業的大學生,更是從“創業成才”“企業用才”“安家留才”“平臺聚才”等四個方面開展精準扶持。對於在嵊創業的大學生,不僅可獲多項補貼政策,如果高校畢業生留在嵊州還可獲安家補貼。

據悉,我市進一步健全了房票補貼制度和安家補貼制度,對全職新引進到嵊州企事業單位(不含垂直管理部門和參公事業單位)的全日制博士生、碩士生、211/985和雙一流高校本科生、其他普通高校本科畢業生,在嵊首次購房分別給予一次性最高40萬元、25萬元、20萬元、5萬元的房票補貼;沒有購房的發放5年每年7000元至3萬元不等的安家補貼。

“嵊州就是我的家。”近幾年來,嵊州的快速發展不僅讓越來越多外出的鄉賢有了葉落歸根的想法,更是讓不少“新嵊州人”對嵊州的未來充滿期待,在這座理想城市定居下來,安居樂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