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門前99%的物件都消失了,只有一樣還聳立在那裡600年沒變


一提到天安門,很多人都能看到城樓前的一對高高的華表。兩者已經融為一體不可分了。不過,更多的人只是把華表當成一個配套建築,已經鮮有人知道華表的最早用意了。

天安門華表又稱作“望柱”。華表上石犼蹲立,下面橫插雲板,柱身雕刻雲龍,該華表與天安門同建於明永樂年間,迄今已有近600年曆史。每根華表由須彌座柱礎、柱身和承露盤組成,通高為9.57米,其直徑為98釐米,重約20000公斤。

天安門前後各有一對華表。門前那對華表上的石犼,面向宮外,後面的那對華表上的的石犼,面向宮內,故在古老的傳說中,人們把宮前的石犼叫“望君歸”,意為盼望皇帝外出遊玩不要久久不歸,應快回宮料理國事;面向宮內的石犼叫“望君出”,勸戒皇帝不要老待在宮內尋歡作樂,應常到宮外去了解百姓的苦難。


相傳堯時立木牌於交通要道,供人書寫諫言,針砭時弊。遠古的華表皆為木製,東漢時期開始使用石柱作華表,華表的作用已經消失了,成為豎立在宮殿、橋樑、陵墓等前的大柱。

這一對華表間距為96米,是少有的精美藝術品。

華表的柱身呈八角型,一條巨龍盤旋而上,龍身外佈滿雲紋,漢白玉的石柱在藍天白雲的襯托下真有巨龍凌空飛騰的氣勢。柱身上方橫插一塊雲板,上面雕滿祥雲。

華表的基座稱為須彌座,這是借鑑了佛教造像的基座形式,而且在基座外添加了一圈石欄杆,欄杆的四角石柱上各有一隻小石獅,頭的朝向與上面的石犼相同。欄杆不但對華表起到保護作用,還將華表烘托得更加高聳和莊嚴。

經歷600年滄桑,東面的龍已經模糊了。

東南角的小獅子也是最模糊的。看來古時東南來的風和雨比較厲害。

獅子們靜靜的坐看天安門前風雲變幻600年,只有那些麻雀陪著它們。

西面的石雕依然清晰,可見神龍姿態優美兇猛。

天安門廣場前幾乎都改變了原有的模樣,只有這一對華表還依然聳立,也是一個奇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