鰲山曉旭盼雁歸 ——探訪新莆田二十四景之雁陣歸舟

鰲山曉旭盼雁歸 ——探訪新莆田二十四景之雁陣歸舟

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照到三江口鎮鰲山村時,漁民們已經出海歸來,灘塗上辛勤勞作的身姿,是晨曦下最美的剪影。這裡有著涵江沿海最高點雁陣山,依山傍水,風光旖旎;這裡位於木蘭溪入海口處,海溪相觸,水天一色。

雁陣山距離市區不到20公里,這青山碧海間的清逸,似有一種無形的力量,引得無數人為之沉醉。當鄉愁蔓延,叫人不由自主地慢下腳步,駐足此地,逐日出賞日落,希冀這冬日的暖陽,滌盪一身的風塵僕僕。

人文佳話 淵源綿長

從鰲山村口進入,穿過一段整潔幽靜的村道,便到了雁陣山腳下,視野豁然開朗。一條盤山水泥公路直通山頂,在松柏林立中,雁陣宮山門如萬綠叢中一抹紅,滿眼望去都是籠罩山頭的靈氣。生長於此的雁陣宮董事會秘書黃玉森告訴記者,鰲山雖不高,僅80米,卻是三江口鎮最高的山峰,因地形奇突,山脈延伸到興化之濱,好像鰲魚的頭,村名因此而來。鰲山還有個美麗的原名,因地處海濱,海水退潮時,沙灘上留下眾多魚、蝦、螺、蟹等海生動物,每當深秋之際,鴻雁成群地飛集於此處覓食、棲宿、越冬,故俗叫雁陣山。

進入山門,便瞧見一塊石刻矗立在一片青翠中,“三雁風光”的字眼提醒著遊客這裡的獨特風景:雁陣山、雁陣宮、雁陣塔。“其實背後還有另一層含義。”黃玉森說,宋紹興八年(1138),是莆田科舉史上最為輝煌的一年,莆田舉子15人參考,有14人中了進士,其中的黃公度、陳俊卿被賜為狀元、榜眼,同科的榜尊、榜幼也被莆田舉子摘取,留下“魁亞聯登,四異同科”的佳話。因黃公度、陳俊卿、榜幼龔茂良三人與此地皆有淵源,他們和其他眾多學子一樣,像是羽翼豐滿的大雁飛往遠方,卻又時常思念故鄉,文壇“三雁”也成此風光。

時光荏苒,黃公度與雁陣山的淵源始終深厚綿長。緊鄰“三雁風光”處,蒼松翠柏掩映中,一座兩層樓閣典雅別緻。站在閣前廣場俯瞰,不遠處的灘塗曲線優美,翩翩白鷺成群集結,蔚為一景。門外閣柱上,雕刻著黃公度的聯句:“縱觀三江口有朝一日廢墟成鬧市,遍視九里洋不幾多時滄海變桑田。”字裡行間橫溢著大氣磅礴,那是800多年前狀元郎的豪情萬丈與對未來的洞見。黃玉森說,黃公度長年跟隨姑姑在雁陣山攻讀詩書,後來高中狀元,高宗皇帝特賜閣額,並親筆御書“登瀛閣”三字褒獎他,字體蒼勁、雄偉。2017年,黃玉森多次前往福建師範大學、廈門大學等高校圖書館,在縣誌中查詢到有關黃公度《代謝御書表》的記載,也為這段美麗的故事再添史志的印證。

“宋高宗御書的‘登瀛閣’三字,得以保護並鑲嵌在雁陣宮前的廊壁上。”雁陣宮董事會董事長龔振秋介紹,雁陣宮名聲遠播,在新加坡、意大利、港澳臺等地建有行宮,2017年入選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宮內的爬刀梯習俗,目前全市僅莆禧古城和這裡還傳承保留著。21.6米高的刀梯,寓意著鄉民對平安的祈求,因籌辦過程複雜隆重,一般十來年才舉行一次,一次持續六七天,最近的一次爬刀梯還是在2015年。

雁聲塔影 漁舟點點

登上七層八角石塔,遠眺海天蒼茫,近觀碧野平疇,緊鄰的瀋海高速公路穿梭而過,盡收眼底。四五公里之外的塔仔塔,在一片朦朧中竟也輪廓鮮明、遙相呼應,人稱“公母塔”,實不虛傳。如趕上好天氣,看著天際一輪紅日緩緩升起,黃公度筆下的“鰲山曉旭點點金”頓時襲上腦海。

在鄉人的記憶中,雁陣塔是海上船隻的航標,也是遊子歸鄉的盼頭。三江口港是個天然海港,古稱端明港,也是莆田的主要通商口岸,原本只是海灘,卻盛產海蟶、土筍凍等名優特產品。鰲山村當年有一條航道,不管是古時外出,還是上世紀初的走南洋,這裡是船隻出入必經之地,雁陣塔成為人們離鄉前最後的遙望。近鄉情更怯,當他們返鄉歸來,雁陣塔又成為最初的溫暖。因古時稱涵江一線為“唐山”,於是民間又流傳著“未登唐山地,先見雁陣塔”的俗語。這也正是“雁陣歸舟”的雙重含義,漁民討海歸來滿載而歸,漁舟點點;遊子拼搏歸鄉滿心歡喜,風姿綽綽。

無奈,三江口港急流滾滾,船隻時有觸礁危險,故有“會過壁頭門(在東海外),難過雁陣鼻”之古諺。鄉老們相傳,為了安全起見,明代興化府知府嶽正建塔作為航標。也有人說,是三一教創始人林龍江籌建後受阻停建。還有人說,是邑人尚書林堯俞籌建。眼下,黃玉森期盼有更專業的人士進行科學論斷。

歷史自有真相。不可忽視的是,雁陣塔是先賢們血汗的結晶,也是研究明代莆田經濟的縮影,更是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相融合的古蹟。遺憾的是,民國時期,雁陣塔遭毀,塔剎殘體保存於雁陣宮內,同時保存著唯一的一張雁陣塔老照片。歸國華僑每每看到這張照片,無不感慨萬千。2008年,在僑胞及社會愛心人士的呼籲下,新建雁陣塔的想法得到當地政府和文物部門的支持。通過邀請省古建築設計專家設計,2014年7月,在舊塔原址20米處,重現石塔“舊模樣”。龔振秋說,建塔所用石材全部取自於雁陣山,塔外部用特大條石、石雕欄杆砌成,具有抗颱風、防震、避雷功能,塔頂配上照明燈,依舊作為燈塔,常年照亮夜途的行人。

站在塔上,不遠處的百威雪津啤酒產區十分顯眼。在當地的長遠規劃中,將結合全域旅遊,擬恢復鰲山上的巖潯寨,提升雁陣歸舟景區,打造文化工業旅遊啤酒小鎮。黃玉森描繪著他們的願景:“夕陽西下,山上的雁陣塔倒映在水塘裡,美得很!這裡還將打造成雁聲塔影的風光。” 本報記者 許愛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