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雖是人間絕色,卻巾幗不讓鬚眉,最終悲劇收場

《三國演義》是一部以歷史戰爭為題材的長篇小說,既然是戰爭小說,自然是以男性為主體的一部作品,整部作品中男性佔據著主導地位,他們或剛正不阿,或充滿仁義,女性在作品中的影響也是巨大的,但是演義中女性的結局卻是悲劇性的,他們在男權社會中過的卑微,男人為了家庭,權力,金錢,名利將他們隨意處置。男人帶給他們的不是興奮的家庭,甜蜜的愛情卻是顛沛流離的生活。

《三國演義》:雖是人間絕色,卻巾幗不讓鬚眉,最終悲劇收場

《三國演義》中的女性,作者並沒有刻意去描寫,但是女性在作品中陪你過的影響卻是巨大,如果沒有女性形象的加入,三國或許就沒有這麼精彩。在《三國演義》中我們注意的往往都是那些個超級英雄,很少注意到裡面的女性形象,但是女性雖然是配角的身份,但是卻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在戰火紛飛的時代,她們通過各自的聰明才智周旋在男人中,甚至為自己留得立足之地。她們在這樣動盪的時代也始終遵循著三從四德,無論面對什麼樣的境地,他們都能對丈夫做到不離不棄。面對各種利益集團的相互交錯,她們仍舊不屈不撓。在眾多的女性當中,大放異彩的無疑是那些具有大智慧的女性,她們卑微地活在男權社會中,沒有自我,也找不到存在的價值,但是總能通過自己的智慧生存下去,她們或許有的是為了國家,或許只是為了單純的味自己謀個求生之道,而貂蟬便是這類女性的代表。

《三國演義》:雖是人間絕色,卻巾幗不讓鬚眉,最終悲劇收場

貂蟬,作為我國古代的四大美女之一,有著沉魚落雁,閉月羞花的美貌,貂蟬的智慧想必大家都有所耳聞,作為三國最著名的美女,她的出現無疑為這部本是男人戰爭的故事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首先,貂蟬的出場就顯示了這個女子的與眾不同,當時董卓專權肆虐,王允憂心如焚,某夜忽然聽到貂蟬在牡丹亭長吁短嘆,於是喝曰:"賤人將有私情耶?"貂蟬跪答曰:"賤妾安敢有私。"允曰:"汝無所私,何夜深於此長嘆?"蟬曰:"容妾伸肺腑之言。"允曰:"汝勿隱匿,當實告我。"蟬曰:"妾蒙大人恩養,訓習歌舞,優禮相待,妾雖粉身碎骨,莫報萬一。近見大人兩眉愁鎖,必有國家大事,又不敢問。今晚又見行坐立不安,因此長嘆,不想為大人窺見。倘有用妾之處,萬死不辭。"允以杖擊地曰:"誰想天下卻在汝手中耶!"通過這次對話,可以看出貂蟬不僅僅是聰慧,懂得察言觀色的人,還是知恩圖報的人,為報王允的養育之恩,甘願捨身其中。於是,王允將貂蟬先許給呂布為妾,然後又送給董卓,利用貂蟬的美色,二人密定了離間計和連環計最後使呂布和董卓刀劍相向。文中有很多地方都表現出貂蟬的智慧與狡黠,像《三國演義》第八回曾寫道:"卓偶染小疾,貂蟬衣不解帶,曲意逢迎,卓心愈喜。呂布入內問安,正值卓睡。貂蟬於床後探半身望布,以手指心,又以手指卓,揮淚不止,布心如碎。董卓朦朧雙目,見布注視床後,目不轉睛。回身一看,見貂蟬立於床後。董卓大怒,叱布曰:'汝敢戲吾愛姬耶!'左右逐出,今後不許入堂。"《三國演義》第八回曾寫道:"卓偶染小疾,貂蟬衣不解帶,曲意逢迎,卓心愈喜。呂布入內問安,正值卓睡。貂蟬於床後探半身望布,以手指心,又以手指卓,揮淚不止,布心如碎。董卓朦朧雙目,見布注視床後,目不轉睛。回身一看,見貂蟬立於床後。董卓大怒,叱布曰:'汝敢戲吾愛姬耶!左右逐出,今後不許入堂。"通過這一段可以明顯的看出,貂蟬一面對董卓悉心照顧,得到董卓的歡心,一面又揮淚不止得到呂布的憐愛,這個聰明的女子只是用這幾個動作就讓兩個男人互生隔閡,從這就可以看出貂蟬的機敏與智謀。很多人將貂蟬的成功歸功於王允的指揮,但是在我看來,貂蟬的成功歸功於她自己,她在董卓和呂布之間巧妙周旋,不斷激化二人矛盾,最終使董卓死於呂布的劍下,呂布則被曹操縊死在白門樓,而貂蟬卻不了了之。後世不少人曾稱讚貂蟬的智謀,許多人也將她的事蹟寫成了平話或戲劇,都認為貂蟬是一位有勇有謀的女子,但又有多少人能讀出她的悲傷,她的無可奈何呢?

《三國演義》:雖是人間絕色,卻巾幗不讓鬚眉,最終悲劇收場

一、貂蟬的悲劇

在我看來,貂蟬的悲劇分為前期和後期,前期是無可奈何的命運之悲。貂蟬從小的時候就進入王允的府中,教她歌舞和其他技藝,這種身份的定位本就體現了貂蟬的命運走向。當王允發現她在園子裡唉聲嘆氣時,先是心聲怒火,但聽完貂蟬的緣由,見到她的面容後,便怒氣大消。他知道董卓和呂布都有好色的缺點,看到貂蟬便計上心頭。於是,他馬上就改變了對貂蟬的態度,並待她如女兒般,他清楚的知道貂蟬便是他打敗董卓和呂布的最佳武器。當她成為王允的政治工具後,她在董卓和呂布之間巧妙周旋,努力的離間二人之間的關係,在《三國演義》第八回曾寫道顯示出,董卓大病,貂蟬衣不解帶的照顧,呂布來探,她卻含淚不止,以手比心,:"卓偶染小疾,貂蟬衣不解帶,曲意逢迎,卓心愈喜。呂布入內問安,正值卓睡。貂蟬於床後探半身望布,以手指心,又以手指卓,揮淚不止,布心如碎。董卓朦朧雙目,見布注視床後,目不轉睛。回身一看,見貂蟬立於床後。董卓大怒,叱布曰:'汝敢戲吾愛姬耶!'左右逐出,今後不許入堂。"通過這裡就可以看出貂蟬在董卓和呂布之間遊刃有餘。為除國賊董卓,她放棄了自己的青春和幸福,以自己的美貌和肉體作為戰鬥的武器,她站在政治鬥爭的浪尖之上,除了迎頭直上,沒有其他選擇,她希望她的犧牲,可以為自己的恩人王允,甚至是整個國家的安寧做出一點貢獻。如果說貂蟬在行動過程中沉著冷靜、從容應對的表現值得世人稱讚的話,那麼她為除國賊,不惜犧牲自己的幸福,青春和貞操又該換來什麼呢?在讀貂蟬的故事時,我時常會為她感到惋惜,那麼一位有勇有謀、傾國傾城的女子卻捲入不見鮮血,明爭暗鬥的政治鬥爭中。她的犧牲使我想到在中國古代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中,女性的悲劇無處不在,她們只是男人們為了權利、地位的棋子和工具,但從來沒有肯定過女性在政治中的價值,而《三國演義》更是將貂蟬的悲劇印在讀者的心裡。

《三國演義》:雖是人間絕色,卻巾幗不讓鬚眉,最終悲劇收場

貂蟬後期的悲劇是自我放逐的悲。呂布殺了董卓之後,到郿塢娶了貂蟬,後呂布被曹操縊死在白門樓,而貂蟬卻不知所蹤。在呂布面對與曹操大戰,陳宮勸呂布出戰時,《三國演義》曾提到:"布聞言愁悶不決,入去貂蟬,貂蟬曰:'將軍與妾做主,勿輕身自出。'布曰:'汝無憂慮,吾有畫戟、赤兔馬,誰敢近我?'乃出謂陳宮曰:'操軍糧至者,詐也。操多詭計,吾未敢動。'宮出,嘆曰:'吾等死無葬身之地矣!陳宮曾勸過呂布主動出擊,曹操帶糧打仗堅持不了多久,但呂布卻因貂蟬的一句話,而放棄了此次戰役,不久,曹操破城而入,呂布被縊死在白門樓,這裡便是三國最後提及貂蟬的地方,結局到底如何沒有準確答案。本是足智多謀的貂蟬在這個時候怎麼會退卻了呢?

《三國演義》:雖是人間絕色,卻巾幗不讓鬚眉,最終悲劇收場

在我看來,後期的貂蟬處於自我放逐,迷失自我的灰暗階段,她為了自我安全而不顧呂布和全城將士的性命,勸呂布"勿輕身自出",還每天每夜的與呂布飲酒作樂,這時候的她明顯的陷入了迷茫之中,王允、董卓已死,呂布也深陷困境,本是棋子的她找不到自我價值和人生方向,所以選擇了放逐。羅貫中曾運用大量的筆墨來描繪貂蟬的前期,但"長安兵變",呂布縊死後便沒有任何文字了,她的結局成了未解之謎,但後世仍根據她的種種事蹟,虛構了她的結局。就像崑劇《斬貂》中描述的一樣,貂蟬被張飛轉送給了關羽,但關羽卻認為其水性楊花,朝三暮四,於是乘夜拔劍痛斬美人於燈下。京劇《鳳儀亭》提到,曹操將貂蟬贈與關羽,關羽卻不聞不問,於是貂蟬便自盡而亡。還有稱貂蟬被男人送來送去,對世間萬物再無任何留戀,看破紅塵,最終遁入空門了。不管史上有沒有這樣一位奇女子,也不說這些結局是不是事實,但最終都逃不了一個"悲字。

《三國演義》:雖是人間絕色,卻巾幗不讓鬚眉,最終悲劇收場

二、貂蟬悲劇的原因

(一)貂蟬的社會地位決定自身悲劇命運

貂蟬,本是東漢王朝高級武官的帽冠,所謂武冠"附蟬為主,貂尾為飾",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將貂蟬用作東漢末年美女的名字,但在《三國志》中,卻從未提及貂蟬這一女子,只是指出當時呂布曾與董卓的一個婢女有染。《三國演義》中的貂蟬,本是司徒王允府中的歌姬,年方二八,能歌善舞,美若天仙。無論是在《三國志》還是《三國演義》,與呂布和董卓有糾葛的都是一名年輕貌美的婢女,由"婢女"這一卑微的身份就可以察覺出貂蟬悲劇的結局。在以男權為中心的封建社會,尤其是在戰亂時期,女子都是不用流血,不用戰爭就可以輕易取得勝利的最佳武器,男人在獲取成功、名譽、地位時,從沒有想過女性自身的感受,她們是無奈的、被迫的、受屈辱的成為男人、甚至國家戰鬥的政治工具。單就貂蟬來說,她本是王允府上的婢女,婢女的身份就讓她毫無主權可言,於是在王允將她許給呂布時,她無話可說;在王允又將她送給董卓時,她除了接受也沒有任何怨言。難道貂蟬本身就是願意去做這個差事嗎?我想並不是這樣,她是無可奈何的接受,盡全力的去完成自己的使命。有人說,貂蟬是大義型女性,為了報恩,為了國家才做出這麼大的犧牲,不顧一切的使董卓與呂布刀劍相向;也有人說,貂蟬沒有表達任何想法,只是對命運的無可奈何,在男權社會中,她沒有任何選擇的權利,她只是努力的使自己活下來。在三國時期,只是就她婢女的身份來看,她的命運就註定了悲劇。

《三國演義》:雖是人間絕色,卻巾幗不讓鬚眉,最終悲劇收場

(二)三國時期的歷史背景是貂蟬悲劇的重要原因

三國時期朝綱紊亂、諸侯爭霸、政局動盪不安,這個時期的戰爭時間長達九十年之久。然而在這個特殊的時期如果只靠忠義和道德是難以成事的,這個時代比任何時候都需要智慧和武藝,這是亂世英雄爭霸的必備條件,東漢末年,各地開始出現了很多地方霸主,於是混戰開始。戰爭頻發的三國時期,智慧和勇氣並不是男人的專利,許多女性也有著報效國家,保護家庭的精神。在整個封建社會里,女性形象大都是賢妻良母式的,具備溫柔體貼的性情和善良勤勞的美德。但是在戰爭頻發的三國時期,出現了許多和古時封建女性不一樣的進步思想,一些女性不再受漢文化對於婦女"三從四德"之類清規戒律的約束,從小練就一身的武藝,一些女性不再只是照顧家庭,進行勞作,遵守禮教思想的工具,而是憑藉自己的聰明和智慧在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三國演義》:雖是人間絕色,卻巾幗不讓鬚眉,最終悲劇收場

《三國演義》中就出現許多有別於傳統女性形象的巾幗英雄形象,她們英姿颯爽、才智過人、武藝超群,比如小說中的孫夫人、徐夫人、王異等,這與三國時期尚智尚勇的時代風氣不無關係。 她們的智慧和勇氣被時代所認可,符合時代的主流特徵,。女性可以像男性一樣發揮自己的才智和勇氣挽救國家於危難之中,這就造就了小說中智勇雙全的巾幗英雄形象。對於貂蟬來說,三國時期的時代背景更是給她本就卑賤的身份又增添了一筆,男權的世界無需女子多言,長相貌美增添了煩惱,地位低下失去了人權。王允可以說是貂蟬的主人,無論王允吩咐了什麼使命,婢女只有遵守、服從的義務,沒有反抗、拒絕的權利。在貂蟬除掉國賊董卓以解救天下蒼生,孫夫人英勇保劉備安全返回荊州。雖然小說在描寫巾幗英雄女性形象的時候有虛構成分,比如作者虛構了祝融夫人這位不見諸正史的女性人物,但在三國時代尚智尚勇時代風氣的大環境下,她卻是一個符合歷史邏輯的人物。小說中部分女性的嫉妒成性和趨利忘義大都被視為女性劣根性的產物。追根溯源,我們會發現女性的這些嫉妒和趨利心理正是來源於男性的壓迫。封建時代的一夫一妻多妾制是女性嫉妒心理產生的根源。男子在家庭生活中擁有多個配偶,勢必恩寵有別,而恩寵輕重直接關係到女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和命運。在情感上遭受冷落的女子,其仇恨意識本應直接指向負心男子,但因男子本身太強大,對他們進行報復要冒相當的風險,而且很難奏效,她們就將這種怨恨的情緒轉向自己的同類。這也便解釋了小說中袁紹妻劉夫人盡殺五小妾和何後鳩殺王美人等令人髮指的妒恨行為。《三國演義》中,的女性大多以悲劇結尾,無論是為救蒼生除掉國賊的貂蟬、屢次被丈夫劉備所拋棄的糜夫人,還是目光短淺的清河公主等等,她們的悲劇在一定程度上都揭露了當時封建女性內心所受到的壓迫和傷害,同時也反映出正是因為當時戰火紛爭、勾心鬥角的社會現象,才讓一部分女性有了新的思想覺醒,這對女性破除封建思想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三國演義》:雖是人間絕色,卻巾幗不讓鬚眉,最終悲劇收場

(三)羅貫中生活的時代特徵和個人經歷也是貂蟬悲劇的重要原因

羅貫中,明末元初的著名小說家、戲曲家,更是中國章回小說的鼻祖。羅貫中生活的時代特徵和個人經歷對《三國演義》的撰寫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元朝末年,戰爭不斷,群雄並起,羅貫中就曾加入農民起義軍張士誠的府下,並且多次為其謀劃,甚至一度與朱元璋為敵。正是經歷過這些大動亂,目睹了現實的紛爭,才會對歷史和人生都有了更深刻的想法,才會寫出《三國演義》中那些精彩絕倫的戰爭場面和計謀,才會有了背後那些默默無聞的傑出女性。羅貫中自號湖海散人,通過他的號便可以看出他並不是一個貪戀官場權貴的人,他遊於四海,衷於寫作,正是因為這些出遊經歷,見遍了祖國大好河山,才更好的寫出了三國各地的風土人情。

《三國演義》:雖是人間絕色,卻巾幗不讓鬚眉,最終悲劇收場

然而在對女性方面的描寫,羅貫中並沒有用大量的篇幅去進行描繪,或許也與他的人生經歷有關。世人對羅貫中的人生經歷描寫的相對較少,只是明確的知道,14歲時他的母親便因病去世,於是跟隨父親去各地經商。或許正是因為母親的早逝,讓他的幼年缺少母愛,所以在《三國演義》中母親的形象都是正義凜然的,如徐庶之母。這種經歷,讓他自身對女性有了不一樣的想法。雖然身處以男權為中心的封建社會,他並沒有把女性盲目的歸結到"紅顏禍水"、"禍國殃民"這種詞彙身上,也沒有讀出他對女性的侮辱和歧視,反而,他通過文字描述了封建時期不一樣的女性形象,他筆下的女性個性鮮明,無論好與壞,他都寫出了女性衝出思想牢籠,渴望尊重平等的信念,但令人惋惜的是羅貫中筆下的女性雖聰慧忠義,但結局卻令人悲傷,而貂蟬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真實歷史上是沒有貂蟬這個人,但羅貫中卻把她明明白白的寫出來,並且在歷史上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打敗董卓,牽扯呂布的重要武器。。

《三國演義》:雖是人間絕色,卻巾幗不讓鬚眉,最終悲劇收場

《三國演義》中女性貂蟬的命運是悲慘的,她們迫於無奈陷入戰亂頻繁、勾心鬥角的時代中,她們迷失了自我,成為男人戰鬥的棋子,是男人陽光下的影子,她們的命運充滿了悲劇性,,儘管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她依然沒有放棄過生命,努力的生存著。在我看來,三國中的女性她們有的突破了原先封建思想的枷鎖,有了渴望平等、尊重的思想,但現實讓她們無可奈何。智慧型女性可以說是三國中變現最出色的女性,她們有著自己的道德情操,有著自己的恩怨分明界限,正是因為在眾多的男性之中才更能凸顯出她們的女性光輝。在以男權為中心的三國時期,智慧型女性貂蟬的悲劇是無法避免的,她們通過間諜、聯姻、勾引等毫無權利說不的方式成為只是獲得勝利和成功的政治工具,在為她們的遭遇感到同情無奈時,更多地是應該是看到她們身上巾幗不讓鬚眉的精神,和渴望自由、平等、尊重的信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