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億美元規模!“私募教父”劉海峰首期基金募集完成

創立德弘資本一年多後,“私募教父”劉海峰的團隊德弘資本(DCP Capital)終於擁有了屬於自己的第一隻基金。

投中網消息,2019年4月16日,德弘資本宣佈,其專注於大中華區的首期美元基金“德弘資本一期”募集完成,募集金額超過20億美元,實現融資目標上限。據悉,德弘資本的本次募資得到了國內外知名投資機構的大力支持,獲得大幅超額認購。投資者包括全球領先的主權基金、養老基金、捐贈基金、母基金和家族基金等。

加上同期募集的人民幣基金,德弘資本此次募資總規模高達25億美元。值得注意的是,德弘資本此次人民幣基金募集條款與美元基金相同,定位於長線投資。

投中網瞭解,該基金立足於亞洲,重點投資受益於國內消費升級和產業整合的行業領域,包括消費品、工業技術、醫療健康、農業/食品安全、商業服務、金融服務和TMT等。同時,德弘資本投資策略靈活,包括了傳統的控股併購交易和成長型企業少數股權投資。

此次募資完成,也為劉海峰“第三次創業”奠定了基石,開啟新的“價值投資”之路。

25億美元規模!“私募教父”劉海峰首期基金募集完成

25億美元 獲得超額認購

第一隻基金獲得超額認購,共募集25億美元,德弘資本董事長兼創始人劉海峰更多地將其總結為“幸運”。

“一般而言,第一期基金是最難的,我們可能比較幸運。”劉海峰向投中網介紹,“此次德弘資本基金的投資者包括眾多世界一流、且在亞洲具有豐富投資經驗的長期機構投資者。他們充分認可我們在過去的26年中所創造的長期優異投資業績,以及扶持行業龍頭企業的專業能力。”

可以說,德弘資本是一個新機構,但其團隊已是PE行業深耕多年的老兵。

德弘資本管理團隊自1993年開始在大中華區進行投資。德弘資本團隊成員大多來自KKR、摩根士丹利及其他世界一流投資機構,多位夥伴合作超過十年。例如,德弘資本首席執行官兼創始合夥人華裕能1997年就與劉海峰在摩根士丹利共事,後來又一起到了KKR,合作超過20年。在創立德弘資本之前,劉海峰曾任KKR全球合夥人、KKR亞洲私募股權投資聯席主管兼大中華區首席執行官;華裕能曾任KKR全球合夥人,負責大中華區的投資業務。

在過去的26年中,德弘資本團隊領導了一系列在中國PE界具有開創性的投資項目,扶植了眾多行業領軍企業。在加入KKR之前,劉海峰與華裕能曾領導了摩根士丹利在大中華區的私募股權投資業務。他們領導投資了眾多行業知名企業,並在這些企業的董事會任職,例如平安保險、蒙牛乳業、青島海爾、聖農發展、遠東宏信、中金公司、百麗國際、現代牧業、中國臍帶血庫、中糧肉食、南孚電池、恆安集團、聯合環境、永樂家電、亞洲牧業、啟明醫療、MFS等。

拿到市場上的真正“好”錢,即資金提供者要屬於優秀的機構、真正的長期投資者且要對亞洲非常熟悉,這是每一家機構在募資新的美元基金所構想的理想投資人畫像。因為這些LP最大的優勢就是,一旦投資,就是長週期,且這些LP有足夠信譽,按照市場化模式運營,不至於承諾款項半途夭折。這些LP還有一個更大的特點——簡單,他們看的就是團隊和投資業績,而不是很多故事理念,也就是說,美元基金投資者對GP的業績要求更加挑剔。

劉海峰所說的比較幸運,一是德弘資本團隊擁有著26年跨週期的投資業績,且德弘資本團隊過去投資過的公司,95%以上價值都為LP實現了現金退出或成功上市。DPI(基金對投資者已分配的收益)恰恰是美元基金投資者最為看重的指標,對他們而言,這是最有吸引力的;二是德弘資本擁有一支優秀穩定的團隊,其核心團隊成員平均相識合作時間超過15年,且團隊成員多來自國際一流投資機構,他們不僅擁有國際化專業投資經驗,也擁有對本土市場的深刻認知,這也成為吸引LP的重要因素。

25億美元規模!“私募教父”劉海峰首期基金募集完成

重點投資消費升級和產業整合

投中網瞭解,本次德弘資本新募基金立足於亞洲,將重點投資受益於國內消費升級和產業整合的行業領域,包括消費品、工業技術、醫療健康、農業/食品安全、商業服務、金融服務和TMT等。此外,德弘資本的投資策略靈活,包括了傳統的控股併購交易和成長型企業少數股權投資。這其中,投資於中國市場的資金將佔絕大比例。

德弘資本首席執行官兼創始合夥人華裕能表示,“消費升級與產業整合兩大趨勢正在推動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也為大中華區創造了眾多良好的投資機會。德弘資本將繼續秉承嚴謹的價值投資理念,以創造跨越經濟週期的優異回報。並通過德弘資本的投資風格和對投後管理的關注,有效推動被投企業的發展與壯大。”

事實上,這與德弘資本團隊過往關注重點保持一致。在過往操作案例中,無論是平安保險、蒙牛乳業、青島海爾、聖農發展,還是百麗國際、現代牧業、中糧肉食、南孚電池等一系列經典案例,都為這個團隊積累了充分的實踐經驗。

當然,消費升級的概念會隨著年代變化有所不同。“1990年代時,中國人沒有牛奶喝、房子不夠住、沒地方買保險,當時投資的平安保險、蒙牛乳業、永樂電器、南孚電池等都是為了滿足這些基本消費需求。”劉海峰稱,如今,消費升級的定義變了,消費者需要的是更好的生活質量,比如如何買到高品質的食品、更方便地看病、獲得更好的教育、更便捷的金融服務、生活在更好的環境中等。在這些需求的推動下,食品安全、醫療健康、教育、環保、“互聯網+”、金融服務等消費升級,未來五年到十年會有很好的PE投資機會。

PE和VC是不同的生意,這是劉海峰屢次強調的觀點。

一個現實,現階段,PE投資者已經不能只依靠IPO套利、搭順風車了,懂行業、能真正從企業管理者而不是簡單財務投資的角度,來把生意弄清楚,變得越來越重要。

“通過價值投資、好的投後管理,讓一些並不是市場最熱點的企業得到價值提升,幫它做好管理提升和行業整合,從而獲得更好的回報,這種效果是我們所希望的。”在劉海峰看來,現在中國市場越來越成熟,想去撿漏已經越來越難。但是,傳統行業的整合會越來越多,所以這方面的投資機會以後也會越來越多。

這對於德弘資本團隊而言是強項,在過往案例中,他們做過很多的行業整合。在劉海峰看來,長週期價值投資的理念、對行業深入的瞭解和投後管理的能力,是PE投資精準度的關鍵,而這些正是德弘資本的核心競爭力所在。

不同於VC投資,PE單個項目金額龐大並且容錯率低,這意味著PE每筆投資的精準度和風險控制都十分關鍵。

德弘資本在投資節奏上採取了相對“穩健”策略,保持著不急不慢的精品式投資風格:尋找有潛力的行業,從中挑選具有長期競爭優勢的公司和優秀的管理團隊。作為單個項目大規模PE投資,更強調精準。為保證單個項目的命中率,德弘資本團隊在每次出手前,都會堅持思考四個問題。其一,投資標的是不是本質上的好生意?其二,團隊是不是好團隊?其三,投資的性價比合不合適?其四,投後是否有管理提升空間。

對於德弘資本來說,好生意指的並不一定是資本市場當下最熱點的生意,而是能否真正創造長期優異的股本回報的生意。

在此邏輯下,德弘資本也會付出更多的時間參與被投企業的投後管理。比如,幫助企業做收購兼併、為企業引進人才、技術,幫助其提升管理模式,建立有效績效指標等。所以,往往看上去很傳統的企業,也能帶來優異的投資回報。比如青島海爾、現代牧業、遠東宏信等項目。

在劉海峰看來,PE要以企業管理者而不是簡單的財務投資者的邏輯去做投資,要把控企業的內在價值,並通過自身積累的行業經驗協助企業進一步提升運營管理,促進企業長遠發展,而不是跟風市場熱點。比如,德弘資本在投資中糧肉食後,在數字化管理、先進養殖技術引進、資本市場運營等多方面給予其助力,使後者的整體內在價值實現了大幅提升。

25億美元規模!“私募教父”劉海峰首期基金募集完成

第三次“創業” 全力突圍

回顧過去的職業生涯,劉海峰團隊經歷了三次“從零開始”的“創業”:1993年加入摩根士丹利PE,當時國內PE市場剛剛起步,憑藉著一股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氣魄和穩健的投資技巧,團隊投出了平安保險、恆安、蒙牛和南孚電池等優質項目;2006年,劉海峰和多個摩根士丹利老戰友一起加入KKR中國,彼時後者沒有亞洲業務,其團隊從無到有搭建起了這個私募巨頭在中國地區的業務,並投出了青島海爾、現代牧業、遠東宏信、聯合水務等經典案例。

經歷了頗為傳奇的職業經歷,2017年年初,劉海峰從工作了11年的KKR中國離職,和另一位KKR全球合夥人華裕能一起創建了德弘資本。這成為其職業生涯的第三次“從零開始”。

“這麼多年,我們在KKR和摩根士丹利受益匪淺。今後還有20多年的職業生涯,我們希望能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好的PE投資公司,有好的團隊和企業文化。”這是劉海峰創建德弘資本的初心。

不過,雖然跨越過多輪週期的德弘資本團隊對外部環境的變化並未感受到所謂的“憂患感”,但如何持續過去亮眼的投資成績似乎是其當下思考最多的事情。

“縱觀全世界各國,做得好的PE基金都是擁有相互融合的團隊和優秀的企業文化。而反觀走上下坡路的PE基金,大多也都是內部的企業文化出現了問題,而無法吸引和保留優秀的人才。”在劉海峰看來,外部環境的變化並不會從根本上影響PE,因為PE的生意是長線的生意,以人為本的生意。對於任何投資人來說,都不能完全沉浸在過去成功的投資經驗裡面,而是要時刻保持居安思危的態度,保持創業者初心和求知慾以不斷學習提升。

從歷史來看,早期外資PE具有豐富的歷史經驗及對行業發展的掌控。如今,隨著本土PE發展成熟,擁有國際一流的專業化和本土化的人才隊伍,主流本土PE將成為中國PE界的新主角。

在競爭愈加激烈的中國資本市場,對德弘資本來說,嚴謹的價值投資風格,行業的深度挖掘及嚴格的投後管理依然是其突圍的核心競爭力。(文/王慶武 馬慕傑 來源/投中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