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管理 ≠ 課堂獎懲!研究表明80%的學生行為問題都源自於這裡


課堂管理 ≠ 課堂獎懲!研究表明80%的學生行為問題都源自於這裡


課堂管理 ≠ 課堂獎懲!研究表明80%的學生行為問題都源自於這裡

課堂管理

說起課堂管理,很多老師馬上就會想到建立課堂規則,然後用獎勵和懲罰的體系來糾正學生的不良行為。還有一個流行的說法就是:只要我的課堂活動豐富有趣,學生自然會被吸引到課堂中,不需要課堂管理。

課堂管理 ≠ 課堂獎懲!研究表明80%的學生行為問題都源自於這裡


那麼,這兩種說法是否真的正確呢?高效的課堂管理又究竟是什麼樣的呢?

其實上述兩種說法不能說不對,但是還不夠全面。

有的老師雖然建立了課堂規則,豐富了課堂活動,可發現一節課下來,依舊要花大力氣來不斷提醒和糾正學生的行為。不僅費了口舌,而且每次糾正完學生的行為,老師和學生的情緒都會受到影響,給課堂氣氛帶來消極的影響。

那麼是課堂規則和獎懲措施不管用嗎?不是的,只是我們往往忽略了課堂管理中更重要的一個部分:建立高效全面的課堂常規體系。

課堂管理 ≠ 課堂獎懲!研究表明80%的學生行為問題都源自於這裡

什麼是課堂常規?

課堂常規,英文叫做「procedure」。procedure 的意思就是“步驟、程序”。

美國人做事情非常講究步驟,一件看起來特別簡單的事情,他們也喜歡把步驟清晰明瞭的列出來,比如去Subway點個三明治,也要分成了整整五步!


課堂管理 ≠ 課堂獎懲!研究表明80%的學生行為問題都源自於這裡


在課堂中,也不例外。優秀老師的重要能力之一就是對課堂的掌控力很強。觀摩他們的課堂,總是給人一種“井井有條”的感覺。其實支持這種秩序的,就是後面一整套課堂常規。小事情需要建立常規,小到早上到校後如何擺放書包;大事情也需要建立常規,比如課堂中怎樣進行小組討論。無論大事小情,這樣一整套做事情的步驟,就是課堂常規, 而這套課堂常規則構成了課堂管理的骨架。


課堂管理 ≠ 課堂獎懲!研究表明80%的學生行為問題都源自於這裡


“如何進入教室”常規

課堂管理 ≠ 課堂獎懲!研究表明80%的學生行為問題都源自於這裡


“如何削鉛筆”常規

上面兩張圖就是兩個課堂中常見的課堂常規,接下來讓我們再來舉兩個更加具體的例子。

課堂常規舉例 1

「早上到校常規」

學生早上來教室了,我們該如何開始一天的學習呢?

很多老師可能會馬上脫口而出,“我會先用歌曲或者遊戲來複習昨天學過的內容。” 先別急,讓我們想一想,在進行任何課堂活動之前,我們是不是還忽略了什麼?原來,我們還忽略了學生從走進教室門的這一刻起,到開始真正開始課堂之間的幾分鐘的時間。在這幾分鐘的時間,看似不起眼,但實際上非常重要,因為這是一天學校生活中最開始的幾分鐘的時間。

在這個最開始的環節,建立好高效的常規,學生們就可以快速的進入學習狀態,節約寶貴的學習時間,而且也為一天的學習狀態定下了基調。學生很容易把這個好的狀態,帶入剩下的學校活動中。

比如下圖中,就體現了一位老師的早上到校常規的具體步驟。


課堂管理 ≠ 課堂獎懲!研究表明80%的學生行為問題都源自於這裡


從圖中我們可以發現,早上到校的常規包含了很多一二三四的具體步驟,通過反覆訓練,學生早上來到教室以後,就可以自動完成上述步驟。

在開學之初,我們跟學生解釋為什麼要有這樣的常規,並且反覆練習強調每一個步驟,這樣真正運用起來才會高效。最理想的狀態是學生每天進入教室後便可以自動進行,而不需要老師在旁邊反覆督促和監督。

課堂常規舉例 2

「放學離校常規」

一天的最後一節課,還有幾分鐘放學鈴就要響了。這個時候,學生們不免就興奮起來,蠢蠢欲動,容易出現秩序混亂。

這時候,建立好一個高效的“結束學校一天”常規就顯得特別重要。在這個常規中,很多有經驗的老師都特別訓練學生以下兩點:

  1. 決定放學的是老師的口令,而不是放學鈴
  2. 離開教室前,學生需要完成一系列整理工作


課堂管理 ≠ 課堂獎懲!研究表明80%的學生行為問題都源自於這裡


“放學離校”常規示例

如果沒有這個常規的建立,放學鈴聲一響起,學生們往往一鬨而散衝出教室,留下老師來收拾雜亂的教室。或者鈴聲還沒響,學生們就三三兩兩聚集在教室門口,等著鈴聲一起,便爭先恐後地跑出教室。這樣的情況,不僅會增加老師的工作量,也會降低老師對班級的掌控力。

建立良好的課堂常規,除了要真的拿出課堂時間來專門教以外,特別重要的就是需要一段時間的反覆練習和強調。很多時候,我們覺得這些已經告訴學生們了呀,為什麼做起來還是會有些混亂呢?

原因就是我們練習的不夠。一般來說,成功建立一個課堂常規,至少需要兩週的時間。很多有經驗的老師,在開學的前面兩週時間,就不教授很多課程內容的,而是反覆學習和練習不同的課堂常規。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就是這個意思。

課堂常規為什麼重要?

在美國教師經典讀物「The first days of school」中,作者採用瞭如下對課堂管理的定義:

「Classroom management constitutes the providsions and procedure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and maintain an environment in which instruction and learning can occur」

可見,課堂管理的目標就是建立並且維持一個教與學的優良環境,而為了達成這個目標,課堂管理就需要包含兩部分的工作:一是做課堂需要的各種準備,二就是需要建立課堂常規。

課堂管理的教育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70年。很多教育科學家觀察分析過很多課堂,特別是通過對比有效課堂和效果並不好的課堂,他們得出的結論是那些高效的課堂,老師們都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課堂常規體系。有沒有這套體系,就成為了課堂效果的好壞的分水嶺。

一個好老師主導的課堂,藉助這些課堂常規,可以非常大程度的提高課堂學習的效率。如果我們每講幾分鐘課程內容,或者每變換一次課堂活動,都需要不斷來糾正和提醒學生的行為,不僅讓課堂活動銜接不流暢,而且加重了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對立情緒,大大降低了課堂學習的效率。

根據墨爾本大學教授John Hattie著名的的可視化教學研究成果,不管老師水平如何,只要學生人在課堂中,就都是可以學到東西的,因為學習和成長是人的天性。而優秀老師與普通老師的最大區別就在於,優秀老師可以更大程度地提高相同課堂時間內教學效率。同樣的時間,更高的效率,就意味著更高的學習成果。

課程獎懲應該怎麼用?

既然課堂常規如此重要,那麼我們耳熟能詳的建立課堂規則,建立獎懲措施,是不是就可以不用了呢?

並不是這樣。這兩者有不同的作用,課堂規則和課堂常規都是課堂管理的不同部分,各有特點:

「課堂規則針對地是管理學生行為,而課堂常規針對地是建立一套課堂運行的程序;課堂規則往往需要獎勵或者懲罰措施,而課堂常規主要通過反覆練習來形成」

打個不恰當的比喻,如果把班級看做一個小社會,那麼課堂規則和獎懲措施就像是一個社會中的法律和執法機關。我們日常的生活中,大部分的時候都是根據我們自己的道德或者目標來決定我們的行為,而不是因為要逃避法律的制裁。但同時,法律必須也存在,來規定一個社會人的行為底線。

新手老師往往過分依靠自己的獎懲措施來管理課堂,這往往會造成一些不那麼積極的結果:獎勵太重,學生們學習的目的性就太強,學習本身的內在樂趣會被削弱;懲罰太多,往往造成學生與老師之間的對立情緒。

與此相對,如果我們可以建立高效完整的課堂常規體系,那麼我們平時很多需要糾正的學生行為就可以防患於未然,不會發生了。有一個說法就是,課堂管理中出現的學生問題,其實80%都是課堂常規環節出了問題。

如何制定課堂常規體系?

除了借鑑成熟老師的課堂常規,老師也可以根據自己班級的具體情況來制定適合自己的課堂常規。制定的過程就是,我們按照時間線仔細回顧一下,學生從進入課堂的第一分鐘,到離開課堂的最後一分鐘,都可能遇到哪些情況。任何想到的情況,我們都可以制定相應的課堂常規加以應對。

下面就是一位美國小學老師的課堂常規體系


課堂管理 ≠ 課堂獎懲!研究表明80%的學生行為問題都源自於這裡


從上圖中,我們可以看到,這位老師的課堂常規的體系包含了課堂內外的方方面面,基本上可以涵蓋到學校生活中可能發生的任何情況。比如在課程中這個部分,這位老師就會特別訓練到“如何分組、如何收作業、如何傳遞資料、如何尋求老師幫助”等等十幾個小環節。每一個環節都需要一個課堂常規來對應,老師要專門花時間來教學生如何完成這些常規,並且在教學過程中反覆強調,直至成為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完成的自動行為。

結語

課堂常規是課堂管理的骨架,通過建立完善課堂常規,並且反覆訓練學生去執行,很多課堂行為問題就會防患於未然,在出現之前就最大程度地避免掉。如果你在課堂管理上有些頭痛,不妨試一試花一些時間建立自己班上的課堂常規體系,說不定就會看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每週一點TIPS

希望今天的分享也讓你收穫滿滿


課堂管理 ≠ 課堂獎懲!研究表明80%的學生行為問題都源自於這裡


- End -

聯繫:[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