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裡神奇的青海“社火”


正月裡神奇的青海“社火”

社火,和中國大部分民俗一樣,都是起源於祭祀。最早的文字記載於宋代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中。後明人施耐庵在《水滸傳》三十三回中也記載了宋人這一盛景“社火隊裡那跳鮑老的,身軀扭得村村勢勢的。”

具體到青海社火的來歷,目前比較公認的是在明王朝初定河湟後,因為中原地區人口密度過高,土地資源相對稀缺,再加上西北地區需要穩定,則採取的“移民實邊”政策。於是山西、陝西、河南、甘肅等地的大量民眾隨著軍隊舉家遷徙至河湟地區。

正月裡神奇的青海“社火”

(山西省洪洞縣的大槐樹就是很多山西裔移民的起源之地)

而以樂都社火為例,其中的很多表演形式如高蹺、亭子等似乎也都與山西、陝西一帶的一脈相承。而另一些的跑旱船、舞龍等明顯帶有江南水鄉色彩的表演,則更有可能是隨著從南京西進而來的軍民一起傳過來的。

正月裡神奇的青海“社火”

(神奇的亭子和高蹺)

高蹺,很多北方的朋友並不陌生。而亭子是什麼呢?是一種比高蹺還要高的社火道具,也叫高臺、鐵芯子。是一種將故事、戲曲、繪畫乃至數學、力學融為一體的高空造型藝術。

青海地區的亭子戲以海東地區的高廟最為有名,發展至今已經演變出40餘出戏,演員也由最初的3名小孩,發展到150餘人。而搬運亭子也由最初的人力運輸,演變成現在的拖拉機和機動車。

正月裡神奇的青海“社火”

青海社火的說詞主要包括天官說詞、燈官說詞和報子說詞。天官演員一般會頭戴長翅烏紗帽,身著黃袍,在降香後“賜福”全村。燈官是社火的總領隊,舊時的社火,燈官是每場必出,其說詞也已形成一定格式,多為“本燈府老爺,上奉了神仙的金牌,倒金主(財神爺)的財運,隨帶了毛糙社火一臺,飄飄蕩蕩,來到了下界神州”之類的。報子,在過去通訊不發達的年代是青海社火必不可少的一個角色,主要是為社火隊擔當“前哨”的任務,通知社火隊要去的下一個村子,做好準備迎接的工作。其說詞多為“某某隊要到老年兄寶莊鬧一鬧新春。一鬧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二鬧人丁興旺、福壽康寧,三鬧牛羊滿圈、騾馬成群...”

青海社火唱詞的內容主要是表達歡慶新年或讚美祝福之意的,如“正月裡是新春,紙糊的燈籠上高空;風吹燈籠嘟嚕嚕轉,風調雨順太平年”等。當然,也有一些聽起來就很有意思的詞。

正月裡神奇的青海“社火”

如今的社火,早已不再是娛神樂佛、驅邪避災、祈求風調雨順的祭祀活動,而是以娛樂大眾、歡度春節為主的文化娛樂活動。一部社火,道出了普通老百姓最淳樸的新年期望,也蘊含著豐富的民族歷史文化積澱。

正月裡神奇的青海“社火”

1、茹孝宏,《樂都社火集錦》,青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7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