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有“看不慣人”的心理?

電視劇《歡樂頌》中,曲筱綃在不認識安迪的情況下,因為看不慣安迪,就說她是小三;在不瞭解樊勝美的經歷與背景下,就認為她是“撈女”,狂言自己見一個滅一個;甚至,跟安迪討論關關,說自己最煩她繃著全身細胞求上進的樣子,斷言關關完全努力錯了地方。

心理學家研究表明:“看不順眼”其實是一種投射效應,即按照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來知覺他人。

曲筱綃是典型將自我喜好投射到他人身上,碰上結果不一致,便產生了不對等的心理落差,不自知地從言行中暴露自己不成熟的心智。

為什麼會有“看不慣人”的心理?

正如馬歇爾·盧森堡所言:“對他人的評價,實際上反映了我們的需要和價值觀。”

看別人不順眼,處處都要挑人刺,是因為自己的境界不夠。

看別人不順眼,不要總想去改變別人,先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修好自己這顆心。

南懷瑾在《論語別裁》裡有這麼一句話:

人號稱萬物之靈,是人自己在吹,也許在豬、牛、狗、馬看起來,人是萬物中最壞的了,“專吃我們豬、牛、狗、馬”。

世間萬事萬物都有自己的立場,站在自己的立場上看起來天經地義的事情,易地而處,可能看起來並不那麼順眼。

所以,不同的立場看到的是完全不同的東西,真正成熟的人往往都懂得換位思考,懂得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

為什麼會有“看不慣人”的心理?

一個聰明有自控力的人,是不會捨本逐末的。他們不是沒有情緒的波動,而是不會深陷於此。與其用寶貴的時間去糾纏,不如專注於更為重要的事情。

史鐵生剛癱瘓時,脾氣暴躁,怨懟。後來,他在文字的天地中洗刷掉憂鬱的內心。他說,“有些痛苦的情緒和不愉快的記憶,如果充斥在心裡,就會使人委靡不振。所以,掃地除塵,能夠使黯然的心變得亮堂,快樂就有了更多更大的空間。 ”

他們明白,糾纏的過程,只會加劇損失,不糾纏的人,方能成就一切。

為什麼會有“看不慣人”的心理?

古人有云:“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活法,都有不同的生活方式、興趣愛好,面對那些自己不能理解的人或事,要以寬容的心態包容。

看人不順,未必是別人不對,有可能只是自己不能理解而已。

不成熟,就是以自我為中心,把自己價值觀裡所認為的一切當做唯一。與他意見相左,就都是錯誤的,低級的。

成熟,就是允許、尊重別人與你不同,不會隨隨便便評論別人。

當看不慣別人的時候,不要急著下判斷,不妨換位思考,多瞭解一下對方,尊重別人的不同。

所謂成熟,就是不斷的去掉“我執”,面對那些我們看不慣的東西,不再指指點點,而是嘗試去包容一切、接納一切。

看誰都順眼,是一種智慧,更是一種修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