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毛利之殤:順豐、小米,搏命“三級火箭”

低毛利會殺死明星企業嗎?

順豐的電商、小米的AIoT,會是未來的三級火箭嗎?

2018年美團、餓了麼、滴滴激烈競爭時,HIGH財妹我在南京點一頓外賣只花幾塊錢,出門打車兩三塊,生活一度很滋潤,但撈到便宜之餘,作為普通消費者不禁忌憚這些人要從哪裡佔我的便宜,總不會一直燒錢,不讓我為拉動經濟增長做貢獻吧?

這種一開始就往裡砸錢,來勢洶洶,圈過無數用戶的互聯網創業模式,近兩年已經屢見不鮮,起初大家被高性價比的產品、較好的服務打動;但對企業來說,如何延伸出某類用戶商業場景,把這群人牢牢地牽住,從而完成商業閉環才是挑戰。共享單車就是沒有開展出更多的商業場景,OFO和摩拜的商業模式閉環盈利才走向失敗。

2018年財報發佈後,無論是以安全高效著稱,並被認為是行業龍頭的順豐,還是被當作三級火箭模式典型案列的小米,都沒逃過低毛利的“魔咒”。

順豐2018年的淨利潤為45.56億元,同比下滑4.57%,出現上市後首次利潤負增長。小米的年度經調整淨利潤率則保持在5%以下。


低毛利之殤:順豐、小米,搏命“三級火箭”


低利潤最直接的影響是打擊投資者信心,信心關乎資金,資金關乎技術投入,這是一個惡性循環。

順豐的電商、小米的AIoT,曾被認為會是三級火箭,在資本市場給予他們某種加持的光環。所謂三級火箭模式,就是企業先搭建高頻頭部流量,再延伸出某種高粘性的商業場景,最終完成商業閉環變現。

順豐:“不能失敗的項目”失敗了

順豐可謂內外交困。

對內,順豐關閉了在上海、成都等地的旗下生鮮超市———順豐優選,順豐優選將撤出華東和西南市場,這個在順豐內部被稱為“不能失敗的項目”,順豐尋求的另一級火箭,目前似乎陷入了危難。

對外,在物流傳統業務中,來自“通達系”與京東的競爭壓力絲毫沒有減少,今年3月繼百世匯通、圓通和中通之後,阿里又斥資46.6億元入股申通快遞。

2016年為借殼上市,順豐和鼎泰新材進行資產置換,承諾資產重組後的順豐控股2016年、2017年和2018年度實現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淨利潤不低於21.85億元、28.15億元和34.88億元,三年累計不低於84.88億元。


低毛利之殤:順豐、小米,搏命“三級火箭”


如圖表,順豐確實實現了承諾,但2018年實際調整後的淨利潤為34.84億元,比承諾低了0.11%;

另外順豐2018年開發支出總計25.78億元,其中14.08億元本年轉為無形資產,使得2018年的賬面研發支出僅為11.7億元。通過研發費用資本化,表面本期報表更好看,順豐這才勉強完成關於淨利潤的承諾。

細化季度來看,自2017年第四季度,順豐扣除非經常損益後的淨利潤同比增長率一路下滑,到2018年三、四季度,甚至出現負增長。


低毛利之殤:順豐、小米,搏命“三級火箭”


影響淨利潤的主要因素無非營收和成本、費用。

營收方面,2018年四個季度同比增長率均呈下降趨勢,2018年的環比增長比起2017年緩慢不少。


低毛利之殤:順豐、小米,搏命“三級火箭”


這是因為依附電商平臺的“四通一達”,藉助拼多多、淘寶等電商下沉的紅利,業務量上佔有優勢。2018年全年,中通業務量為四家上市物流公司中最高,達到70億件,韻達、申通、順豐分別完成67億件、51億件、39億件。

第四季度度“通達系”快遞業務量增速回升至40%-50%,而順豐增速則回落至12%。

但順豐有高於行業的品牌溢價。

2015年至2018年順風的快遞業務票均收入分別為23.83 元、22.15元、23.14元和23.18元,遠高於行業12-14元的平均水平,由於採用直營經營模式,這些票均收入全額確認為為營收,加盟制的“通達系”僅12-14元的票均收入還不能全額計入營收。

從這個程度講,順豐的營收出現下滑,是因為業務量的減少多於高出行業的溢價。

順豐的營業成本分為速運物流營業成本,商業銷售營業成本及其他,三者構成比例如下:


低毛利之殤:順豐、小米,搏命“三級火箭”


速運物流的成本佔98%以上,2018年達到736.8億元,而2018年的營業收入才為909.4億元。

再看費用:


低毛利之殤:順豐、小米,搏命“三級火箭”


2018年順豐各類費用總計115.2億元,相比2017年90.5億元,同比增長27.3%;其中研發費用增長較快,同比增加51.7%,順豐增加了研發投入。

所以綜合,一方面成本與費用持續加大,可是營收增長乏力,擴張的盈利效率過低,而且成本中速運物流成本,主要集中在外包和員工薪酬,物流行業是勞動密集型行業,短期內降低人力成本的可能性不大。

事實上,順豐的毛利進入2017年就一直低於同行。


低毛利之殤:順豐、小米,搏命“三級火箭”


但順豐也不是毫無作為,它早已不滿足於2C,籌劃逐漸將資源轉嫁到2B業務上,以及部署零售行業,開拓更多的盈利空間。

為此順豐積極拓展物流服務相關的新業務,快運、冷運等新業務的確對營收做出了一定增長貢獻。但“通達系”也都紛紛進入快運市場,京東物流快運、冷運都在做。這部分的增長貢獻沒有彌補起整體的增長陷阱。


低毛利之殤:順豐、小米,搏命“三級火箭”


所以順豐的更遠戰略是打造一個“通達系”進入不了的“火箭”,2012年5月推出的生鮮電商平臺“順豐優選”,就是尋求的另一級“火箭”。

順豐優選社區店有30%的銷售額來自社群運營,社群運營團長的頭部效應非常明顯,所以運營者的水平至關重要。在佈局路線上,順豐優選也沒有圍繞“成本、效率和體驗”來佈局,似乎總在跟風時代熱點,沒有明確自己在零售中的目標。再加上順豐只有物流業務,沒有零售、金融、置業、體育等更多業務,順豐優選社區店在順豐整個體系中,說到底還是沒有發揮出它的真正的價值。

最近順豐優選多個城市關店的事實證明,順豐優選最終還是沒有從阿里、京東等電商巨頭的包圍之下成功突圍。

在美上市的中通快遞,儘管年營收只及順豐控股的19.3%,但42億元的年度淨利卻只落後順豐控股不足8%。

接踵而至的,日前順豐4名股東宣佈準備合計減持不超過佔總股本7.9%的股份,按4月3日收盤價37.3元計算,這次減持股票的市值達130億元。

這種情勢下順豐的確算內憂外患,此番對電商的調整是否預示著尋求的這級火箭的失敗?不過在沒有找到更優、更有發展和盈利空間的“火箭”之前,順豐應該不會放棄電商業務,但前路也並非一帆風順。

小米的未來:AIoT雙引擎

4月4日雷軍在清華,以“小米的創新、改革和未來”為題目的演講稱,小米是互聯網思維做硬件,小米的創新點在:和用戶真心交朋友、做感動人心的好產品和高效率的商業模型。雷軍表示,性價比不是戰術,性價比是一種價值觀、是一種商業模式、是一種核心能力,背後是對效率的極致追求和死磕自己的決心。

作為消費者聽了很動人是不是?不管如何,小米就是運用社區運營和性價比贏得一眾用戶的,雖然雷軍強調不計較利潤的高低,但利潤太少了,投資者不會不在意,小米在IOT和互聯網領域的進一步佈局不能不受到阻礙。

小米的模式簡單來講就是“低毛利硬件獲流量”+“高毛利互聯網賺利潤”,小米曾承諾,每年整體硬件業務的綜合淨利率永遠不會超過5%,雷軍在演講中還特意貼出:


低毛利之殤:順豐、小米,搏命“三級火箭”


實際小米的整體淨利潤率也沒有超過5%:


低毛利之殤:順豐、小米,搏命“三級火箭”


小米的營收由智能手機、IOT與生活消費類、互聯網服務和其他構成。


低毛利之殤:順豐、小米,搏命“三級火箭”


智能手機2018年的營收雖然增長緩慢,但在小米的整體營收中仍佔比最大,2018年智能手機實現收入1138億元,相較2017同比增長41.3%。但智能手機最不賺錢,毛利率低於10%,且基本趨於穩定。


低毛利之殤:順豐、小米,搏命“三級火箭”


另一方面隨著國內智能手機市場的飽和,藉手機獲得更大流量的方式,其實已經不是先見直選了。

為了強化在中高端手機市場的地位,小米2018年發佈了Mi 8及小米MIX 3,第四季度,售價在2000元或以上的智能手機收入佔智能手機總收入的31.8%。

可是中高端的手機既沒有帶來大量流量,也沒有改變其低毛利率的現實。


低毛利之殤:順豐、小米,搏命“三級火箭”

IOT與生活消費類收入438億元,同比增長86.9%,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一板塊,2018年智能電視貢獻較大,全球出貨量達到8.4百萬部,2018年小米還推出了洗烘一體機,這意味著小米開始佈局大家電。

IOT及生活消費類毛利率也不高,徘徊在10%,相較2017年,2018年該部分的毛利率有增長趨勢,這主要是高毛利率的智能電視的貢獻。


低毛利之殤:順豐、小米,搏命“三級火箭”

互聯網服務收入分為廣告收入和互聯網增值服務收入,後者又包括遊戲收入與其他。2018年互聯網收入160億元,其中廣告收入就有101億元,但廣告深受外部政策影響,具有不穩定性。

綜合以上數據,智能手機獲客已達瓶頸,又不能靠其對利潤做出重大貢獻,在小米目前的業務佈局下,互聯網服務收入佔比又過少,IOT及生活消費類同樣佔比少並且毛利低,小米的盈利可謂道阻且長。

另一方面小米引以為傲的物聯網布局,並非沒有競爭對手,反倒該賽道湧入不少競爭者,除了手機行業的其他的廠商,還有電商、互聯網行業。而比起華為,傳統家電格力、美的等,小米的核心技術顯然不夠支撐,比起阿里、騰訊等互聯網公司,小米的大數據、雲計算、資金方面也不具優勢。

小米2018年研發開支58億元,同比增長81%,從季度投入來看,呈較緩慢的增長。


低毛利之殤:順豐、小米,搏命“三級火箭”


與此同時,2018年華為研發開支為1015億元,同比增長13.2%,過去十年華為投入的研發費用超過4850億元。

小米的優勢是性價比,它的願景是提供低價而優秀的產品,但這兩點似乎很矛盾,更優秀的產品、更好的生態恰好需要資本投入,產品也需要一定的價值體現。

2018年第四季度小米與TCL簽訂合作協議,以此來拓展家電領域;與美圖也達成戰略合作,年報指出美圖將負責智能手機相機的部分圖像相關算法及技術,小米藉助美圖品牌在女性用戶中的影響力,將進一步擴大和豐富用戶群體。

另一個著力點是海外市場。2018年小米國際市場收入佔總收入的40%,且印度是重要增長引擎,但第四季度,海外互聯網服務收入才佔互聯網服務總收入的6.3%。

這是因為海外市場在Google Play為代表的安卓系統之下,用戶對小米互聯網增值服務的需求量並不大。小米的出海,目前以出貨為主,對在海外與安卓的競爭準備不足,稀釋了互聯網概念。

所以,未來海外的互聯網服務或可成為新的增長點。

演講中雷軍表示,“我更看好是5G+AI(人工智能)+IoT(物聯網),我認為這是下一代超級互聯網,能夠把所有的東西連起來。小米五年多前開始做物聯網,現在做到世界第一了,但是這個領域會繼續加速。去年年底小米定了未來十年戰略是手機+AIoT雙引擎(AI+IOT),我們承諾在未來五年裡面投資100個億在AIoT”。

這100個億從何而來,借力資本市場還是重振智能手機市場、擴充IOT品類,或者雙管齊下?

順豐和小米如何逃出低利潤的困境,互聯網三級火箭模式真的存在嗎?各位財迷怎麼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