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螺絲釘難倒蘋果實現“美國製造”

一顆螺絲釘難倒蘋果實現“美國製造”

蘋果的一顆螺絲釘。

儘管美國與中國之間爆發了貿易戰,儘管特朗普總統過去多次警告“要開始在本國製造你們該死的電腦什麼的”,但蘋果不太可能把自己的製造業務搬到離家更近的地方來。

一顆小小的螺絲釘說明了其中的原因。

2012年,蘋果首席執行官蒂莫西·D·庫克(Timothy D. Cook)在電視黃金時段宣佈,蘋果將會在美國製造Mac計算機。這將會是好幾年來首個由美國工人生產的蘋果產品,而且,這款頂級Mac Pro也將刻上幾個不同尋常的字:“美國組裝”。

但是,據參與了該項目的三名人士說,當蘋果開始在德克薩斯州奧斯汀生產這款售價3000美元的計算機時,公司在找到足夠多的螺絲釘上很費了一番功夫,由於簽署了保密協議,這三人要求不具名。

在中國,蘋果靠的是能夠在短時間內生產出大量定製螺絲釘的工廠。在號稱什麼都大的德克薩斯州,蘋果卻發現,那裡的螺絲釘供應商不夠大。

由於為蘋果製造產品的承包商所依賴的、有20名員工的機加工車間每天最多隻能生產1000顆螺絲釘,這款新版計算機的測試未能按時進行。

參與該項目的人說,螺絲釘短缺是導致這款計算機的銷售推遲了好幾個月的幾個問題之一。等到大規模生產這款計算機的準備工作完成時,蘋果已經從中國訂購了螺絲釘。

在德克薩斯州遇到的挑戰說明了蘋果如果試圖將大部分製造業務遷出中國,將會面臨什麼樣的問題。蘋果已發現,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當然也包括美國——能夠在規模、技藝、基礎設施和成本這個組合上與中國匹敵。

一顆螺絲釘難倒蘋果實現“美國製造”

2004年,蘋果首席執行官蒂莫西·D·庫克在幫助蘋果轉向海外製造上起了主導作用

[蘋果曾在硅谷製造計算機。生產過程並不順利。]

中國也是蘋果最重要的市場之一,在過去的一個月裡,蘋果對這個市場的依賴所帶來的風險已變得非常明顯。蘋果今年1月2日說,公司第四季度的盈利將低於預期,這將是16年來的第一次,主要原因是iPhone在中國的銷售放緩。本週二,蘋果將披露最近一個季度財務業績的更多細節、以及公司對未來一年的預測。

如果特朗普政府對中國製造的手機加徵關稅的話——總統曾威脅要這麼做——蘋果可能會面臨更大的財務壓力。

據一位蘋果高管說,公司已經加大力度,尋找讓供應鏈多元化的途徑,但這個努力的目標是印度和越南。這位高管要求不具名,因為他未獲得公開發表評論的授權。此人說,公司高管們越來越擔心,在中國與美國的政治緊張局勢日益加劇而且變得不可預測的情況下,公司在製造上嚴重依賴中國有很大的風險。

“這裡的技能簡直好極了,”庫克2017年底在中國的一個會上說。生產蘋果產品需要最先進的機器、以及許多知道如何操作這種機器的人,他說。

“在美國,你可以把模具工程師召集起來開個會,但我不敢保證能把這個房間坐滿,”他說。“在中國,參加這種會的人可以填滿好幾個足球場。”

蘋果發言人克里斯汀·休格特(Kristin Huguet)說,蘋果是“美國經濟增長的引擎”,公司去年在9000家美國供應商身上投入了600億美元,幫助創造了45萬個就業崗位。蘋果在德克薩斯州的製造商偉創力公司(Flextronics)沒有回覆記者的置評請求。

2004年,庫克在幫助蘋果轉向海外製造上起了主導作用,這種做法降低了成本,併為生產歷史上一些最暢銷的技術產品提供了所需的巨大規模。

蘋果將大部分生產工作外包給了巨大的中國工廠,其中有些廠房綿延數英里,僱傭了數十萬人組裝、測試和包裝蘋果產品。組裝所用的零部件從挪威、菲律賓,還有艾奧瓦州的波卡特洛等世界各地運往中國。

一顆螺絲釘難倒蘋果實現“美國製造”

總裝是製造iPhone過程中勞動最密集的環節,總裝地通常決定了關稅問題上的產品來源國。

庫克經常對iPhone是中國製造的說法大為惱火。蘋果指出,康寧公司(Corning)在肯塔基州的一家工廠生產很多iPhone的屏幕,德克薩斯州艾倫市的一家公司為iPhone的人臉識別系統製造激光技術。

庫克也駁斥了廉價勞動力是蘋果仍留在中國的原因的說法。但廉價勞動力對蘋果來說並沒有害處。全球最大的iPhone工廠在中國鄭州,那裡包括福利在內的最低工資約合每小時2.10美元。蘋果說,在鄭州組裝其產品的工人起薪約合每小時3.15美元。在美國,類似工作的報酬要高得多。

雖然Mac Pro是蘋果性能最強的計算機之一,但美國製造的Mac Pro也令其成為蘋果最貴的機器之一。

中國供應商將其零部件運到德克薩斯州。但在某些情況下,由於設計的改變,德州的製造團隊需要新的部件,負責設計計算機的工程師們發現,要找德克薩斯州中部的機械加工車間幫忙。

他們就是這樣找到了斯蒂芬·梅洛(Stephen Melo),他是洛克哈特市考德威爾製造公司(Caldwell Manufacturing)的所有人兼總裁。蘋果僱來生產這款計算機的偉創力公司把製造2.8萬顆螺絲釘的工作承包給了考德威爾,儘管他們本想得到更多。

梅洛2002年收購考德威爾時,這家公司有能力滿足蘋果的大批量生產需求。但隨著製造業向中國轉移,對這種能力的需求越來越小。梅洛說,他已經用為更精確、更專業的任務設計的機器,取代了可以大批量生產螺絲釘的老式衝壓機床。

梅洛覺得,蘋果找上門來下這份大訂單有點諷刺意味,因為蘋果是帶頭轉向離岸製造的企業。“這種生產很難在美國投資,因為這些東西可以從海外很便宜地買來,”他說。

一顆螺絲釘難倒蘋果實現“美國製造”

2015年,工人們前往富士康位於中國鄭州的iphone工廠上班。這些工廠可以僱傭數十萬人,組裝、測試和包裝蘋果產品。

他勉強用自己的新機器製造蘋果要的東西,但他造不出與蘋果想要的一模一樣的螺絲釘。他的公司用了22次才送完了2.8萬顆螺絲釘的訂貨,梅洛經常用自己的雷克薩斯轎車親自開車一小時去送貨。

一位曾在蘋果工作的要求不具名的經理說,和他通常在蘋果的中國類似項目中看到的規模相比,偉創力的生產隊伍要小得多。這名經理說,他不清楚美國項目人手不足的確切原因,他猜是因為美國工人的成本更高。

這名經理說,在中國,類似的蘋果項目會僱用一屋子的人,確保所有材料都準備就緒。在德克薩斯州,做這件事的只有一名工人,他常常看上去忙不過來,這名經理說。結果是,材料經常放錯地方或不到位,導致生產延誤。

德克薩斯州製造業另一個令人懊惱的事情是:美國工人不會連軸轉地工作。中國工廠則實行24小時輪班制,如果有必要,為了完成生產目標,有時甚至會把工人從睡夢中喚醒。這在德克薩斯州是不可能的。

“中國不僅便宜。在那裡,你可以動用10萬名工人整夜給你幹活兒,”蘇珊·赫珀(Susan Helper)說,她是克利夫蘭凱斯西儲大學(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的經濟學教授,曾任美國商務部首席經濟師。“那已經成為產品上市戰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赫珀說,如果蘋果投入大量的時間和資金,更多地依靠機器人技術和有專業技能的工程師,而不是依靠大量的低薪生產線工人,就可以在美國生產更多的產品。她說,政府和行業也需要改進就業培訓,促進供應鏈基礎設施的發展。

但是,她補充說,讓所有這些全部都實現的可能性很小。

蘋果仍在奧斯汀郊區的這家工廠組裝Mac Pro,部分原因是公司已在那裡投資了複雜的定製機器。但Mac Pro的銷量一直不太好,自2013年推出以來,蘋果一直沒有對其進行過升級。

去年12月,蘋果宣佈將在奧斯汀離Mac Pro工廠數英里遠的地方增加1.5萬名員工。這些新的就業崗位中預計沒有一個是和製造業有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