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力電池將迎大規模報廢 加強再生循環利用是關鍵

產業觀察 | 動力電池將迎大規模報廢 加強再生循環利用是關鍵

張天任建議,有關部門應加快制定報廢電池的回收及再生利用的管理標準、技術標準和評價標準,如電池餘量的檢測標準等。同時,鼓勵具有產業優勢的地方編制新能源鋰電池監管、回收、循環利用的規劃和實施方案,通過先行先試,探索出更符合產業實際、更具可操作性的國家層面的實施方案。

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已駛入“快車道”,2018年產銷量首次突破百萬輛大關,分別達到127萬輛和125.6萬輛,同比分別增長59.9%和61.7%,穩居全球第一。預計到2020年產銷量將突破200萬輛大關。而動力電池的使用年限一般在5~8年,有效壽命則在4~6年,這也意味著,第一批投入市場的新能源車動力電池基本處於淘汰臨界點。

天能集團董事局主席張天任表示,加強對報廢新能源動力鋰電池的再生循環利用,能夠確保國家的戰略資源安全,減少對外依存度。不過,新能源動力鋰電池的再生循環利用還是一個新興領域,目前處於起步階段,面臨著一些突出的問題和困難,建議有關部門加快制定報廢電池的回收及再生利用的管理標準、技術標準和評價標準等。

2025年報廢動力電池將達35萬噸

據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測算,結合汽車報廢年限、電池壽命等因素,2018~2020年,全國累計報廢動力電池將達12萬~20萬噸,2025年將達到35萬噸的規模。

張天任在接受中國經濟導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報廢鋰電池如果處理不當,隨意丟棄,也會對生態環境造成很大的危害。如正極材料中的鈷、鎳等重金屬元素,電解液中的有機物,負極中的碳材料等,都會對水體和土壤造成嚴重汙染,特別是重金屬一旦滲入土壤,數十年都難以恢復。

如此規模的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如處理不當,會對環境造成巨大的傷害,那麼當它們面臨退役,該去向何處呢?張天任告訴中國經濟導報記者:“目前主要有兩個去向,一是梯次利用,被中國鐵塔公司採購,用於電信基站的備電領域;二是再生利用,將報廢電池拆解後,對其中的重金屬提煉,再次使用。從全生命週期來看,梯次利用的電池在最終報廢后,也需要進行再生利用。”

一方面是即將大量湧現的報廢新能源動力鋰電池,另一方面則是鋰資源嚴重依賴於進口。

張天任表示,我國每年需要進口大量的鋰礦,對外依存度超過85%。“中國需求”還推動了電池級碳酸鋰價格的過快上漲,從2015年初不到5萬元/噸上漲到2017年底18萬元/噸,漲幅接近3倍,極大加重了我國鋰離子電池製造企業的採購成本,對我國的資源安全也提出了嚴重挑戰。

在張天任看來,報廢的動力鋰電池是寶貴的“城市礦山”,且金屬含量遠高於礦石,將其中的鋰、鈷、鎳等有價金屬加以回收,再生利用,能夠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進口,可以降低對外依存度,保護國家資源戰略的安全。

新能源動力鋰電池的再生循環利用仍處於起步階段

事實上,我國對新能源動力鋰電池的再生利用高度重視。2018年1月,工信部、科技部、交通運輸部等國家部委聯合印發《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管理暫行辦法》,加強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的回收利用管理,規範行業發展,推進資源綜合利用;工信部還在2018年7月份出臺《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溯源管理暫行規定》,提出建立“溯源綜合管理平臺”,對新能源動力鋰電池的生產、銷售、使用、報廢、回收、利用等全過程進行信息採集,對各環節主體履行回收利用責任情況實施檢測。張天任表示,“這些制度措施,對加強報廢電池的綜合高效利用起到了積極作用。”

在張天任看來,新能源動力鋰電池的再生循環利用仍是一個新興領域,目前處於起步階段,面臨一些突出的問題和困難,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回收體系尚不健全。汽車生產企業、電池製造企業、回收企業、再生利用企業之間尚未建立有效的合作機制,權責不夠清晰;在落實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方面,還需要進一步細化完善相關法律支撐。

二是再生技術尚未成熟。在拆解環節,由於電池結構、材料體系、封裝規格、電池餘能等均沒有統一標準,導致拆解難度大,自動化水平低,主要靠人工完成,成本居高不下;在冶煉環節,有價金屬高效提取的技術不夠成熟,經濟效益不夠明顯,甚至出現再生材料的收益低於回收處置成本,制約了再生企業的科研投入。

三是激勵措施不夠有力。鋰電池再生利用目前尚處於市場培育階段,需要有力的財稅政策予以引導扶持,目前相關財稅激勵政策不健全,扶持措施還有待於進一步加強。

為更好推動新能源汽車動力鋰電池的再生利用、循環利用,保護生態環境,確保國家戰略資源安全,促進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健康持續發展,張天任建議,有關部門應加快制定報廢電池的回收及再生利用的管理標準、技術標準和評價標準,如電池餘量的檢測標準等。同時,鼓勵具有產業優勢的地方編制新能源鋰電池監管、回收、循環利用的規劃和實施方案,通過先行先試,探索出更符合產業實際、更具可操作性的國家層面的實施方案。

此外,張天任還建議,要加快研究制定財稅優惠、產業基金、積分管理等激勵政策,研究探索動力電池殘值交易等市場化模式,促進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統籌現有的資金專項,對回收體系的建設,再生冶煉的科技攻關等,給予資金補貼;確定一批標杆企業和示範項目,優先推薦其申報綠色製造、節能環保等專項資金,發揮行業引領作用;探索建立政府資助引領、企業和社會資金多元投入、經濟和環境效益共享的資金保障機制。

本文轉自中國發展網(4月11日報道,記者:白雪,來源: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