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中的父子情深

作為有深度、有格調的弘博君,今天可不走煽情style,而是要和各位一起分享來自星星,oh,不對,來自文物中的父子形象……在這個特殊的日子,就請各位跟著弘博君一起來體會古時候的父子情深吧~

1伯矩鬲

現藏於首都博物館

西周 通高33釐米 口徑22.9釐米1974年北京房山區琉璃河251號墓出土

文物中的父子情深

文物中的父子情深

伯矩鬲及銘文拓片

第一件要介紹的文物就是藏於首都博物館的重器—伯矩鬲。這件青銅鬲蓋內及頸部內壁鑄有相同的銘文:“在戊辰,匽侯易(賜)伯矩貝,用乍(作)父戊尊彝”,大意就是:“在戊辰時,燕侯賜貴族伯矩一筆錢,伯矩用這筆錢鑄造了這件銅器,以此表示對其父的紀念。”這件鬲的紋飾十分精美,各部均以牛頭紋裝飾,主體紋飾皆為高浮雕,給人雄奇威武之感。藝術設計和鑄造工藝極為高超,是周初青銅器中的傑作。用燕侯賞賜的重金打造祭祀重器來紀念自己的父親,可見伯矩對父親的拳拳赤子之心。

2獸叔盨

現藏於 三門峽市虢國博物館

周代食器。通高20.4釐米,口長16.5釐米-23釐米科普一下:盨的蓋上有四個足,可以讓器蓋反過來平放盛物

文物中的父子情深

文物中的父子情深

獸叔盨及銘文拓片

這件盨出土於貴族夫人墓中,可謂極品之物,表面色澤光亮,毫無鏽蝕的痕跡,器蓋上鑄有4行31字: “獸(單)叔奐父乍(作)孟姞旅須(須),用盛、稻、焦、糯、粱,加(嘉)賓用享,有食則萬年無疆,子子孫孫永寶用”。

翻譯過來就是:獸叔奐父為孟姞作銅盨(讓她)用此盛粱、稻、糯米等做成的食物供佳賓們享用。有了食物就能夠萬年無疆、萬壽無疆,子子孫孫們可以永遠使用它。從銘文可知這件銅盨是單國貴族為女兒嫁到虢國所做的陪嫁。

小編去年有幸聽虢國博物館館長親自講解了這件盨,館長說:“女兒出嫁帶去的都是精美的器物,可見從古至今都是一樣,父母對兒女都是操不完的心和剪不斷的牽掛啊。”

3 清郎世寧平安春信圖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圖軸,絹本,設色畫縱:68.8釐米,橫:40.8釐米

文物中的父子情深

可不要小看這幅人物肖像畫,畫中的兩個站立的古裝人物,稍高的一位是清朝雍正帝胤禛(清世宗),另一位稍矮的是未來的乾隆帝(清高宗)。這幅畫上方有乾隆皇帝自題的一段詩文:“寫真世寧擅,繢我少年時,入室皤然者,不知此是誰?壬寅暮春御題。”這是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的題詩,那時候乾隆皇帝72歲。可以想象到,當72歲的乾隆再次打開這幅畫時,對光陰荏苒無限感慨,記憶更將他帶回了幾十年前,有父親關愛教導的時光……

4祝康熙帝六旬萬壽紫檀屏風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共28幅單屏組成 高3.56米、長11.28米

文物中的父子情深

文物中的父子情深

是不是瞅著眼熟,這件《祝康熙帝六旬萬壽紫檀屏風》可謂是新晉網紅啊!在前一段爆紅的《我在故宮修文物》中它可是比故宮男神王津師傅出現的還要早的,打頭陣的主角~

這組屏風共有2幅,分別是《皇子祝康熙帝六旬萬壽詩屏風》和《皇孫祝康熙帝六旬萬壽詩屏風》。都是採用上等紫檀做框架,輔以雙層絲綢錦緞為屏面。正面書寫諸皇子皇孫的頌壽律詩;背面用金絲刺繡滿滿的

《壽》字共一萬個。該組屏風無論文化創意亦或工藝水平均是天下一絕,創下中國古代屏風之最。該組屏風是專為康熙帝六十壽辰慶典而制。康熙五十二年三月十六日(1713年)距康熙帝六旬壽誕前三天,由皇三子胤祉率兄弟與子侄,向其父祖皇敬獻了這組巨幅屏風。康熙帝六十大壽那陣仗,拿腳趾頭想想也知道皇家表達孝心,三個字:不 差 錢!!

5明文氏父子《山靜日長圖》合卷

現藏於濟南市博物館

文物中的父子情深

想讀懂此卷的父子情深,先要搞清楚人物關係~這裡涉及三個人物,江南四大才子之一文徵明和他的長子文彭,以及次子文嘉。此卷名為《山靜日長圖》,分三段。卷首由文彭題“山靜日長“4字。卷中為文嘉依其父兄題記及行書感懷而繪《山靜日長圖》。此圖由左至右分寫遠山、平湖、山石、飛瀑、松竹、隱居草堂與人物等。卷後為文徵明書行書詩文,詩文開篇即引宋人唐庚《醉眠》詩首句來藉以發揮和闡述自己對世人熱衷追逐聲利場、我卻獨自清閒自在的感懷。文氏父子的作品雖傳世較多,但將其父子3人不同時期的書畫作品精心組合裝裱於一卷,則堪稱絕妙且罕見。試想父子三人在家中吟詩作對,合力作畫,指點一二,好不愜意~是親人更像是知己~

6伯希和敦煌絹畫:彌勒佛說法圖

現藏於法國吉美亞洲藝術博物館

後晉庚子年(940年) 彩繪絹本尺寸:76.5 x 53cm

文物中的父子情深

這是敦煌莫高窟出土的有明確紀年的一幅敦煌絹畫,也是為數不多的以彌勒佛為主尊的供養圖。講的是信士弟子溫大眼兄弟五人為報“父母之恩”,為亡父及尚健在的母親所供養。供養圖是由一佛二弟子四菩薩組成。

文物中的父子情深

顯然,為亡父母造絹畫主要是受佛教“報恩”思想的指導,意在以造像功德,祈求已亡父母能往生淨土。佛教本有“報四恩”之說,儘管在不同佛經和註疏中對“四恩”的具體說法有所不同,但都毫無例外地包括有“父母恩”,這也是佛教融和中國儒家傳統的孝道思想的結果。除了零星出現在文物中的父子情深之外,我國古代在“孝道”思想的引導下,還出現了極富有特色的

孝子畫像文化,而孝子畫像石、畫像磚便成為極富代表的一類文物。

最推崇孝道的,當屬漢代,甚至出現了“以孝治國”的觀念。

所以~小編便帶著各位一起來了解一下漢代孝子畫像中的典型故事。

刑渠哺父刑渠是漢代孝子畫像中出現次數最多的孝子,畫像內容主要表現哺父這一情節。《太平御覽》卷四一一曾記載:刑渠失母,與仲父居,性至孝,貧無子,傭以給父。父老齒落不能食,渠常自噴之,專專然,仲遂康體,齒落更生,百餘歲乃卒。

文物中的父子情深

最典型的是武梁祠中的刑渠哺父圖,畫面內容較為豐富,刑渠跪在父親的左邊,父親坐在榻上,刑渠一手拿著筷子,一手扶著父親,似乎正要給父親飯吃。從這幅圖我們可以看到刑渠對其父孝心和無微不至的照顧。

文物中的父子情深

武氏祠左右石室也有邢渠孝行圖,與武梁祠不同的是,邢渠的頭和嘴偏向父親,似乎要餵飯給父親,父親由於牙齒掉落,不能吃飯,邢渠就嚼了之後給父親吃,就更加體現邢渠的孝心了。由於故事細節流傳的不同和畫工在畫的時候的自由發揮,各個地區的邢渠哺父的畫像存在差別,但“孝”的中心思想是鮮明突出的。董永事父提到董永,大家應該滿腦子都是七仙女的故事吧~殊不知,在歷史上董永出名是因為他的“孝”。漢代現存幅董永事父的畫像,主要表現的是董永轆車載父的情節。

文物中的父子情深

武梁祠中董永故事的畫像最為典型。畫的右邊有一顆小樹,樹下一個獨輪車,車上有個水罐,應該是董永為父親盛水用的,一個老人坐在獨輪車前,左手握著手杖,右手向前伸,似乎在與董永交談。老人的右上方是榜題“董父”兩個字。畫面的右邊是董永,董永手握著農具,回頭看父親,似乎在問父親是否飢渴,左上方刻“董永千乘人也”。這樣一幅簡單的畫面,把董永“肆力田畝,鹿車載自隨”這種對父親的關心與孝敬生動的表現了出來,並通過董永回頭與父親交談這一細節刻畫,更加深刻的刻畫了董永對父親的關心。老萊子娛親老萊子娛親的故事記載最為詳細的是師覺授的《孝子傳》:老萊子,楚人也。行年七十,父母俱在。至孝蒸蒸,常著斑斕之衣。常著斑湖之衣。為親取飲,上堂腳跌,恐傷父母之心,僵仆為嬰兒啼。

(對文言文不感冒的各位看官可以看這個通俗文,小編是不是炒雞貼心~)

老萊子非常孝順父母,對父母體貼入微,雖然年過70,還是千方百計討父母的歡心。一次,父母看著兒子的花白頭髮,嘆氣說:“連兒子都這麼老了,我們在世的日子也不長了。” 老萊害怕父母擔憂,想著法子讓父母高興。他專門做了一套五彩斑斕的衣服,走路時也裝著跳舞的樣子,父母看了樂呵呵的。一天,他為父母取漿上堂,不小心跌了一跤。他害怕父母傷心,故意裝著嬰兒啼哭的聲音,並在地上打滾。父母還真的以為老萊是故意跌倒打滾的,見他老也爬不起來,笑著說:“萊子真好玩啊,快起來吧。”

文物中的父子情深

上圖為武梁祠中的老萊子娛親畫像。畫像中共有四個人物:坐在帷幕中榻上的老萊子父母,他們手指對面的老萊子,相對而笑,一個手持盤子的婦人,站在他們跟前,侍候他們進食,應該是老萊子的妻子,老萊子在婦人後面跌倒在地,一手持杖,說明他年時己高,另一手微微抬起。圖右上角的榜題:“老萊子,楚人也,事親至孝,衣服斑連,嬰兒之態,令親有歡。君子嘉之,孝莫大焉。”孔子曰:“父母老,常言不稱老,為其傷老也。”若老萊子者,可謂不失孩子之心矣。”老萊子的孝看似滑稽可笑,但細細想來,對父母的孝,不僅僅是養,真正的孝子,還要竭盡所能在精神上滿足父母的需求,使父母能夠頤享天年。時光已翻過幾個世紀,不變的是父愛如山,他默默佇立,但時刻給你庇護。表達父愛也不需要奢華的橋段,把愛融在平淡的日子裡,其實每天都是父親節。

關於文物中的父子情深還有很多,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可以後臺留言哦,讓我們一起交流感動。當然,盆友們也可以通過留言表達對父親的愛,說不定你正在刷微信的爸爸就可以看到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