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創投峰會:硬科技和新消費是投資熱點,仍看好區塊鏈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创投峰会:硬科技和新消费是投资热点,仍看好区块链

記者 | 陸柯言

2019年創投圈最顯著的變化之一,或許是投資人們不再把“風口”掛在嘴邊了。在見證了共享經濟熄火、區塊鏈的動盪以及P2P暴雷之後,投資機構正在試圖從新常態中找回理性。

在4月13日,由中國天使聯合會主辦的“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創投高峰論壇”上,來自全國的創投機構、天使投資人、政府引導基金以及創業者分享了他們對風口投資、紅利以及投資新常態的看法。

論壇期間,智能製造、人工智能、消費升級及分層等話題都是備受投資人關注的熱點。老鷹基金創始人劉小鷹表示,人工智能、生物工程以及基因工程是本土科技創新中三個非常值得關注的領域,澳銀資本董事長熊鋼也表示,澳銀正在醫療健康以及TMT領域尋找投資機會,這之中,他會把更多目光放在以技術為驅動力的企業上。

不少創投熱點都與硬科技相關。硬科技指的是以人工智能、生物技術、智能製造等為代表的高精尖科技,區別於由互聯網模式創新構成的虛擬世界,硬科技的主要特點在於長期的研發投入和持續的技術積累,技術門檻和壁壘都相對較高。正因如此,對於投資人而言,判斷硬科技企業的被投價值並非易事。

人工智能是非常典型的硬科技,也是近年來許多科技公司的新商機,成為了備受資本追逐的創業風口。但由於目前能夠成熟應用的人工智能技術(如人臉識別)都還遊走在邊緣層面,能夠真正盈利的AI初創企業極少,多數在C輪之前就陷入發展停滯。

來自億歐的報告也顯示,2017年中國有90%以上的AI企業虧損。36氪研究院的數據顯示,2011年到2015年是人工智能創業公司的成長高峰期,但在2016年以後,人工智能公司成立的數量開始大幅減少。

在樂搏資本創始合夥人楊寧看來,目前人工智能領域的發展還處於互聯網浪潮襲來前20年的水平,人工智能真正爆發的時刻在於消費級人工智能的普及,且能夠成為像互聯網一樣成為人們生活中的水與電。實際上,人工智能仍然是創投圈內密切關注的投資領域,但現在,投資人在做決策前將會更加關注技術的應用場景和商業落地。

對於硬科技領域的投資,深圳市源政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楊向陽分享了他的經驗:一是關注技術能否開發成為產品;二是關注掌握技術的科學家和教授能否成為企業家;最後則是判斷被投企業能否有熬到最後的能力。

投資人的一個普遍共識是,粵港澳大灣區是一塊非常適合硬科技領域企業成長的沃土,這主要得益於珠三角地區尤其是深圳在智能工業方面的基礎優勢。另一方面《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釋放的政策紅利也為這一區域的城市帶來新的機會。

消費升級與分層是創投圈關注的另一個熱點話題。在這一領域,投資人普遍看好二至四線城市的消費增長,而能夠精準把握用戶的企業則很有可能成為下一個“拼多多”。

此外,海泉基金創始人胡海泉還分享了他在消費品投資領域的經驗。他認為,消費品牌過去更多地關注製造端,這就導致他們在營銷端的思維過於落後,一定程度上與消費者發生了脫離。未來,消費品企業可以嘗試的一條路是,與消費者建立社交社群關係、共同開發和定義產品。

在場嘉賓還分享了自己從過往投資經驗中總結出來的教訓,其中“均衡、理性、耐心、眼光長遠”成為了關鍵詞。對於近幾年創投圈對於所謂“風口”的追逐,梅花創投創始合夥人吳世春認為,天使投資在風口上基本上都是一地雞毛,許多由資本堆積起來的企業在過去幾年都遇到了很大的問題。

“目前可以期待的是國家深化改革的紅利,金融市場今後會更加開放,技術類的企業也會有機會。天使投資投的是國運,投的是以十年為週期看待收益的,不必在意當下的風口”,吳世春說道,獲得回報的投資人至少要加註好幾次才能獲得成功,沒有一次投完就順風順水走到最後的。

熊鋼則提醒投資人用長遠目光來看待投資,同時被投企業也應該學會適時而動,區塊鏈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他說道,區塊鏈行業在這幾年發生了一些波動,但他仍然長期看好區塊鏈技術“優秀的企業往往是在不斷的週期波動中產生的,我的建議是企業是在其核心方面要堅持,在某一些操作上要根據市場的變化因時而動”,熊鋼說道。

中國天使聯合會會長楊守彬認為,作為初創企業早期階段的有力助益者,天使投資人的數量、金額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一個地區、一個國家的創業創新的發展程度和產業創新的程度。但目前國內活躍的天使投資人數不到3萬,不到美國的1/3,這其中有很多的成長空間。

他還表示,目前中國90%的天使投資人都聚集在一線城市,未來協會將推動二、三線城市天使投資人和基金的產生,為非一線城市的創業項目帶來融資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