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家權:情繫鄉土帶民致富

“山美、水美,村容村貌美、產業發展美,名副其實的美麗鄉村。”曾經被列為國家一類貧困村的大龍開發區勝利村,如今已華麗蛻變,不再是那個“交通閉塞、生活環境差、缺乏產業”的貧窮落後模樣。

說起勝利村的變化,就不得不說到羅家權。2013年底,在外打拼富起來的他,放不下鄉土情,萌生了返鄉幹事改變家鄉落後面貌的想法。

知道羅家權參選村幹部,知道他見多識廣、家底雄厚、有決斷力。村民們都投選他當村主任。

羅家權上任後,沒讓鄉親們失望。他跑項目、爭取資金,積極對接相關職能部門,為村民們謀發展渠道……2016年,村幹部換屆選舉,羅家權當選村支書,成為開發區唯一支書、主任一肩挑的村幹部。

交通先行

勝利村一面環山、一面環水,遠離集鎮城區。早年出行、趕場的村民需要坐渡船過車壩河,經河對面的田坪鎮田衝村白巖塘組,再轉往目的地。出行極度不便不說,且一到汛期,河水猛漲,擺渡過河非常不安全。

“對勝利村來說,要想富,得先修路、橋。”羅家權的持續爭取,促使磨溝大橋項目得以落地。2014年,通過公開招投標,地方政府與四川一家建築公司談妥,由其墊資修建。

工程推進幾個月後,建築公司遇到資金困題。若要避免停擺、確保工程進度,則需要提前給付部分款項,而地方政府一時也無法撥出這筆款項。“橋的問題不解決,後期發展無從談起。”羅家權明白這個道理,幾經思索,決定自己來墊資。

有了羅家權前後共計墊資的500餘萬元,磨溝大橋耗時10個月終於建成,實現了勝利村與白巖塘組的連接。

遇河搭橋、逢山開路。勝利村橋的問題得到解決,產業路建設也同步實施,為後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產業搭臺

勝利村田土少,以家庭為單位的傳統耕作模式最多隻能自給,難創收。利用有限土地實現集中式產業高效發展,是該村和村民謀求發展的現實道路。

羅家權充分調動黨員群眾積極性,結合村情實際,找準促農增收的路子。2014年,該村以800元每畝的流轉費流轉土地100畝建成葡萄園,成立勝利村欣盛農業專業合作社。項目投資260餘萬元,全由羅家權出資,前5年自負盈虧。後續以大戶50%、土地入股戶30%、貧困戶和村集體20%的“532”模式進行分紅。

葡萄園基地初見成效後,羅家權又以“種植大戶+精準扶貧戶+土地流轉”的經營模式,成立佔地40畝、培植60萬棒茶樹菇的永昌農民專業合作社,充實村集體經濟、促進群眾增收。

2018年,葡萄規模化進入市場,實現初次收益;這一年也是茶樹菇產業完整運轉的第一年,實現了較好的收益。

如今,該村的葡萄產業與茶樹菇產業已呈穩定發展狀態。

觀念引領

“羅支書認真負責,為我們做了很多實事,現在村裡交通方便、生活環境好、產業也有了,真的發展起來咯,比以前好太多太多了。”村民何英給羅家權點了個贊。

羅家權組織村支監三委開展群眾工作,引領群眾轉變思想觀念。“土地是農民的生存之本。經過我們做工作,村項目推動中涉及土地佔用情況,村民為讓項目快速建設,甚至都沒有要求先賠償,而是要求先啟動項目。”羅家權說:“村民的支持,給了我很大動力,得到他們的認可,我覺得自己做的一切才有價值。”

“村裡產業有了,村民腰包鼓了,生活環境好了,下一步精神文化生活也得跟上。”為提升村內精神文化建設水平,羅家權積極對接,村級文化廣場已建成投用,全村7個村組實現生活文化廣場全覆蓋。

“下一步,我們要繼續圍繞村現有產業,做大做強。並加速農旅一體化發展佈局,探索出一條見效快、可持續的發展路子。”羅家權信心滿滿地說。

羅家權以在村幹部崗位作出的突出貢獻,先後獲全省“優秀春暉使者”、全市“五一勞動獎章”及“全縣脫貧攻堅優秀村幹部”、大龍開發區“十佳標兵”等榮譽稱號。(姚雙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