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遞交招股書 Lyft股價重挫11% 網約車“世界大戰”一觸即發?

網約車江湖再掀風暴,這次暴風眼在北美。4月12日,全球移動出行霸主——Uber向SEC正式提交招股書。值得注意的是,Uber此次IPO申請的最高融資金額為10億美元,遠低於此前多家媒體猜測的100億美元。而就在Uber提交招股書前,其競爭對手Lyft的股價暴跌11%。

一方面,在北美市場,Uber與Lyft長期處於捉對廝殺狀態,雖然目前Uber的市場規模高於Lyft,但有跡象表現,Lyft或有後來居上之勢;另一方面,在與Uber中國鏖戰之時,滴滴就啟動了國際化步伐,今年初高調宣佈“過冬”瘦身之後,更是加快這一進程,此前還有傳聞稱其或於今年上市。三方相遇,網約車“世界大戰”會否一觸即發?而與此同時,Uber、Lyft、滴滴之間存在不同程度相互入股,這又增加了這幕大戲的懸念與張力。

Uber盈利仍遙遙無期

多家外媒此前曾報道,Uber的估值高達1000億美元,預計募集資金100億美元。不過,其發佈的招股書暫未透露具體發行價格區間、發行量等,提到的10億美元募資金額總額只是佔位符,用於計算註冊費。

Uber招股書顯示,2018年,公司營收112.7億美元,淨利潤9.97億美元;調整後的未計利息、稅項、折舊及攤銷前的虧損為18億美元;打車業務總預定額415億美元,打車業務營收92億美元。

Uber公佈的2018年度財報顯示,全年營收達113億美元,較上年增長43%;Uber訂單總額達500億美元,較上年增長45%;調整後的虧損為18億美元,較上年的22億美元收窄15%。雖然收入持續增長,但增速開始出現放緩跡象。

除保持傳統打車業務外,去年,經由多元化經營,Uber虧損相比2017年大幅收窄,這可能是招股書裡透露的最重要的利好消息。但即便如此,也不改其流血上市的事實。

招股書顯示,在獲得高額投資的同時,過去10年,Uber累計虧損近80億美元。儘管虧損額在2018年得以收窄,但距離實現盈利仍遙遙無期。

Uber的鉅額虧損,來自於與Lyft競爭燒去大筆現金流——無論是在沒美國國內、國際市場,均投放大筆金額以降低乘客用車價格,同時,還向司機提供不菲獎勵。

此外,Uber還在食品配送、摩托車等業務上大舉投資。

Uber方面將其視為短期財務犧牲,其CEO Dara Khosrowshahi在招股書中便坦言,“我們不會迴避做短期財務犧牲,因為我們看到明顯的長期利益。”

實際上,不僅是Uber,此前Lyft招股書亦披露鉅額虧損。聯繫國內出行市場,燒錢換規模,似乎成為出行行業的“鐵律”,究竟網約車這一商業模式是否能夠成為一個賺錢的生意?

互聯網分析人士尹生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本質上,網約車有機會為消費者提供便利、低成本的出行解決方案,為司機提供提高汽車資產使用率和變現的機會,在二者的匹配中可創造持續的價值,實際上,這就成為爭取長期盈利的基礎。

尹生進一步指出,品牌積累、司機網絡擴張告一段落後,通過技術提升效率、開發更多的服務等,盈利的時間點就可能到來,當然前提是不再有毫無節制的外部資本向這個行業輸血、以挑起更不理性的爭鬥。當前,Uber已經在全球積累了相當高的市場份額、品牌認可以及技術積累,這會是不錯的優勢。

Uber對上Lyft

在北美市場,Uber與Lyft長期對峙。相較於Lyft,Uber在網約車服務之外的擴張,表現出更強烈的雄心。

D.A.Davidson高級研究分析師湯姆·懷特便直言,Uber的業務包含很多方面,它並不是Lyft那樣純粹的北美網約車公司。

比如,Uber擁有外賣服務——Uber Eats,其食品配送已成其另一項核心業務。2018年10月,Uber曾表示,在年底時將Uber Eats在全美的覆蓋城市數增至70座。彼時,Uber首席財務官Nelson Chai甚至指出,Uber Eats已經成為除中國市場之外的全球最大在線送餐服務方。

《福布斯》分析認為,Uber Eats今年有望創造10億美元的營收。如果預測準確,Uber Eats將成為僅次於Grubhub的美國第二大外賣服務。此外,2017年,Uber還推出了基於應用程序的Uber Freight服務,將卡車司機和需要在美國各地發貨的公司進行匹配,這項業務在去年四季度末時,實現收入1.25億美元。

相較之下,雖然目前Lyft規模仍小於Uber,卻有後來居上之勢。

3月2日,Lyft向SEC提交的招股書顯示,2018年虧損9.11億美元,同比增長32%;收入21億美元,增長107%;訂車費達81億美元,同比增長76%。此外,Lyft在2018年底佔領美國打車市場39%的份額,在兩年內上升了17個百分點。

值得注意的是,兩家公司在尋求IPO時都在努力控制支出。SharesPost Research的研究分析師奧爾蒂斯認為,多元化業務有助於幫助企業降低整體風險,Uber的歷史本身就表明,特別是在新技術方面,積極擴張意味著必須在多個方面降低風險。此舉,或對助推Uber實現盈利實現正向作用。

那麼,究竟北美兩大巨頭的競爭格局將呈現何種樣貌?業內人士指出,就目前核心數據來看,雖然Lyft潛力巨大,勢頭兇猛,但Uber仍具有先發優勢,因此,孰弱孰強,有待觀察。

網約車大戰一觸即發?

在Uber爭相上市的關口,滴滴似乎顯得格外“沉默”。不僅如此,今年2月15日,滴滴出行宣佈整體裁員,比例高達15%,涉及人員近2000人。

一面宣告“關停並轉”,另一面,滴滴也在繼續加碼“國際化”。《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瞭解到,在各大招聘平臺上,滴滴“國際化”相關招聘進程分外火熱。

滴滴的國際化步伐始於其與Uber中國交鋒之時。2015年9月,滴滴宣佈與美國打車軟件Lyft達成合作。其後,滴滴還陸續投資印度的Ola、東南亞的Grab、中東的Careem、意大利的Taxify……這些投資行為看似多點佈局,實則擁有同樣的邏輯,即結盟Uber在全球的所有對手。

對於滴滴的國際化戰略,程維曾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其思路不是以競爭為導向的國際化,而是以合作為導向。

按照程維此前的設想,2018年是滴滴“走出去”的突破年。2018年,滴滴“走出去”動作頻頻——2018年1月,滴滴通過本地代理將出租車與順風車兩項業務在中國臺灣順利落地;滴滴一邊正式落地中國香港,另一邊宣佈與軟銀成立合資公司,進入日本出租車市場。與此同時,滴滴還與全球最大在線旅遊集團Booking Holdings達成戰略合作,並在墨西哥連續開城。

在持續加碼“走出去”之後,滴滴與Uber、Lyft等玩家之間的戰爭,是否會一觸即發?

尹生此前便指出,滴滴主業所在的網約車領域受政策監管非常嚴,對於專營網約車的公司來說,面臨因政策不確定性所帶來的風險,通過國際化可將市場風險分散,這對滴滴來說,亦是迫不得已。

與此同時,也有業內人士指出,排除政策監管的影響力,網約車本身有足夠大的一個市場,滴滴在國外也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不過,國際上對於網約車的管控日趨嚴格,因此滴滴加大國際化步伐的成效究竟如何,有待觀瞻。

而無論是Lyft抑或Uber,都接受過滴滴的投資,其順利上市必然會給對外宣稱虧損的滴滴帶來一定的正向現金流。但終究Lyft與Uber屬於同賽道國際玩家,因此,在國際市場,其與滴滴處於一種比較複雜的競合關係。

對此,尹生認為,Uber、Lyft、滴滴三者只要走向國際化,就會在戰場上相遇,但通過市場選擇的錯位競爭、合作以及上市後對短期盈利的壓力,可能部分減緩競爭和爭奪的程度。

而隨著Lyft、Uber相繼上市,國際市場的角逐將走向加速或理性,還是個未知數。

不過,終究,相較於滴滴的國際化成效及網約車世界大戰,當前外界更關注的似乎還是從2018年開始“差點運氣”的滴滴何時能夠走出低谷、其順風車業務會否上線以及何時上市等議題。

(實習生張哲偲對本文亦有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