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金融科技賦能者的武功祕籍

流量為王的時代,從互聯網公司到金融機構,大家都在想盡辦法,利用多種創新形式來獲取流量。對於金融科技的賦能者來說,流量能力也成為它們在激烈競爭中活下去的關鍵,不過流量的獲取卻也越來越難。

不少從業者感慨,與三年前比,消費金融的獲客成本漲了十倍不止。線上新增流量趨於枯竭,自然越來越貴。截止2018年末,我國手機網民數突破8億,而15-59歲的人口總數不過9.1億,手機網民數量已接近天花板。

流量,金融科技賦能者的武功秘籍

羊毛出在羊身上,當流量越來越貴,借款人的綜合借款成本將不斷提高。畢竟,消費金融產業鏈中的所有成本,都有終端借款人買單,正如商品製造流通鏈條中的所有成本,都有最終消費者買單一樣。

借款利率不斷上升,優質借款人將會用腳投票,加速逃離,若缺乏源頭活水,沉澱在開放平臺裡的借款人,將越來越差。

優質借款人跑了,銀行等持牌機構也留不住了。銀行是資金方,資金方走了,遍地都是的賦能者,必然難逃分化與洗牌。

流量,金融科技賦能者的武功秘籍

哪些賦能者能活下來呢?至少有兩類。

一是有自營場景導流的賦能者。這類開放平臺,不用外購流量,綜合運營成本低,不必把成本轉移到借款人身上,能留下優質借款人。同時,自營場景作為新增流量的源頭活水,可確保水質清澈、生態優美。

還有一種,就是具有強大線下獲客能力的賦能者。線下獲客多與場景結合,客戶精準,線上流量越來越貴,線下流量就越來越有商業價值。

問題是,線下流量,獲取容易,風控難。事實上,2018年以來,有多少機構發力線下場景,幾乎就有多少機構折戟於線下場景

從2018年城鎮居民人均消費結構看,食品、居住、交通通信位居前三甲,教育文化娛樂服務、醫療保健分列第四、五位,除了(衣)食住行外,教育娛樂、醫療保健是主要的線下場景。

流量,金融科技賦能者的武功秘籍

從金融機構的探索看,租房分期(居住)、教育分期(教育文化)、醫美分期(醫療保健)便是熱門的線下貸款品種,也是被詬病套路貸叢生的品種。

以教育分期為例,滲透率很高。據IT職業培訓機構達內科技披露數據顯示,參加培訓的學員以剛畢業的學生和年輕人為主,自有積蓄有限,學費主要來源於貸款。2013-2017年的入學學員中,分別有56.9%、55%、50.4%、55.1%和52.4%的學生使用了教育分期。

問題是,教育貸的口碑並不好,一度被視作套路貸的代名詞。

網上大量關於教育分期的負面報道,都集中於培訓機構捲款跑路,學員兼借款人利益受損,拒絕還款,負責撮合的開放平臺、放貸機構和借款人,陷入典型的多輸困局。

線上流量貴,線下風控難,在嚴峻的環境中,賦能者的生意並不好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