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眼淚來博取同情?是什麼讓我們的孩子變得"狡猾"?值得反思

前幾天孩子的奶奶來家裡看望孩子,老人家帶著許多的零食來,都是孩子愛吃的。孩子也十分的開心,一直都和奶奶待在一起,我看到這種其樂融融的景象,難免也感到欣慰。突然,孩子指著電視機廣告上正放著的一則玩具廣告說"媽媽,我想要這個玩具,你什麼時候給我買?"面對孩子想要買玩具的要求,我當然立馬就拒絕了"昨天剛剛給你買的新玩具,不能再買了。"

誰知道,當孩子聽見了我拒絕了他買新玩具的要求後,就馬上露出一幅要哭的表情,在他人看來十分的可憐。

"買吧買吧,奶奶給買。"老人家是最看不得孩子哭的,馬上就同意了孩子的要求,提出要買玩具送給孩子的想法。孩子一聽到奶奶答應了他買新玩具的這個要求後,就馬上停住眼淚,開心的繼續玩耍。

用眼淚來博取同情?是什麼讓我們的孩子變得

我看到孩子的這種短時間的情緒轉變情況,不禁陷入思考: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孩子變得越來越"狡猾",懂得利用自己的眼淚來博取同情,以便於達到自己類似想要買新玩具的這種要求呢?

一:孩子變得"狡猾"的具體行為和特徵體現

1、孩子開始有了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對於一些物質方面的要求提出自己的想法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逐漸形成屬於自己的獨立思考空間。而當孩子開始學會主動要求,出現在一些物質方面的提供訴求時,那便是孩子"狡猾"行為的初始階段。

用眼淚來博取同情?是什麼讓我們的孩子變得

2、在面對父母拒絕購買新玩具或者是其它一些東西時,出現流眼淚等博取同情的方法

孩子群體"狡猾"行為的最典型特徵,無疑便是藉助眼淚來博取同情,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其實,在孩子的心中,對於這種做法的錯誤與否是不存在概念的,畢竟,孩子的心性都是單純的。

孩子群體在成長的過程中,對於外界事物和認知的越來越熟悉化和獨立能力,使得其對於自己在生活中一些方面的需求變得越來越明顯,而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做出的一些用眼淚來博取同情的"狡猾"行為,也是有很多潛在因素的。

用眼淚來博取同情?是什麼讓我們的孩子變得

二:孩子變得越來越"狡猾"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1、外界事物的模仿因素影響

孩子群體是單純的群體,他們對於行為的是非判斷都是比較模糊的,因此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而父母的一些不良行為,很可能會讓孩子模仿並且變得"狡猾",這便是孩子變得"狡猾"的原因之一。

用眼淚來博取同情?是什麼讓我們的孩子變得

2、性格導致"狡猾"行為的連帶產生

孩子自身的性格對於其的一些行為方法也會帶來很大的影響,而當孩子出現習慣性的撒謊等行為的話,那麼"狡猾"行為也便會隨之而來了,這便是錯誤行為的蝴蝶效應反應。

用眼淚來博取同情?是什麼讓我們的孩子變得

3、父母的錯誤教育導致孩子變得"狡猾"

父母在教育的過程中,對孩子的過度溺愛,會導致孩子不害怕父母,甚至漸漸懂得用眼淚眼博取父母的同情,這種習慣性的行為,便是導致孩子變得狡猾的重要原因之一。

孩子群體在成長的任何一個階段,出現的任何問題都有可能對孩子綜合素質和能力的培養造成影響,而"狡猾"的這種情況,自然也是如此。

用眼淚來博取同情?是什麼讓我們的孩子變得

三:"狡猾"給孩子的成長帶來的影響

1、性格方面

對於孩子群體來說,變得"狡猾"並不是一件好事。孩子很容易就會在習慣性的"狡猾"中偏離對事物的正確判斷,在性格的養成方面,變得"狡猾"會導致孩子養成圓滑的性格,這是不利於孩子健康成長的。

用眼淚來博取同情?是什麼讓我們的孩子變得

2、行為交際方面

當孩子變得"狡猾"後,其在一些行為交際方面的做法便會出現明顯的改變。但是,對於孩子群體來說,他們的思想和行為都應該是單純且率真的,而不是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做出"狡猾"的行為,這對於孩子正確的行為舉止和人際交往會帶來十分不好的影響。

用眼淚來博取同情?是什麼讓我們的孩子變得

父母群體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理應在教育的初始階段就斷絕孩子這種情況的發生,當然,若是孩子真的不小心出現用眼淚來博取同情的這種"狡猾"的行為的話,也無需過於慌張,只要採用適當的方法,就可以解決。

用眼淚來博取同情?是什麼讓我們的孩子變得

四:父母群體理應如何正確的進行教育和糾正出現在孩子身上的"狡猾"情況

1、父母在教育時要堅定自己的立場

在教育的過程中,父母群體在面對孩子博取同情的掉眼淚這種行為時,不能縱容孩子,要明確的拒絕,只有讓孩子真正明白"狡猾"不能夠達到自己的目的時,孩子才會逐漸減少狡猾的這種行為,從而達到改善的作用。因此,父母群體在教育的主導過程中,一定要掌握正確的教育指標和原則,堅定自己的立場,才能夠給孩子帶來正確的積極氛圍影響。

用眼淚來博取同情?是什麼讓我們的孩子變得

2、教育的前提是溝通,榜樣的引導力量也是不可少的

為了解決孩子變得"狡猾"的這種情況,父母理應及時地與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明確的告知孩子這種"狡猾"的錯誤性,讓孩子明白正確的道理。

任何教育的前提都是心靈的溝通,畢竟,單單依靠父母方面的努力,帶來的教育效果可能是微乎極微的,教育的對象需要雙方的共同協助。

當然,在溝通的前提下,父母群體的榜樣力量對於孩子來說也是可以起到很好的正面作用的。做好榜樣的引導力量,讓孩子處於積極正面的家庭氛圍中生活,對於孩子的健康成長,是有利而無一害的。

用眼淚來博取同情?是什麼讓我們的孩子變得

所以,當孩子出現用眼淚來博取同情的這種"狡猾"行為時,家長群體不應出於心疼孩子的前提就盲目的答應孩子的各種要求,這樣的行為對於孩子來說是不會帶來什麼好處的,甚至還會讓孩子養成習慣性的"狡猾"行為。及時的給予孩子正確的道理教育,讓孩子明白"狡猾"行為的錯誤,並且輔助的引導孩子進行錯誤行為的糾正,才是聰明的父母應該要做的。

用眼淚來博取同情?是什麼讓我們的孩子變得

我是尼莫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