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超越殘疾之痛 中殘聯主席張海迪點贊魯院殘疾人作家研修班

学听跟 | 精神超越残疾之痛  中残联主席张海迪点赞鲁院残疾人作家研修班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王曉慧 北京報道

為加強殘疾人文化建設,活躍殘疾人文化生活,展現殘疾人在新時代的新風貌,同時,提升殘疾人作家文學理論素養和創作能力,中國殘聯與中國作協、魯迅文學院協商,共同舉辦了“魯迅文學院殘疾人作家研修班”。

“文學對於殘疾者或許就像黑夜裡的北斗星,在人生的曠野裡指引著前進的方向,人在黑暗中總是要找到一絲絲黑暗的星光。我也這樣想過,文學創作對一些殘疾者或許是一種精神遊走,在寫作中精神獲得了自由,比如你是坐輪椅的可能在寫作中就不用輪椅了,精神超越了殘疾之痛,修復了殘疾的痕跡。我是切身的感覺。在寫作中自己完全忘了自己是殘疾的,甚至一絲痕跡都沒有了,文學想像讓殘疾者重新獲得瞭解放。”4月9日,中國殘疾人聯合會主席張海迪在“魯迅文學院殘疾人作家研修班開學典禮上”表示,中國殘聯邀請中國作協、魯迅文學院共同舉辦殘疾人作家研修班,是希望通過學習和研讀培養更多的殘疾人作家,熱愛寫作,能夠用文學來謳歌生活。

據記者瞭解,魯迅文學院是我國唯一一所國家級文學院,其前身是1950年經毛澤東主席親自批准成立的中央文學研究所,後改稱中國作家協會文學講習所,1984年更名為魯迅文學院。

中國作協主席鐵凝,中國作協副主席、魯迅文學院院長吉狄馬加,中國殘聯副理事長程凱,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吳義勤、魯敏出席開學典禮,向學員們表示歡迎和祝賀,並與大家合影留念。

精神超越了殘疾之痛

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國家和社會的文明進步以及殘疾人事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殘疾人朋友投身於文學領域,用手中的筆謳歌真情、頌揚時代、昭示人生的價值和生活的真諦,湧現出了張海迪、史鐵生、史光柱、葉廷芳、王佔君、阮海彪、夏天敏、倪景翔等一大批優秀的殘疾人作家、文學評論家。

同時,創作出瞭如《生命的追問》、《輪椅上的夢》、《我的遙遠的清平灣》、《病隙隨筆》、《好大一對羊》、《龍鳳旗》等眾多思想性和藝術性俱佳的文學作品,為當代文學的發展注入了勃勃生機,形成了廣泛深遠的影響。

“參加本期培訓班的學員,主要由全國各省殘聯優中選優推薦的。學員平均年齡43歲,其中省級以上作協會員佔一半,擁有本科及以上學歷者約佔三分之二。部分學員在文學創作方面都有著不俗的成績,是一個擁有創作潛質與發展前景的群體。”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魯迅文學院院長吉狄馬加表示,為辦好本屆研修班,魯院將秉承和發揚服務作家、服務文學的優良傳統,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注重提高學員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努力激發學員創作活力,提高文學素養。同時,將在充分吸納以往辦學經驗的基礎上,根據本屆研修班學員的具體特點,對教學環節進行有針對性的設計和調整,以更好滿足學員的學習研修的需求。

除此之外,魯迅文學院還將邀請國內一流的專家學者授課,精心組織高質量的講座、文學對話、分組研討等,包括國情時政、大文化、人文學科等內容,既為學員打開廣闊的視野,也為學員搭建了思想上的相互交流、經驗上彼此分享的平臺,使學員們的視野胸襟得到擴展、思想認識得到提升、創作積澱得以豐厚,各方面都獲得新的提高。

據記者瞭解,舉辦殘疾人作家班,這在魯院歷史上也是一項創舉。

37名學員齊聚魯院

朱麗秋,一名來自山東煙臺的學員,在她生活不能自理、長臥床不起的歲月裡,也曾經陷入過深深的絕望和恐懼,直到遇到文學。

“煙臺盛產蘋果,而我發現文學和葡萄酒、蘋果很像,它們都具有迷人的芳香。原本,我讀書寫字的目的是為了擺脫心靈和身體上的痛苦,但慢慢地我發現,文學作品中所表達出來的萬千氣象吸引了我,文學作品中豐富美麗的人性之美感動了我。尤其是純真陽光的兒童文學滋潤了我的心靈。我發自內心地愛上了文學,寫作變成了我生命當中不可分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朱麗秋表示,魯迅文學院是無數作家心中的聖地,我一直希望有一天能夠來到魯院學習、交流和研討,如今,終於在北京圓夢了。

關於殘疾,有一個很浪漫的說法,世界上每一個人都是被上帝咬過一口的蘋果,都是有缺陷的,有的人的缺陷比較大,是因為上帝特別喜歡她的芬芳。雖然在現實生活中,她們在身體和體能上無法和正常人相比,但是在文學面前,所有的作品都是公平公正的。

在美妙的文字面前,所有的作者都是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的,這個起跑線就是作品的文學性和藝術性。

朱麗秋稱,我堅信,世界上的芬芳可以有很多種。可以是自然界的星空、大海,可以是人與人之間的默默情愫,也可以是我們所鍾愛的文學和藝術。

來自於甘肅省慶陽市的學員吳東正則表示,“當文學創作成為了我們為之痴迷和表達的一種堅守,我們的不斷寫作,用靈魂創作一段又一段生命的流光溢彩,就是想要讓苦難的、艱澀的、充滿血與淚的生活都能幻化成一首情詩、一篇美文、一部融含思想的長編篇講述,進而產生良善的、勸慰的願望,讓更多的生命更加鮮活起來。尤其是讓怯懦者堅強起來,讓迷茫者情形起來,讓痛苦者快樂起來,讓這個世界充滿人性的光輝,充滿光明的普照,充滿正義的延續。我們寫作者肩負的使命,就是利用作品時刻激勵和提醒人們:不要害怕,橋樑斷了,還有修路的人。”

而來自陝西省銅川市肢體殘疾學員劉愛玲,這個曾經只能困在小小的斗室裡與昆蟲、與星光對話的姑娘,由於拿文字當成了情感的出口,最終完成了自己對自己的救贖,並且完成了她的第一本長篇小說——《把天堂帶回家》。

當她手捧著泛著墨香的書籍,當得知這部小說榮獲了全國奮發文明進步獎的消息時,也堅定了她繼續拓寬視野、繼續學習深造的決心。

據記者瞭解,本屆殘疾人作家研修班一共有37名,其中,大部分都曾獲得當地的各種文學獎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