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武斷”認為你對孩子很好,應該怎樣“愛孩子”?家長應瞭解

東東的父母快四十歲才有了東東這麼一個兒子,對他疼愛得不得了。東東從小就生活在父母甜蜜的保護之下,想要什麼玩具爸爸都給買,想吃什麼媽媽立刻就去做,家務活兒也從來不讓東東干,甚至自己房間的被子都是媽媽給疊。今年12歲的東東步入了自己的青春期,開始對“爸爸媽媽什麼都要管”的教育方式感到厭煩,並且越來越不願意和父母交流,放學後總愛在外面玩很久才回家,學習成績也下降了。在媽媽又一次幫他收拾了房間後,東東終於忍不住“爆發”了:“能不能不要隨便進我的房間?能不能不要亂動我的東西?”

通過東東的事例,我們看到了“溺愛呵護”的負面影響。錯誤的“愛孩子”方式不僅剝奪了孩子探索世界、在學習中成長的權利,也影響了孩子建立規則意識,阻礙到孩子身心的健康發展。

一、錯誤的“愛孩子”方式

1.包辦代替

有的父母認為孩子年紀還小做不好事情,或是覺得孩子的唯一任務就是學習,由此對孩子學習之外的事情“大包大攬”,什麼都不讓孩子做。漸漸地,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主意識都會下降,甚至變得“除了學習,什麼都不會”。

不要“武斷”認為你對孩子很好,應該怎樣“愛孩子”?家長應瞭解

2.過分關注

有些家長希望把孩子一輩子護在“翅膀底下”,認為外面的世界充滿危險,隨時會傷害到孩子,因此對孩子總是時刻關注,就連孩子在學校和誰說過話、吃了什麼飯等等小事都要詢問個遍,讓孩子厭煩的同時也越來越不敢做事。

3.特殊待遇

現代許多家庭都只有一個孩子,成了爸爸媽媽和爺爺奶奶的“掌上明珠”,享有“小皇帝”、“小公主”一般的待遇,吃東西要吃第一口,穿衣服要穿最貴的。這樣的“特殊待遇”不但無法培養孩子的同理心,還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性格的發展。

4.輕易滿足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條件逐漸改善,許多父母都會盡量給孩子“最好的”。這本無可厚非,但有些家長也許是為了彌補自己童年時期物質缺乏的遺憾,對於孩子提出的要求總是輕易就給予滿足。這樣的孩子沒有嘗過等待的滋味,對於得到的東西往往會不懂得珍惜。

溺愛呵護下成長起來的孩子能夠得到足夠的愛,卻往往學不會分享愛和愛別人,甚至感覺不到家庭真正的接納。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做才是正確的呢?

二、如何讓孩子感受到真正的接納?

1.懂得傾聽孩子的感受

家長對孩子的關愛不僅體現在物質方面,更應該體現在精神上。懂得傾聽孩子的感受,接納孩子的情緒並允許他適當地發洩,會令孩子感受到父母是理解他的、站在他這一邊的,從而對父母更具信任,更願意對父母敞開心胸。

不要“武斷”認為你對孩子很好,應該怎樣“愛孩子”?家長應瞭解

2.陪伴孩子,適當地表達愛

無論是年幼的孩子還是處在青春期的孩子,家長的陪伴都不可或缺。在父母的陪伴中,孩子會得到充分的安全感,知道“無論發生了什麼,父母都和我在一起”。陪伴是愛的開始,對愛的表達也會讓整個家庭的聯結更加緊密。

3.不對孩子期望過高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如果家長總是把自己的孩子跟其他孩子比較,會讓孩子覺得父母“並不喜歡我”,從而疏遠孩子與父母的距離。孩子都是具有上進心的,父母沒必要給予過高的期望,那樣當孩子達不到這些期望時除了自己懊惱,也會抱怨父母給了過多的壓力。只要孩子每天都在進步,都在超越自己,就是值得肯定的。

家長對孩子的教育不應只是接納和約束,還需要給予孩子充分的自由,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當孩子將來長大步入社會後,將會有成熟的心態來處理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問題。

三、家長如何和孩子理解“自由”這個概念?

1.自由不是放任

首先,家長和孩子都應該懂得,自由絕不是放任,家長在給予孩子充分的自主權的同時也需要留意孩子的心理動向、情緒好壞等問題,一旦孩子“闖禍”了,也需要及時的教育和引導。

不要“武斷”認為你對孩子很好,應該怎樣“愛孩子”?家長應瞭解

2.自由不是失去約束

家長做好正確引導的同時也要教育孩子明白自由不是沒有約束,小到遵守道德和禮儀規範,大到遵守法律法規,都是步入社會的年輕人需要做到的。青春期的孩子容易產生逆反心理,希望“挑戰權威”、“挑戰規則”,雖然敢於質疑的勇氣是好的,但孩子們也需要認識到社會只有建立規範才不會失序。

3.自由需要父母和子女共同維護

自由需要父母和子女彼此信任、彼此關心,不僅要有“懂事”的孩子,還要有“懂事”的父母來共同建立和維護。

孩子從蹣跚學步的兒童成長為初識社會的“小大人”,一路上都離不開父母的陪伴和關愛。對於青春期的孩子,父母要怎麼做,才是真正的“愛孩子”呢?

四、面對青春期的孩子,家長應該如何體現“愛孩子”?

1.正向交流,不要斥責

處在青春期的孩子正是自我意識和反叛意識最強的時候,家長越是不讓做什麼,孩子越要去做,似乎是故意和家長“反著來”。這時候,家長掌握一定的溝通技巧是非常必要的,儘量避免斥責孩子,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平氣和的溝通才是有效解決問題的途徑。

不要“武斷”認為你對孩子很好,應該怎樣“愛孩子”?家長應瞭解

2.給孩子足夠空間。

孩子逐漸長大,父母要學會逐漸“放手”,在給予孩子足夠關愛的同時也要尊重孩子的隱私和獨立空間,給予孩子充分的理解。如此,孩子將會感到父母的信任,培養起責任感和處理事務的能力。

3.學會等待。

有時孩子遇到事情不願意和大人說,或因為心情不好而不願和父母交談,這時父母不要著急或逼著孩子說話,而是需要耐心地等待。時間是一味良藥,父母的幫助需要讓孩子在冷靜後主動尋求。

看過以上內容,我們知道了什麼是“愛孩子”的正確方法。“愛孩子”不是溺愛孩子,而是在給予孩子足夠關愛的同時教會孩子明辨是非,培養孩子的生活能力、獨立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家長的正確教育和耐心引導,將成為孩子順利度過青春期的保障。

互動話題:對於青春期孩子的教育您有什麼好的觀點和看法嗎?歡迎您在下方留言評論,我們期待著與您交流。

------------------------------

我是蕾媽,你們最忠實的育兒夥伴,在育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都可以給我留言,用專業的知識為大家解決育兒過程中煩惱與糾結!

關注、轉發、分享【蕾媽育兒經】文章,蕾媽擅長嬰幼兒護理知識、兒童營養搭配、幼兒衣食住行注意事項、幼兒成長過程中棘手問題等所有的育兒問題都會在這裡為您解答,給您最專業的建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