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週財經聲音】張學良:“城市收縮”不應忽視,亦無需對抗

張學良:“城市收縮”不應忽視,亦無需對抗

國家發展改革委員在本週發佈的《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中首次提到“收縮城市”概念,其主要表現在人口減少和人口密度下降。上海財經大學長三角與長江經濟帶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張學良表示,在應對收縮城市的態度上,一方面不要客觀忽視,另一方面不要主觀對抗。他指出,從整體角度看,應對收縮城市要強調小尺度、跨區域的“區域性規劃”如都市圈規劃,制定具有區域協同效應的戰略規劃體系;對具體收縮城市而言,城市發展規劃的重點應由規模擴張轉向質量提升,應借鑑“精明收縮”的理念——“更少的人、更少的建築、更少的土地利用”,關注城市持續的潛在發展動力,制定更合理的適應城市人口規模的空間策略。

林採宜:農民工為什麼越來越少了?

華安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林採宜和分析師周俚君在最新發布的一篇研究報告紅分析了中國農民工增速為何持續回落。她們在報告中稱,隨著農民工高齡人口占比提高,產業升級以及一線城市房租不斷上漲,大量農民工被動返鄉;與此同時,從2014至2017年,土木工程建築業和房地產業在中西部地區A股上市公司收入佔比也有所提高。在國家大力投資中西部地區的基礎建設、不斷提高城鎮化率的背景下,中西部地區建築業吸納了更多農民工就業,這也是中西部農民工返鄉就業的原因之一。

魏尚進:中國應從三方面著手對應減稅可能帶來的債務風險

哥倫比亞大學終身講席教授、復旦大學泛海國際金融學院金融經濟學學術訪問教授魏尚進日前撰文指出,中國從4月起把養老保險的企業繳費率比例從16-20%減至16%,並將適用於大多數工業企業的增值稅稅率從16%降低至13%。這些政策措施有助於應對經濟下行的壓力,不過同時也會增加未來債務危機的風險。他表示,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經驗表明,龐大而不斷增長的政府債務難以持續,並極有可能導致重大經濟危機。他建議可以考慮三方面的政策動作,包括明確增值稅減稅政策的暫時性,擴大針對溫室氣體排放和其他汙染的稅收,以及考慮縮減政府規模,這些改革措施能使中國變得更高效而持續繁榮。

顏色:今年中國央行或仍將降準1-2次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應用經濟系副教授顏色日前撰文稱,當前貨幣政策仍然面臨著穩增長和穩槓桿的兩難處境。因此,圍繞全年貨幣政策的走向,比如說央行流動性將釋放到什麼程度、特別是央行是否會短期內降準降息,市場爭議很多,觀點呈現分化。他預計,只要經濟不發生超預期下滑,今年央行仍將降準1-2次,但4月降準應當不會降準;同時今年央行並不會調整基準利率,反而將實質性加快利率市場化改革,推進利率並軌,逐步取消貸款基準利率;貨幣政策仍以穩健為總基調,大水漫灌不會出現,央行將更多運用結構性政策工具精準滴灌。

屈宏斌:中國經濟增長已經觸底

匯豐銀行駐香港經濟學家屈宏斌和Julia Wang在日前發佈的一份報告中指出,中國政府此次刺激措施的構成與前幾輪非常不同,之前的刺激措施多集中在增加基建支出,而此次減稅降費的重點則在於為非國有經濟部門的企業減稅。非國有企業解決了中國城鎮地區超過80%的就業,對中國GDP的貢獻超過70%。匯豐認為,這些措施不但會產生效果,而且將在未來幾個季度內觸發一輪可自我持續的復甦。他們還表示,近期經濟數據顯示,中國經濟增長已經觸底,而且在未來幾個季度中,隨著刺激措施的影響擴大,情況將逐漸好轉。匯豐預計,中國今年四季度GDP增速將達6.7%,帶動全年增速實現6.6%。

賈康:中國仍要追求由“新”入“常”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原所長、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賈康日前在北京的一場活動上表示,中國目前仍要追求由“新”入“常”,“新”是要告別過去經濟起飛和粗放高速增長階段的高速度特徵,轉為中高速,“常”是要把改革和發展方式轉變結合在一起,通過結構優化實現高質量發展。他還指出,目前國內矛盾累積和外部衝擊交織已經成為中國經濟不可忽視的挑戰和壓力,中國需在新常態下更好優化經濟結構,以面對可能發生的不確定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