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發展新格局中的能源“新動力”

區域發展新格局中的能源“新動力”

區域發展新格局中的能源“新動力”

今年兩會前,《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印發,區域協調發展成為兩會期間備受關注的話題之一。

自2014年京津冀協同發展提出、2016年《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公佈、2018年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到今年的粵港澳大灣區,5年來,我國區域協調發展範圍擴大,層次不斷升級。新的四大區域發展戰略,同東北振興、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東部加快發展四大板塊共同構成了我國區域協調發展的新格局。

這5年也是我國能源革命戰略從提出到縱深推進的5年。兩者看似巧合的背後,卻有著緊密的聯繫。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國際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連玉明將四個區域比喻為中國經濟這艘巨輪上的四個引擎:“先把發動機搞起來,才能推動巨輪快速前進。”

而作為區域發展的基礎要素,能源產業正在轉型升級,努力與區域發展新格局同頻共振,為“發動機”提供新動能。這既是整個行業自我革命的新挑戰,也是時代平臺上的新機遇。

 

 先行先試 樹立能源體系高標樣本

“高標準建設雄安新區”,打造粵港澳“世界一流綠色灣區”,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區域高起點的發展目標,對能源體系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為探索打造現代能源體系提供了政策平臺,成為能源加快轉型的牽引力。區域發展的高質量需求更考驗著能源革命的速度與成效。

粵港澳大灣區能源需求量巨大,《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27處提及“綠色”,19處提及“能源”,15處提及“低碳”。構建一套清潔、低碳、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迫在眉睫。

全國人大代表、明陽智能董事長張傳衛表示,要建設國際一流灣區,必須建立與之相適應的現代能源體系。粵港澳大灣區臨近海洋,可以為大灣區的飛速發展提供能源和經濟動力。

雄安新區作為千年大計,現代能源體系建設至關重要。全國政協常委、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偉指出,雄安新區歷史包袱輕,未來發展不受“路徑依賴”的束縛,有條件做出高起點的能源發展規劃,打造全國能源高質量發展的樣板。

打造現代能源體系重要內涵之一,是不斷提升能源供給清潔程度,讓區域發展綠色動力十足。李偉指出,雄安新區地熱資源較為豐富,發展光伏產業、生物質能產業條件較好。要全面建設“多種能源協同、源網荷儲協同、集中式與分佈式協同、規劃建設與運維管理協同”的能源供應系統。

全國人大代表、國網河北省電力有限公司董事長潘敬東表示,目前,電網創造、電網智造在雄安新區多處佈局、全面發力,將實現風、光、水等多種清潔能源聯合互補運行,區內100%清潔能源供電。

張傳衛認為,在粵港澳大灣區能源結構中,要大幅提升海上可再生能源佔比。海上風電、洋流發電、潮汐發電、海水制氫、海水淡化,都應該成為加大加快開發的能源。

  因地制宜 發展綠色優質能源產業

新時代區域化發展需要“張揚個性”。天津社會科學院城市經濟研究所所長王雙指出,如今不同區域規劃本身有不同功能、不同定位。要彰顯不同區域要素稟賦、發展基礎與特色,區域路徑規劃更加“精細化”“個性化”。

能源產業也結合不同區域發展需求,定位自身的角色,或升級或退出,或兼併或轉型,進一步融入區域發展大局之中。

石油石化是東北支柱產業。今年兩會上,石化產業如何轉型,更好地促進東北振興,成為代表委員們熱議話題。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劉中民指出,要充分發揮東北國有石油石化企業輻射帶動作用,圍繞地方重點產業建設,促進產業鏈向高附加值中下游的延伸。

全國人大代表、大慶石化分公司總經理康志軍建議,要推進“油頭化尾”落地,支持大慶建設國家級石化產業基地。2020年,大慶石化乙烯、丙烯、碳四、芳烴4條產業鏈將全面建成投產,推動大慶油城進一步轉型發展。

除了石化產業,在此次兩會代表團開放日上,東北三省都不約而同宣佈,2019年將因地制宜推進能源重大項目建設。遼寧省將繼續推進恆力煉化一體化二期、遼陽石化改造、紅沿河核電二期等項目建設。吉林省要加強對俄油氣等能源資源引進利用,加快“氣化吉林”建設,推動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升級,抓好生物質發電等項目建設。黑龍江省將新增9個玉米燃料乙醇項目,建成中俄原油管道二線等。

有進亦有退。同是石化產業聚集地的長江經濟帶,則要遵循“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導向,引導石化企業有序升級轉型,或者關停退出。

長江沿岸航運便利,目前約有40餘萬家化工企業,還有7大煉油廠,上海、南京等石油化工基地,化工產量約佔全國46%,已形成覆蓋長江上中下游的石化工業走廊。工信部指出,到2020年前,要基本完成長江經濟帶重大風險隱患企業的搬遷改造,要優化調整沿江化工產業佈局。

全國政協委員、華東理工大學副校長錢鋒提出,應圍繞“清潔能源與新材料智能綠色製造”,建設長三角清潔能源與新材料創新中心,建設生態化工業園區,打造中國版“墨西哥灣”。

軟硬並舉 架起互聯互補嶄新橋樑

在推動區域高質量發展過程中,打破地區分割和利益藩籬,進一步增強區域發展的協調性、聯動性和整體性,是區域、區際協調發展的題中之義。

能源領域是打破行政壁壘、形成區域統一協同的重要抓手。在兩會上,代表委員們也表示,要從軟和硬兩個方面,推動區域之間能源資源配置和互補。

兩會上,多個省份呼籲要強化電力資源配置。西部大開發中,風電、水電資源是優勢,但是存在消納問題。而河南、湖北、山東等中東部省份耗煤量大,在限煤令下急需要外電送入,是中部崛起需要彌補的短板。

加強電網互通、輸送通道等基礎設施建設,成為共同呼聲。四川省常務副省長王寧在開放日上表示,四川省清潔能源裝機總量和發電量均居全國第一,但是長期以來電力缺乏清潔能源跨省跨區消納的通道,使得西部資源優勢還未轉為發展優勢。

近年來,河南省加強與西部省份“聯姻”,加強電網建設和技術改造,加大外電吸納力度。2018年該省吸納量佔到西北電網外送華中總電量的60%,既緩解了西部電力消納問題,也滿足了本省能源需求。

區域協同互補不僅體現在硬件上,也體現在治理協同機制等軟件上。2017年《京津冀能源協同發展行動計劃(2017-2020年)》印發,提出能源戰略協同、能源治理協同、能源綠色發展協同、能源運行協同、能源政策協同等要求,共同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加快能源結構調整,全面壓減煤炭消費總量。

近年來,京津冀打破一畝三分地的思維,在能源分工協調、一體化開發的模式上逐步形成共識,並在電力、熱力供應領域探索推廣,5年來,京津冀細顆粒物(PM2.5)濃度累計下降25%以上。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也體現在構建跨行政區的能源產業鏈。目前,在長三角一半城市都有石化作為重點發展產業,各城市在規劃協同石化產業體系和分工合作上尚缺乏統籌。

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理工大學校長袁亮圍繞長三角能源一體化融合發展表示:“長三角地區存在一種天然融合。過去的十幾年建立的皖電東送機制,帶動了長三角整體能源清潔高效發展。下一步應在經濟、科技、基礎設施等領域開展更多合作,實現互聯互通。”(記者 周問雪)

轉自:中國石油報

區域發展新格局中的能源“新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