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黃帝的求學之路(108)九鼎

小說:黃帝的求學之路(108)九鼎

“鼎”在中國是被神話了的器物,往往與“王權”掛鉤。這一現象起源於大禹治水成功後鑄九鼎傳世,民間“人云亦云”傳“得鼎者得天下,失鼎者失天下”,颳起一陣血雨腥風。

“鼎”早在舊石器時代伏羲部落就有,用途有兩個,一為“食鼎”二為“藥鼎”,在舊石器時代人們就已經懂得“食物”和“藥物”的區別,所以“鼎”的用途一分為二。

製作“鼎”的材料是“陶土”,器物完成後的名稱叫做“陶鼎”,“陶鼎”最早製作的年代在舊石器時代,距離新石器時代末期“齊家文化”時期的大禹,時間至少差了整整一個新石器時代。

黃帝留學伏羲部落期間,“陶鼎”很常見,家家戶戶都有,更有“講究品味”的人,給鈕蓋上製作出各種動物圖案,給“陶鼎”身上繪滿各種花紋。

“鼎”由“鍋”演變而成,“鍋”又由“石板”演變而成。也就是說,用三塊石頭做一個簡易的“三角支架”,上邊放上石板,下邊添火,石板上邊放處理好的食材,廚藝講“石烹菜”。石板變化成“鍋”狀,下邊的“三角支架”不變,廚藝講“炒菜”。“鍋”最後與“三角支架”融合就是“鼎”,廚藝講“大鍋菜”。沒錯,“鼎”就是做“大鍋菜”的炊具。

現代人一直用鍋而不用鼎做大鍋菜的原因是因為“鼎”已經被“特殊意義”,平民百姓不允許使用。

在黃帝留學前後,人們使用“陶鼎”可沒有“特殊意義”。家用的“陶鼎”根據家人多少飯量多少,自行設計大小。家庭中一般只有“紅白事”和“節日慶典”時才會用到很大的“大鼎”。除了一般情況使用就是特殊情況使用,“食堂”“建築工地”“農忙”“軍營”這些地方經常使用很大的“大鼎”。

大禹治水的現場就是“建築工地”,工人每天都要吃飯,都是後勤保障供應的食物,炊具自然是“大鼎”。

等到“大禹治水”整個工程完工的時候,像我們今天一樣有個“竣工剪綵”的儀式。那個時候為了這個儀式,大禹也是頗費心思。大禹一人的功績?某個部落的功績?都不是。功勞屬於參與治水工程的每一位建設者。

所以大禹以治水工地上每天使用的“大鼎”為原型,使所有人看到鼎就想到治水工程。大禹又將每個州發生的重要事件鑄在鼎上,使所有參與者都可以自豪的說,哪個鼎裡哪句話裡“有我”,是對參與建設者付出勞動的認可。大禹最後以“銅”鑄鼎,凸顯勞動者的尊貴。“九鼎”分別以“古九州”命名,方便尋找記載的事蹟。

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剪彩儀式”。當眾宣讀“九鼎”銘文的內容,在場的人們感同身受,上至各部落首領,下至黎民百姓,無不“感激涕零”,很多人都以“跪拜大禮”的方式,向曾經的自己、向犧牲的工友、向被洪水淹沒死去的人、向還活著的親戚朋友行禮。

到此為止,“九鼎”全部都是好的,是歌頌勞動人民的。

然而“九鼎”後來的發展,卻是“早有預謀”。大禹派人散佈消息“得鼎者的天下,失鼎者失天下”,輿論一面倒,支持大禹成為部落聯盟首領,“舜”被迫“禪位”,之後大禹秘密關押“舜”並將其殺死。

殺死“舜”的原因是“報父仇”,當年黃河決堤,死傷無數、數萬人無家可歸,“舜”早有殺“鯀”的心思,藉機殺“鯀”於“羽山”。無奈治水是個技術活,用“鯀”的兒子“大禹”接替“鯀”的指揮工作,埋下了“仇恨的種子”。

後來大禹傳位兒子“夏啟”,“九鼎”成了“權力”的專屬。

“九鼎”是一把“雙刃劍”,看得見的一面歌頌勞動人民的偉大,看不見的另一面記載了“權力”的黑暗歷史。

在我的私人研究記錄裡,“鼎”表示“更換主人”。

關於“舜”的被殺一點都不冤,“大禹”只是如法炮製了“舜”殺死“堯”的過程。

“羽山延鯀”的故事雖然在連雲港廣泛流傳,但是跟我的研究方式還沒有貫穿成一體,所以什麼時候講“舜”的事,等我研究透了再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