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江人的記憶,都在這些消失的老電影院裡!

拍電影就是打開一片黑暗的空間,要用人性的光輝照亮它,找到前方的路。——陳凱歌(導演)


電影於1895年誕生在法國,20世紀傳入中國,為大眾所喜聞樂見。

1923年左右,隆昌地區開始有了營業性質的電影放映場所。而後數年間,內江先後有過不同大小的電影院。

曇花一現也好,經久不衰也罷,總歸是給內江人民枯燥的日常生活帶來了豐富體驗。


鄉下的壩壩電影


還記得小時候,一有人傳消息說今天會放電影,小孩們就會抱著凳子去壩壩頭佔座位。為了搶個好的觀影位置,甚至會大打出手。

內江人的記憶,都在這些消失的老電影院裡!



壩壩電影一般都是等到大家忙完農活後,才會播放,所以看完後時間就比較晚了。沒有火把、煤油燈,就只能藉著月光回去。農村裡多堰塘,若是沒看清,一腳就踩進去了。

內江人的記憶,都在這些消失的老電影院裡!



有時候放映電影的生產隊離自己家遠,還要走上好幾里路,才能看到電影。如若天空不作美,下起了雨,有傘就繼續播,雨太大就只能中途作罷。

內江人的記憶,都在這些消失的老電影院裡!



如今大家隨時可以在手機上看電影了,卻還是想念記憶裡,白布在空中輕輕晃動,細小的飛蚊在光柱裡飛舞的場景。放映前,喧鬧的人群瞬間安靜下來,一場好戲開始......

城市裡的電影院


相信大家多多少少都對內江影都、沱江劇院、上城影院有印象,它們分別代表了幾代內江人對電影的記憶。任時光悠悠,即便如今蹤跡難尋,影夢人生仍舊蕩氣迴腸!

內江影都


影都的命運可謂是千轉百回。

它前身是1951年承辦的工人電影院,後來幾經改名,確定為內江市人民電影院。在影院重建,設備更新後,正式被叫做內江影都。

內江人的記憶,都在這些消失的老電影院裡!


附近閒逛的老大爺告訴大千妹兒,影都最初的造型和現在完全不同,原先洋派得很。蘇式建築,門口四根大石柱,大廳能容得下1000人嘞!每天要排好長的隊買票哦。

內江人的記憶,都在這些消失的老電影院裡!


“我們最喜歡的就是坐在影都門口的長梯子那裡乘涼,夏天的時候特別熱鬧”

內江人的記憶,都在這些消失的老電影院裡!


後來某個暑假,大千妹兒去影都剩下的唯一一個影廳看了場電影。那時的它已經輝煌不再,客流都去了上城影院。而如今,影都更是面臨著拆遷重建的命運。

內江人的記憶,都在這些消失的老電影院裡!


舊時痕跡只剩下了門口那破舊的過時海報和歪歪斜斜的售票窗口,過往的老人偶爾會停下來駐足於前,回憶著舊日時光。

內江人的記憶,都在這些消失的老電影院裡!


沱江劇院


沱江劇院於1959年修建完成,是內江最早的、功能最齊全的綜合性影劇院之一。

內江人的記憶,都在這些消失的老電影院裡!


在電視還沒有普及的時代,沱江劇院承載著內江市民對精神文化的追求。演歌劇、放錄像、辦各種各樣的演出。

內江人的記憶,都在這些消失的老電影院裡!


90年代起,沱江劇院引進好萊塢大片《真實的謊言》後,更是造成了萬人空巷的火爆場面。

內江人的記憶,都在這些消失的老電影院裡!


大千妹兒對沱江劇院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學校組織全年級學生去看《媽媽,再愛我一次》。那是我第一次進電影院,模糊記得全場小朋友哭聲一片。

內江人的記憶,都在這些消失的老電影院裡!


如今的沱江劇院還在開放著,偶爾會舉辦一些演出,只是不再放映電影。

內江人的記憶,都在這些消失的老電影院裡!


在沱江劇院,我經受了人生中第一次電影啟蒙。那種與大家在一片混沌中產生共鳴的神奇體驗,終生難忘!

上城影院


上城影院剛在內江開業的時候,場面極其火爆。它的到來,可以說是給內江人帶來了全新的觀影體驗。

內江人的記憶,都在這些消失的老電影院裡!


那時候小夥子、姑娘約會都喜歡去上城影院。挑上一部恐怖片,到劇情緊張的時候,兩人的手便下意識地緊握在一起。

內江人的記憶,都在這些消失的老電影院裡!


新舊更替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洪流,上城影院也終究沒有跟上時代的腳步。2015年3月6日,宣佈正式停業。我們只能一聲嘆息。

變化的電影院,不變的電影夢


就電影自身的製作及播放技術來說,是一直在進步的。承載電影的媒介也越來越多元,上到精緻的電影院,下到每個人的手機,我們隨時隨地可以看電影。

內江人的記憶,都在這些消失的老電影院裡!


現在的內江可選擇的觀看電影的場所也多了起來:萬達影城、唐閣影城、太平洋電影院、橫店影城。

內江人的記憶,都在這些消失的老電影院裡!


我仍然懷念曾經看電影的儀式感。用楊德昌導演的一句話來結尾,便是:電影、夢、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