頒獎嘉賓比入圍演員“咖位”大?不用納悶,咖位小才是不正常呢

“一入金馬,方升殿堂”,每年的10~11月份,總有著無數的電影人奔赴金馬獎,既能提升曝光度,又可以彰顯自己在娛樂圈的地位,換作任何人都沒有拒絕的道理。而往往這個時候,會出現一件非常有趣的事,那就是頒獎嘉賓的“咖位”總是不輸甚至要大於競選者“咖位”。

要按理說,每屆金馬獎的“重頭戲”都應該是影帝、影后名落誰家,但找一些比他們更大牌的明星,豈不是會被搶了“風頭”?

頒獎嘉賓比入圍演員“咖位”大?不用納悶,咖位小才是不正常呢

10月25日,第55屆金馬獎公佈了十位獲邀頒獎嘉賓,分別是洪金寶、惠英紅、胡歌、舒淇、劉嘉玲、張震、桂綸鎂、徐若瑄、謝金燕。

單論牌面,不敢說高過金馬獎(包含導演、男女主角、男女配角)入圍者很多。但平均下來,頒獎嘉賓每一位都有非常深厚的“底蘊”,而競選者卻有很多都是小輩或者新導演。

頒獎嘉賓比入圍演員“咖位”大?不用納悶,咖位小才是不正常呢

就拿女嘉賓來說,舒淇、劉嘉玲、桂綸鎂這三位都是“華語電影三大獎”的常客,而徐若瑄、謝金燕也都在華語歌壇有所建樹。至於惠英紅更是“大咖中的大咖”,光是金馬獎、金像獎就拿到了七次獎盃(四次最佳女主角,三次最佳女配角,提名不計)。

頒獎嘉賓比入圍演員“咖位”大?不用納悶,咖位小才是不正常呢

再看男嘉賓,張震雖在華語電影獎項只獲得過多次提名,但也拿到過日本大阪電影節最佳男主角。而胡歌是“電視咖”,能拿到的獎項基本都有了。至於洪金寶就不能只提獎項了,他在娛樂圈的地位也不是一兩個獎項能說明的。

金馬獎為什麼要請這麼多大咖做頒獎嘉賓?

頒獎嘉賓比入圍演員“咖位”大?不用納悶,咖位小才是不正常呢

事實上,這種情況不僅出現在金馬獎,國內甚至國際上盛大的頒獎典禮都沿用這個套路。而頒獎嘉賓的咖位越大,才能證明舉辦方對此獎項越為重視。

試想一下,如果金馬獎請了某個“流量小鮮肉”做頒獎嘉賓,當其將獎盃遞給獲獎者時,獲獎者還得謙虛兩句,那樣的畫面豈不是有點太美了。

當然,萬事沒有絕對一說,如果不能請來咖位更大的頒獎嘉賓,舉辦方也會從其他方面考慮人選。比如資歷、年齡、品行、行業貢獻等等。

頒獎嘉賓比入圍演員“咖位”大?不用納悶,咖位小才是不正常呢

除了對獎項的重視外,請“大牌明星”做頒獎嘉賓其實也能為頒獎晚會博取更多的關注。

就拿金馬獎公佈頒獎嘉賓名單來說,舉辦方大可以到了頒獎禮當天宣佈,而之所以提前說出來,則是為了保持一個相對的熱度。這不,邀請了久未露面的胡歌,胡歌上了熱搜,金馬獎也有了更多關注。

由此可見,除了獎項之爭,頒獎嘉賓的人選也是一場頒獎典禮的“重頭戲”啊!(Lucky悅聽原創作品,禁止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