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見珍貴老照片,被破壞前的敦煌莫高窟,極大的視覺震撼


敦煌莫高窟是甘肅省敦煌市境內的莫高窟、西千佛洞的總稱,是我國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藝術寶庫。以下所有珍貴照片,是1908年莫高窟被破壞前法國人所拍。

莫高窟位於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開鑿在鳴沙山東麓斷崖上。南北長約1600多米, 上下排列五層、高低錯落有致、鱗次櫛比,形如蜂房鴿舍,壯觀異常。

敦煌學術界及官方主流觀點都認為,莫高窟藏經洞,由道士王圓籙於公元1900年6月22日所發現,洞內藏有寫經、文書和文物四萬多件。

偏居西北一隅的王圓籙,當然不知道國家局勢如此動盪,但他在發現藏經洞後的7年間,為保護洞中的文物,仍作出了局外人難以想象的努力。

在莫高窟參觀期間,無論是導遊小姐的解說詞,還是關於莫高窟的各種書籍,都在強調這樣一個主題:帝國主義者對敦煌文物的盜取、掠奪或騙購;《辭海》裡也有這樣的說明:“清光緒二十五年,發現藏經洞後,窟內歷史文物和藝術品遭到帝國主義分子的嚴重破壞,斯坦因、伯希和、華爾納、鄂登堡等人曾盜竊大量的珍貴文物。”

1907年和1914年英國的斯坦因先後兩次用700兩白銀騙購約13000件。

1908年法國的伯希和用500兩白銀騙購約5500件。

1912年日本的橘瑞超等用350兩白銀騙購約400件。

1914年俄國的奧登堡騙購殘卷約500件,繪製443個洞窟的平面圖,拍攝洞窟照片2000餘張。

1924年美國的華爾納用75兩白銀,用特製膠布粘走26塊精美壁畫,盜走彩塑、半跪菩薩各一尊,經卷2件。

據《莫高窟史話》記載,英國探險家斯坦因在中國西北掠走的大批文物,入藏倫敦英國博物館、英國圖書館及英國殖民地印度事務部圖書館和印度德里中亞古物博物館。

法國漢學家伯希和從中國北京、敦煌攫取的大批文物,主要藏在法國巴黎國家圖書館和盧浮宮等地。日本探險家橘瑞超等人在敦煌騙購的文物,分別存放在東京國立博物館、龍谷大學圖書館及日本殖民地朝鮮總督府博物館和日本佔領下的旅順博物館。

俄國探險家奧登堡從莫高窟盜取的文物,分兩部分存放,一處在今天的東方學研究所彼得堡分所,一處在艾爾米塔什博物館東方部。美國探險家華爾納到達敦煌時,藏經洞的文物已被瓜分一空,他所獲取的主要是壁畫與彩塑,這些文物現藏哈佛大學賽克勒圖書館。

除了近代被人為破壞外,莫高窟各洞窟內僅存的藝術珍品因接觸空氣、光照、蟲蛀等各種侵蝕一直在“消失”中。為了儘可能保護起來,洞窟內無任何照明。

每個洞窟都有二氧化碳檢測儀,一旦某洞窟當天已接觸的二氧化碳量超所設的上限,該洞窟就會被關閉,第二天才能繼續正常開放參觀。每個洞窟都有大門鎖起,講解帶團進入參觀時開鎖開門,離開後鎖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