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內託管班如何更“解渴”?校內、校外或可以聯動

校內託管班如何更“解渴”?校內、校外或可以聯動

製圖 王晨瑀

下午3點40分,在東六環附近的一所小學門前,剛剛放學的小學生三三兩兩地坐進了幾輛小轎車中,他們的目的地是三四公里外的“小飯桌”。雖然這所學校中開設了校內託管班,最長可以託管兩小時。而一些下班較晚的家長則直接選擇了校外的“小飯桌”,因為這樣可以避免孩子“二次託管”。

去年9月,北京義務教育階段提供3點半以後全覆蓋的看管服務體系,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資源。此舉為許多家長帶來了福音,但在實踐中,一些家長希望託管班內容可以更加豐富多樣,而不僅侷限於寫寫作業。教育專家建議,有條件的學校可以依託校內資源,引入社會力量充實校內託管班的內容,解決一些學校出現的內容資源不足的問題。

上班族仍面臨“二次託管”

下午3點40分,東六環附近的一所小學外接孩子的家長探著頭望向校內。揹著書包拎著水壺的孩子在老師帶領下,排著隊走到校門口。

接孩子的家長多以老人為主,年輕的家長只佔到兩三成。在接孩子的人群中,有人一次性接走三四個孩子,帶進停在路邊的轎車裡。

正等著接學生的劉先生告訴記者,自己是附近“小飯桌”的工作人員,一些家長因為下班時間較晚,將孩子託管在他們那裡。

劉先生所在的“小飯桌”每天下午放學時,都有兩輛車在校門口接學生。“晚上有飯吃,有老師照看孩子寫作業,還有做手工、讀古詩等這樣的活動。”

這所學校從去年9月開始,開設了課後3點半的校內託管班,家長可以選擇4點半和5點半點兩個時間段接孩子。

但就算是5點半,對於家長張先生來說也很難實現自己接孩子放學。工作單位在城裡,下班後需要坐地鐵回家,回來的時候經常是晚上七八點鐘了。“老人的身體也不太好,經常是來幫我們帶幾天孩子,就得回老家休養一段時間。”

張先生並未報名校內託管班,而是將孩子送到了校外的“小飯桌”。在他看來,放學後直接選擇到“小飯桌”也屬無奈之舉。“老人回老家的時候,5點半校內託管班放學,我們也無法去接。反正都要去‘小飯桌’,還不如一下直接過去了,也不用想著二次託管的事兒了。”

與張先生一樣,一些家長也選擇了“小飯桌”的方式。上學期時,江女士為孩子報了校內託管班,選擇5點半到校接孩子。“年前的一段時間工作很忙,就把孩子又託管到了‘小飯桌’。那的老師在晚上5點半的時候開車拉著孩子,去寫寫作業,講講課外的讀物,直到家長去接。”

戶外活動少孩子“憋得慌”

新學期開始,韓先生的孩子所在的學校,還沒有推出新的託管班細則。上學期,韓先生為孩子報了校內託管班。5點半接到孩子的時候,孩子將書包遞給韓先生時,時常會說一句“我終於自由了”。

學校在東二環附近,距離韓先生公司不遠,但是隨著老二的出生,家裡有些忙不過來了。“有了託管班就得讓老大在學校待到5點半才去接回來。”

在一次家長會中,班主任曾向家長建議,家裡如果有條件最好在放學後將孩子接到家中。“因為孩子年齡尚小,長時間待在教室中,會對孩子的身心健康有所影響。”

韓先生也感受到了這樣的情況,孩子報怨學校的課間時間比較短,除了上廁所,幾乎沒有戶外活動。“遇到空氣不好的時候,體育課也不上了。從早上7點多到晚上5點多,孩子就一直在教室裡,對於剛剛一年級的孩子來說,確實有點難受。”

每次接上孩子以後,韓先生都要帶著孩子在小區裡瘋跑一會兒。在與家長的交流中,一些家長同樣有類似的擔憂。

“現在剛剛開學,估計過幾天學校就會出新學期託管班的說明。”韓先生在等待具體的細則,內心充滿了猶豫。“我也很矛盾,沒想好要不要繼續報名,真不希望他在學校一待就那麼久,但是家裡的情況又有點不允許。”

一名小學教師表示,在學校的託管班中,將託管的孩子集中在幾個教室中,由教師輪流進行看護。“有的家長會給孩子留些作業,在這個時間就可以在這完成,也會帶孩子畫畫,維持教室的秩序。連續在校近十個小時,到了晚上孩子都很期待家長來接。”

在韓先生看來,在校時間長除了對孩子有些影響外,肚子餓也是一個大問題。“接到的時候,孩子總是嚷著餓了。”

家長期待託管班要有“獲得感”

張女士的孩子所在的小學硬件條件較為完善,學校中有體育館等設施,學校中的社團也較為豐富。校內3點半托管班中,一些學生可以參加不同的社團活動、戶外活動。“這樣的校內託管班確實解決了很大的問題,家長也會從容很多。”

而這樣較為豐富的託管班則讓家長霍先生十分羨慕,上學期在上了一個星期校內託管班後,他還是將孩子送到了校外的機構中。“校內託管班內容相對比較單一,也就是寫寫作業,有的時候畫個畫。”

每天放學後,霍先生的孩子便會由校外機構工作人員接走。機構中的老師是幾名大三大四的在校生。“他們能給孩子做一些課外知識的擴展,也會給講解課上沒搞懂的內容。”機構中也開設有書法班等興趣班,需要額外收費。“單獨接、照護,一個學期大概要5000元左右,報興趣班的話就再單獨收費。”

“一個班級從最開始的絕大部分參加,減少到一半左右。” 霍先生髮現,孩子所在校內託管班中的孩子數量在不斷減少。“兩個小時時間,家長也希望孩子能利用好這個時間,或者有所學、有所鍛鍊,或者完成作業,讓回家後變得輕鬆一些。”

“老師也比較累,比學生來得更早,比學生走得更晚。託管班中所面對的孩子有一些又不是自己班的,高年級與低年級孩子在一起,管理中也有一定的難度。”霍先生表示,這些原因最終促使他選擇讓孩子去校外機構。

調查中發現,家長對於校內託管班的全面推行十分贊同。有一些家長希望託管班的內容能夠更加豐富,不讓孩子在教室中虛度兩個小時。一名家長表示,有的家長希望孩子是“學霸”或者在某個方面能夠有所成就,那就可以直接選擇校外機構。“校內的託管班解決了家長接孩子的難題,也希望能夠讓孩子在這一兩個小時中有所收穫。”

專家建議

校內、校外或可以聯動

霍先生的孩子每週在學校參加一次由校外機構提供的興趣班,是免費進行的課程。“開學的時候可以自行選擇,這是公立學校統一推行的一個‘福利’。”

在霍先生看來,這樣的興趣班讓孩子參與的情緒更加高漲。

北京市教育委員會一名工作人員表示,託管班是以校內託管為主,依託於校內設施資源,在教師自願、學生自願的條件下開展,以體育、藝術等為主要內容。託管期間,教師可以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答疑輔導,但是不能集體上課。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員孫雲曉表示,課後3點半的校內託管班為家長解決了無法接孩子的難題。在實踐中,一些家長也提出了建議與希望。校內託管班“如果做到學校教育與課後服務、學校教育與校外教育、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協同,校內託管班的效果就會顯現更加明顯,而不僅僅是簡單的託管,可以讓孩子在一兩個小時中有所收穫。”

在孫雲曉看來,校內有空間及設施的資源,或可以通過引進正規的校外機構到學校中,充實校內託管班的內容,讓家長與學生多一種選擇。這種方式出現在放學之後,可以視為一種社會服務,家長可以自行選擇參加與否,這樣的方式對孩子的身心健康、免除家長的擔憂都有益處。成本上可以通過家長交納部分費用,相關部門給予一定補貼的方式進行。除了校外機構,也可以開拓與一些社會團體、協會、專業公益組織的合作,讓文藝、科學等內容充實到課後3點半的託管班中,通過一個可標準化的課程方案用以解決課程資源不足的情況。

“校內託管班解決了大問題,如果內容能豐富一些,我更願意讓孩子留在學校去參與其中。”霍先生表示,這樣可以免去孩子在路上來回奔波,也降低了安全風險。

來源:北京晚報·家有一小 記者:趙喜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