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評論豈能只是劇本評論?

戲曲評論是個比較寬泛的說法,評價劇目也可,評價演員也可,評價舞美燈光也可,評價音樂唱腔也可,只要和戲曲沾點邊,似乎都能套在這個專題之下。所以研究劇本的立意和思想情趣,或者研究演員的表演水平和唱腔特徵,乃至於專門把戲曲觀眾作為研究對象,都無可厚非。

但是,近年來我們看到的批評文章,卻常常重視劇本探討而輕視甚至忽略表演研究。特別是在對新創作劇目的研究上,討論劇本本身的思想立意較多,對演員的表演著墨甚少。當戲曲評論脫離了表演本身,而片面的糾結在劇本上,就會將戲曲評論變成劇本評論。

戲曲評論豈能只是劇本評論?

劇本不是不重要。劇本作為一劇之本,在講故事的同時傳達思想、表明立場,是劇目的預設源頭,是表演的依附本源,是整個戲曲傳播過程中的前提和基礎。但是,中國戲曲區別於世界其他演劇形式、區別於中國其他文化樣態的根本,就是演員的表演,表演評論是戲曲評論中最重要而不可或缺環節。

在新創劇目排練過程中,導演手法很重要,會影響劇本思想的傳播效果;在舞臺呈現過程中,舞美燈光道具很重要,會帶給觀眾不同的心理感受;唱腔設計和音樂配器很重要,觀眾可經由聽覺獲得美的享受。但不應該忽略演員本身的表演和演唱水平對觀眾的吸引力,這是觀眾欣賞劇目的重要因素之一。

戲曲評論豈能只是劇本評論?

拿秦腔移植劇目《鎖麟囊》為例,劇情自不必言,無論是程硯秋先生的演出,還是新鳳霞的評劇版、韓俊卿的河北梆子版,乃至於連德志的豫劇版,劇情都脫不開翁偶虹先生的生花妙筆。僅在秦腔之中,就先後有蘇鳳麗和李君梅的不同版本。

戲曲評論豈能只是劇本評論?

蘇鳳麗《鎖麟囊》劇照

戲曲評論豈能只是劇本評論?

李君梅《鎖麟囊》劇照

如果脫離了演員的表演來看,都是同一個故事,內容略有變動而已。但觀眾坐在劇場欣賞的時候,獲得的是不同演員通過各自的藝術特徵呈現出的不同審美感受,簡言之,觀眾看的是“角兒”的動作表情,聽的是“角兒”的演唱韻味。這種情況下,如果評論文章通篇圍繞著劇本和劇情說事,讀者就會覺得千篇一律的寡淡,而絲毫不能感受到演員的差異。

而一些新創劇目的劇評尤其如此。在某雜誌對某一新劇目的一組專題中,5篇文章都下大力氣說劇本,而說演員唱腔和表演的加在一起只有一千多字。是寫評論的人沒有看過演出,還是他們覺得表演不值一提,甚或是他們根本看不懂演員之間的區別,原因不得而知。但讀者只能得到片面的思想提升,而無法獲得充盈豐沃的精神享受,讀這樣的評論文章一篇足矣,何必寫的人費筆、印的人費紙、看的人費時間。

戲曲評論豈能只是劇本評論?

況且,當下的新創作劇目,都是站在當下的時間節點上構思創意的。在“三並舉”方針的指引下,無論是整理改編還是全新創作,立意和思想高度都鮮明正確,至多是劇本創作的手法、結構、遣詞還有改進的空間,可以讓評論者指摘出問題,從而獲得提升。總體而言主題留給評論者的空間並不多。那麼,評論者關注表演本身,應當具有更廣闊的空間。

劇目不是隻呈現在案頭文字就算成功,終究是應該立在舞臺上,給觀眾欣賞的。觀眾欣賞的不僅是劇情本身,也不僅是現場的視覺衝擊和聽覺震撼,更重要的是演員所掌握的技術、演員獨特的藝術特徵、演員所呈現的藝術水準。

戲曲評論豈能只是劇本評論?

所以,戲曲評論還是應該圍繞著表演本身而進行。完全脫離表演而進行的評論,客觀上呈現出評論者對錶演的陌生,對中國戲曲獨有美學特徵的疏離,對劇種特性、流派特徵、演員水準的理解欠缺。(作者:李想,媒體工作者,《2018中國戲曲大會》總冠軍。)原創內容,轉載請聯繫後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