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也較真兒”之《探窯》裡的這句唱詞到底改到你心上了嗎?

戲曲的唱、念、做、打,唱是排在第一位的。唱有唱腔,也包括了唱詞,好的唱腔和唱詞在一起相得益彰,才能讓聽者品之有味。

歷來,劇作家們對唱詞都非常重視,常常字字斟酌,反覆推敲;同時,演員也會根據自己對人物的體會,在演出當中對唱詞進行修改和調整。但每一次的修改都會更讓人喜歡嗎?

“戲曲也較真兒”之《探窯》裡的這句唱詞到底改到你心上了嗎?

世人都想把官坐,誰是牽馬墜蹬的人” 這句唱詞,是“秦腔正宗”李正敏《五典坡》“探窯”的著名唱段“老孃不必淚紛紛”的後兩句,可謂膾炙人口。

後來卻有人把這兩句唱詞加工修改為“人都盼丈夫把官坐,兒不嫌牽馬墜蹬的人”。兩者相比較,文字雖然變化不多,但意趣卻大有不同。

“戲曲也較真兒”之《探窯》裡的這句唱詞到底改到你心上了嗎?

李正敏《五典坡》王寶釧

原詞“世人都想把官坐,誰是牽馬墜蹬的人”是王寶釧向前來寒窯探望的母親哭訴了前後情之後,仍然堅守自己的婚姻選擇,表示並不羨慕那些騎馬坐轎的王孫公子,也不嫌棄出身低微下賤的丈夫,其表達方式採用反問的語氣:人總有貴賤之分,有騎馬坐轎的,就有牽馬墜蹬的,大家都想騎馬坐轎,那麼誰來伺候他們呢?誰來牽馬墜蹬呢?這裡自然包含“兒不嫌牽馬墜蹬的人”的意思在內。

以反問表達一種確定的看法,是人們常用的語言方式。王寶釧的話雖多少帶有“認命”的意思,卻不僅僅是個人表態,她是向母親講述一種通行於社會的常情常理,改詞“人都盼丈夫把官坐,兒不嫌牽馬墜蹬的人”雖較原詞更加坐實,卻顯得板滯、狹隘、笨拙,遠不如原詞內涵豐富,言辭活泛、饒有情趣。

摘自2004年第3期《當代戲劇》千里青

“戲曲也較真兒”之《探窯》裡的這句唱詞到底改到你心上了嗎?

但也有戲迷說了,改後的唱詞更符合王寶釧的性格:不拐彎抹角不藏著掖著,是啥就是啥。前有和父親“三擊掌”,後有“門關薛平男”,所以在此明確地給母親說,“人都盼丈夫把官坐,兒不嫌牽馬墜蹬的人”很像王寶釧一貫的說話方式。

一向機智有主見的小編,聽了這兩種觀點犯了難,感覺都有道理啊!不行大家說出您更喜歡的唱詞並留言寫下您喜歡它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