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彈棉花匠”有多厲害?看看這技術你就懂了

過去的“彈棉花匠”有多厲害?看看這技術你就懂了

提起手工彈棉花

老一輩人一定會想到這樣的畫面

一根弦、一個木槌

彈棉花的工匠用充滿力度的雙手

撥動著彈弓絲絃

發出“嘭嘭”的聲音

冒出淡淡的“塵煙”

如今估計年輕人都陌生了

彈棉花起源於元朝

至今在農村裡偶爾還能見到

人們稱彈棉花的手工藝人為

“棉花匠”或“彈棉郎”

從業者大都以祖傳為主

不忙的時候在自家做工

等到秋冬時分走街串巷幫著人們彈棉花

一張彈弓、一塊磨盤、一個彈花槌

和一根牽紗篾便是彈棉匠的謀生工具

過去的“彈棉花匠”有多厲害?看看這技術你就懂了

彈棉花是項力氣活,也是項髒活

棉花匠每次彈棉被

都需戴上一個帽子和一個厚實的口罩

否則棉絮塵煙吸進肺部非常傷身體

過去的“彈棉花匠”有多厲害?看看這技術你就懂了

要想彈好一床新棉被要經過

彈棉花、壓棉花、鋪紗、磨平

翻邊後再重複彈、壓、鋪、磨幾個程序

最重要的一個程序就是“彈”

過去的“彈棉花匠”有多厲害?看看這技術你就懂了

幹活的時候,後腰上固定

一個木棍高出頭上兩三尺

用來懸掛木弓

彈的時候更為穩妥也省力

彈棉花的時候弓弦埋入棉花

用木槌有節奏地打擊

發出“嘭嘭啪啪”的聲音

弓弦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均勻地振動

就這樣,棉花慢慢被彈開

又重新組合

過去的“彈棉花匠”有多厲害?看看這技術你就懂了

瓷實的一些老舊棉花套子

逐漸就變成了鬆軟的棉絮

彈棉花不僅要力氣大

而且這個動作要重複很多次

彈好後,接下來是項精細活

給棉花上線

過去的“彈棉花匠”有多厲害?看看這技術你就懂了

上線的工作需由兩個人來完成

兩人將棉絮的兩面用紗縱橫布成網狀

過去的“彈棉花匠”有多厲害?看看這技術你就懂了

以固定棉絮

彈棉被所用的紗一般多用白色

如果是結婚用的棉被

還要用紅線在棉被上鋪成“囍”字

最後用磨盤磨壓

將棉被壓平整、結實

過去的“彈棉花匠”有多厲害?看看這技術你就懂了

過去

彈棉花的師傅到城裡攬活

走街串巷乾的是翻新舊棉被的活路

舊時沒有羽絨被、空調、地暖這些物件

冬天想睡個暖和覺全靠老棉被

過去的“彈棉花匠”有多厲害?看看這技術你就懂了

怕冷的人

晚上睡覺還要蓋三四床棉被才行

所以,在當時彈棉花是很火熱的行當

但凡有棉花匠經過

大家都會去讓師傅彈上幾床棉花

舊棉被蓋時間長了,棉花壓實了

裡面都成了一團團的棉花套子

蓋起來難受也不保暖

經過翻新後

舊棉花變成了新棉花

也就有了

半斤棉花彈成了八兩八” 這句歌謠

過去的“彈棉花匠”有多厲害?看看這技術你就懂了

翻新後的棉胎蓋起來依然相當暖和

而且還很柔軟、結實、耐用

一床棉被可以用好幾年甚至十幾年

蓋得舊了再去翻新,性價比非常高

上世紀80年代陝西人結婚

小姑娘要準備好自己的嫁妝

最最重要的就是新的棉花胎

從一斤半到八斤的,可以蓋上二十年

還有各種顏色的緞子被面

大紅大綠,喜氣洋洋

但凡誰家多做幾床棉花被

那沒準就是有姑娘要出嫁了

過去的“彈棉花匠”有多厲害?看看這技術你就懂了

所以

以前“彈棉花”是一門很吃香的手藝

不只是因為家家戶戶需要彈棉被

更是因為這項手藝非常辛苦也很不容易

如今棉被的品種越來越多

蓋老棉花被的人少了

古老悠久的彈棉花手藝

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

在工業文明的驅趕下漸行漸遠

而曾經鏗鏗的彈棉花聲

也成為記憶中一抹淡淡的鄉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