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學:《三字經》之六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解釋】玉不打磨雕刻,不會成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學習,就不懂得禮儀,不能成才。【啟示】一個人的成才之路如同雕刻玉器一樣,玉在沒有打磨雕琢以前和石頭沒有區別,人也是一樣,只有經過刻苦磨練才能成為一個有用的人。【故事】從前楚國有個名叫卞和的人,有一天,他在山裡找到了一塊還沒有琢磨過的玉石,於是他便把這玉石呈現給當時的楚厲王。沒想到,宮裡的玉匠竟說這只是一塊普通的石頭,厲王一生氣,命令部下把卞和定了罪。厲王死後,武王繼位,卞和又將這玉石獻給武王,可是,仍然遭到了被定罪的命運。卞和失望的抱著石頭,在山腳下哭了三天三夜。文王即位後知道了這件事,便將卞和請進宮來,命令玉匠把這塊石頭好好打造一下,發現果然是一塊上等的美玉,於是便將它命名為“和氏璧。”由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知道,一塊上等的美玉都需要琢磨、打造,才能顯現出它的價值,所以人也需要良好的教育,才能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玉不琢,不成器”

人人初生如白紙,人人初生如璞玉。玉,物之精華也。我們常見的玉是石頭中的精華,佛稱家為大地的舍利子,所以玉是難尋之物,難得之貨。每一個人在降生時都有成為美玉的可能,這就像石中精一般需要天時地利人和來達成,而發現了璞玉之後,也需要一個大師來進行雕琢,這才能更充分的體現玉石的價值,就像一個良師聖師才能更好的教育“璞玉”。

這一句也是在為孩子樹立正確的心態,讓其不自卑,不自傲同時不自滿。

在孩子無法為自己做決定時,父母就是他們的“伯樂”,需要父母去發掘那些被覆蓋在“石皮”下的玉的成分,然後引導孩子深度的去培養,在玉完全褪去“石皮”時,就需要父母幫助刪選雕琢玉石的大師了。此時的“玉石”仍然是天然的,而如同溫室內的花朵一般,不經歷千雕萬琢又如何成為如和氏璧般的重器!

“人不學,不知義”

我們初生開始就在接觸環境,學習自身沒有的東西,但不去用心的觀察和分析,不去學習,沒有辦法知道它們代表的真正含義。這一生要接觸的有很多,而不去用心的學習它們,那麼也只是浮於表面,無法深入,無法理解這世間的很多義理。

義,從最初始的含義,到社會的道義,再上升到義理,最後昇華到孟子的“義”。這是需要我們不斷地去學習和體悟的。只有在學習的過程中才能一直的在尋找義理的道路上前進,最後才可能蛻變成“義”,從而身心得到昇華。

這句是點出學習的基礎和重要性,告知孩子這是能信奉一生的行為準則,只有不斷地學習,才能不斷地昇華自身,超越自身。

願天下人人熱愛學習!

每日一學:《三字經》之六

每日一學:《三字經》之六

每日一學:《三字經》之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