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被伏擊的軍隊路過險地都不會派偵查人員實地摸查?

伏擊戰大概是戰爭中最有難度的戰術了,打好一場伏擊戰並不簡單。組織一場規模相當的伏擊戰,要考慮的因素實在太多。前提必須要有一支敢於犧牲作戰勇猛的部隊,在士氣上壓倒敵方,其次還要做好戰前情報蒐集,熟悉地形,耐得住寂寞,中間每一個步驟都不可以出現紕漏,否則精心策劃的伏擊戰就會變成一場自殺式的悲劇。但即便是這樣實行起來難度超高的戰術,還是有人會中招,甚至有軍隊在明知前方有詐的情況之下,還是在毫無準備的前提下進入了埋伏之中。很多人會疑惑,既然明知前方是伏擊的險地,為何不派人去提前偵查呢?

為什麼被伏擊的軍隊路過險地都不會派偵查人員實地摸查?

其實要解答這個問題也不難,只需要看中國歷史上兩個經典戰例即可。第一個案例是戰國時期孫臏與其師兄龐涓在今天馬陵山開展的一場經典伏擊戰,此戰得以成功的關鍵在於孫臏利用了龐涓輕敵的弱點,孫臏所在的齊軍一路且戰且退,製造一系列迷惑敵方的假象,最終將魏軍引到馬陵道一舉殲滅。第二個戰例是戰國時期秦趙兩國進行的長平之戰,秦軍白起也是利用趙軍趙括急於求勝的弱點,將趙軍圍而殲滅的經典伏擊戰。

為什麼被伏擊的軍隊路過險地都不會派偵查人員實地摸查?

通過以上兩個著名的戰例,我們可以大概推測出“為何明知身臨險地,卻不提前偵查實情”這個問題的答案。

為什麼被伏擊的軍隊路過險地都不會派偵查人員實地摸查?

第一個原因,戰情所需,必須急行軍。這一點可以從馬陵之戰中看到,其實龐涓並非是太過輕敵,事實是孫臏設計,派兵攻打魏國首都大梁,而此時的龐涓正在攻打韓國,面對首都即將陷落的危險,龐涓必須回師增援,在交通和通訊設施不發達的古代,魏軍根本沒有過多的時間去提前偵查地形,加上孫臏一路設置迷障,讓龐涓誤以為沒有伏兵,最終才走到了孫臏的包圍圈。也就是說這種伏擊戰成功的關鍵是,有客觀上的必要條件存在,這個必要條件逼得敵人來不及搞偵查,而且還必須經過自己的預設伏擊點。

為什麼被伏擊的軍隊路過險地都不會派偵查人員實地摸查?

第二個原因,情報蒐集,善於利用敵人弱點。這一點對於開展一場伏擊戰至關重要。孫臏的對手是龐涓,與他同門,所以孫臏對龐涓太瞭解了,知道他會怎麼思考,怎麼打戰,而且在戰前孫臏更是對魏國的軍事,人事,經濟等情報做了詳細的蒐集和分析,斷言魏軍會經過馬陵道,所以才取得成功。而白起更是將這一思想發揮到極致,白起可能是古代第一個利用統計學分析去進行戰前籌備的人了,正是這樣的情報蒐集工作,使得白起往往能夠以少勝多,出奇制勝。凡事走到人前面,就算你提前去偵查了,也逃不過他的伏擊圈,這正是伏擊戰的精髓。

所以,並非是這些軍隊將領不去派人提前視察,而是因為實在沒有能力去完成信息的採集和分析工作。而成功的伏擊戰指揮者也正是利用了敵人沒有絲毫反應時間或者不善偵查情報的弱點,並且加以利用,完成了一場出色的伏擊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