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與寫作》學案1

經典導入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出自《論語.學而》。

閱讀感悟:

佳作推介

名家觀點

閱讀是寫作的基礎

在中小學語文教學中,基礎知識和基本訓練都重要,我看更要著重訓練。什麼叫訓練呢?就是要使學生學的東西變成他們自己的東西。譬如學一個字,要他們認得,不忘記,用得適當,就要訓練。語文方面許多項目都要經過不斷練習,鍥而不捨,養成習慣,才能變成他們自己的東西。現在語文教學雖說注意練習,其實練的不太多,這就影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老師對學生要求要嚴格。嚴格不是指老師整天逼著學生練這個練那個,使學生氣都透不過來,而是說凡是要學生練習的,不要練過一下就算,總要經常引導督促,直到學的東西變成他們自己的東西才罷手。

有些人把閱讀和寫作看做不甚相干的兩回事,而且特別著重寫作,總是說學生的寫作能力不行,好像語文程度就只看寫作程度似的。閱讀的基本訓練不行,寫作能力是不會提高的。常常有人要求出版社出版"怎樣作文"之類的書,好像有了這類書,依據這類書指導作文,寫作教學就好辦了。實際上寫作基於閱讀。老師教得好,學生讀得好,才寫得好。這樣,老師臨時指導和批改作文既可以少辛苦些,學生又可以多得到些實益。

閱讀課要講得透。叫講得透,無非是把詞句講清楚,把全篇講清楚,作者的思路是怎樣發展的,感情是怎樣表達的,諸如此類。有的老師熱情有餘,可是本錢不夠,辦法不多,對課文不能透徹理解,總希望求助於人,或是請一位高明的老師給講講,或是靠集體備課。這不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辦法。功夫還在自己。只靠從別人那裡拿來,自己不下功夫或者少下功夫,是不行的。譬如文與道的問題,人家說文與道該是統一的,你也相信文與道該是統一的,但是講課文,該怎樣講才能體現文道統一,還得自闢蹊徑。如果詞句不甚瞭解,課文內容不大清楚,那就談不到什麼文和道了。原則可以共同研究商量,怎樣適當地應用原則還是靠自己。根本之點還是透徹理解課文。所以靠拿來不行,要自己下工夫鑽研。

我去年到外地,曾經在一些學校聽語文課,有些老師話說得很多,把四十分鐘獨佔了。其實許多話是大可不講的。譬如課文涉及互聯網,就把課文放在一旁,大講互聯網的優越性。這個辦法比較容易,也見得熱情,但是不能說完成了語文課的任務。

在課堂裡教語文,最終目的在達到"不需要教",使學生養成這樣一種能力,不待老師教,自己能閱讀。學生將來經常要閱讀,老師能經常跟在他們背後嗎?因此,一邊教,一邊要逐漸為"不需要教"打基礎。打基礎的辦法,也就是不要讓學生只是被動地聽講,而要想方設法引導他們在聽講的時候自覺地動腦筋。老師獨佔四十分鐘固然不適應這個要求,講說和發問的時候啟發性不多,也不容易使學生自覺地動腦筋。怎樣啟發學生,使他們自覺地動腦筋,是老師備課極重要的項目。這個項目做到了,老師才真起了主導作用。

聽見有些老師和家長說,現在學生了不起,一部《水滸傳》兩天就看完了,頗有點兒沾沾自喜。我想,且慢鼓勵,最要緊的是查一查讀得怎麼樣,如果只是眼睛在書頁上跑過,只知道故事的極簡略的梗概,那不能不認為只是馬馬虎虎地讀。馬馬虎虎地讀是不值得鼓勵的。一部《水滸傳》沒讀好,問題不算大。養成了馬馬虎虎的讀書習慣,可要吃一輩子的虧。閱讀必須認真,先求認真,次求迅速,這是極重要的基本訓練。要在閱讀課中訓練好。

閱讀習慣不良,一定會影響到表達,就是說,寫作能力不容易提高。因此,必須好好教閱讀課。譬如講文章須有中心思想。學生聽了,知道文章須有中心思想,但是他說:"我作文就是抓不住中心思想。"如果教好閱讀課,引導學生逐課逐課地體會,作者怎樣用心思,怎樣有條有理地表達出中心思想,他們就彷佛跟作者一塊兒想過考慮過,到他們自己作文的時候,所謂熟門熟路,也比較容易抓住中心思想了。

總而言之,閱讀是寫作的基礎。

作文出題是個問題。最近有一個學校拿來兩篇作文讓我看看,是初中三年級學生寫的,題目是《偉大魯迅的革命精神》。兩篇裡病句很多,問我該怎樣教學生避免這些病句。我看,病句這麼多,毛病主要出在題目上。初中學生讀了魯迅的幾篇文章,就要他們寫魯迅的革命精神。他們寫不出什麼卻要勉強寫,病句就不一而足了。

有些老師說《難忘的一件事》、《我的母親》之類的題目都出過了,要找幾個新鮮題目,搜索枯腸,難乎其難。我想,現在老師都是和學生經常在一起的,對學生了解得多,出題目該不會很困難。

有些老師喜歡大家掛在口頭的那些好聽的話,學生作文寫上那些話,就給圈上紅圈。學生摸準老師喜歡這一套,就幾次三番地來這一套,常常得高分。分數是多了,可是實際上寫作能力並沒提高多少。特別嚴重的是習慣於這一套,往深處想和寫出自己真情實意的途徑就給擋住了。

老師改作文是夠辛苦的。幾十本,一本一本改,可是勞而少功。是不是可以改變方法呢?我看值得研究。要求本本精批細改,事實上是做不到的。與其事後辛勞,不如事前多作準備。平時不放鬆口頭表達的訓練,多注意指導閱讀,鑽到學生心裡出題目,出了題目作一些必要的啟發,諸如此類,都是事前準備。作了這些準備,改作文大概不會太費事了,而學生得到的實益可能多些。(原著葉聖陶,有刪改)

課堂筆記:

詞一首

破陣子●春景 /晏殊●唐代

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池上碧苔三四點,葉底黃鸝一兩聲。日長飛絮輕。

巧笑東鄰女伴,採桑徑裡逢迎。疑怪昨宵春夢好,元是今朝鬥草贏。笑從雙臉生。

方法引路

80/20法則效率閱讀

不少人都有過類似困擾,費時費力地找了一大堆資料,一心想要完整地掌握一個主題或一門知識,到頭來卻礙於時間和心力有限,無法將所有信息徹底消化吸收,讓人既扼腕又生氣。

碰到這種狀況,有些人可能會認為問題出在閱讀的"時間"或"速度"上,假設只要讀的時間夠長、速度夠快,就能讀得完。但相信任何人都能看出這其中的矛盾:讀完,就等於讀懂了嗎?還有,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裡,數據真的有讀完的一天嗎?

比起花了多少時間讀書,或是多快就能讀完一本書,《讀書,不要用蠻力》作者莊司雅彥強調,"吸收了多少內容才是重點所在。"換句話說,閱讀追求的不是速度,而是效率。

所謂的"效率閱讀",指的是以"系統化"方式,先思考要從書籍中獲得哪些重要知識,然後再以此為出發點,設法用最快的速度找出必要的信息,否則純然將內容生吞活剝,讀得再多,也僅是毫無用處的自我滿足而已。

至於如何做到有效率地閱讀,尤其是針對工作者為求自我成長而經常觸及的商管書籍,日本知名企業管理顧問、《槓桿閱讀術》作者本田直之提出了3個重點:目的明確、快速瀏覽、自我限時。

目的明確:捨棄細節,只讀有用部分

不像閱讀小說或文學作品,講求字句的賞析與情節的掌握,人們閱讀商管書,多半是為了提升工作技能與知識,所以關鍵在於"得到有用的信息",而非"一字不漏地讀完"。

"翻開每一本書之前,最好先明確地掌握閱讀的目的何在。"本田直之認為,這是達成效率閱讀"非做不可的重要工作"。因為唯有釐清自己為什麼要讀這本書,才能建立起一道篩選機制,從書中挑出真正有用的段落,並且果斷地捨棄無關緊要的部分。

《東大醫科高材生的滿分讀書法》作者吉永賢一也指出,開啟效率閱讀的第一步,就是學會捨棄"完美主義"的念頭,"先列出'想從這本書中知道什麼'的問題,然後'只讀'能夠回答這些問題的部分。"

關於捨棄或略讀,不少人都會擔心,"要是捨棄的部分有寫到重點,該怎麼辦?"對此,本田直之說明,這種不安誰都會有,但只要能夠把握住大重點,就不要太在意一些小遺漏。

畢竟就算將全書逐字逐句讀完,也不可能將書中所有建議或做法都徹底實踐,因此還不如專注於找出對自己有用的少數幾項信息,並透過立即實踐來獲取回報,設法以較少的勞力,創造出最大的價值,才是商業知識的有效應用。

快速瀏覽:綜觀大綱,建立要點座標

要達成"只讀重點"的效率閱讀,本田直之表示,在閱讀書籍內頁文字之前,最好能先快速瀏覽全書輪廓,從扉頁、書腰、目錄、前言等處讀起,對作者背景、全書精華預做了解。

吉永賢一也強調"事前翻閱"的重要性,建議先仔細看過目錄,瞭解大致內容;再快速翻閱,瀏覽標題與圖表,對於"我大概可從書中得到哪些收穫"有所印象。

而一旦有了這層印象做基礎,就能在正式閱讀內文的過程中,快速地吸收所需知識,就算跳著讀,一旦遇到重要的地方,也會下意識地像是被什麼牽絆住似地停下來閱讀該處。

本田直之解釋,這種做法在學理上稱為"彩色浴"(color bath),也就是一旦在腦海中對某個主題產生意識,便能察覺許多原本會被忽視的信息。舉例來說,出門前想著"今天會見到幾樣紅色的東西?"走在馬路上,就會發現生活周遭原來充斥著許多紅色的事物。

同理,藉由快速瀏覽,對於全書要點產生意識,並且結合閱讀目的,就能在閱讀時發揮彩色浴的效果,一眼看出"哪裡是我所需要的部分",快速找到16%的關鍵內容。

《閱讀與寫作》學案1

自我限時:設定閱讀時限,提升專注力

雖然人們經常抱怨因為時間不夠,所以書讀不完,但在很多情況下,人們卻是因為缺乏時間概念,把閱讀時間拖得太長,導致一本書讀了很久都讀不完。

日本知名管理顧問、《10倍速影像閱讀法》作者神田昌典稱這種 "沒有時限的閱讀"為"消極閱讀",也就是在缺乏急迫感下,忘卻了閱讀的目的,導致學習效果有限、徒然虛擲時間。

神田昌典因此主張從消極閱讀轉為"積極閱讀",不但要確立閱讀目的、預先安排閱讀動線,更要在時限內完成,以提升專注力,避免分心去做些與目標無關的事。

而為了確實做到"限時讀書",神田昌典建議不妨使用"定時器"做提醒,以免一讀到入迷,就不知不覺地連多餘、無用的部分也閱讀吸收,但一碰到覺得艱難的課題,就忍不住覺得時間過得很慢,或是邊讀邊看時鐘,無法專心。

本田直之也是"限時閱讀"的奉行者,他認為重點式閱讀法需要高度的專注力,所以限定每本書只能花1~2個小時就要大致看完,以提高自己對於"達成目的"的意識。當然,時限的設定也必須視書籍內容的難易而定,本田直之進一步說明,"1本1~2小時"原則較適用於"成功經驗談""強化已具備知識"或"自我潛能激發"等容易上手的書,若是挑戰全新範疇或厚重專書時,則可將書分為前後兩半部,分段讀完。

延伸閱讀

一本書只讀16%內容,就能掌握關鍵

本田直之指出,依據80/20法則,一本書對讀者真正有用的重點,約佔全書內容的20%,因為書籍作者為了強化其論點,往往會增添許多背景或數據;而讀者若能掌握到全書重點(20%內容)中的80%,亦即一本書16%的內容,就算是達到一定程度的理解。

由此推算,一本200頁的書籍,在以汲取有用信息的前提或意識之下,只需認真詳讀其中16%的內容,約32頁的分量就夠。

(資料來源:《標杆閱讀術》,本田直之著)

學而時習

按照今天學法指導的方法快速讀完一本書,寫出你能讀到的1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