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事說了100遍孩子就是不聽,改變下用這3個方式,說一遍就管用

父母說話,孩子不聽,這是怎麼回事?小時候還蠻乖的,越長大越不聽了,有時候肺都要氣炸了,作為父母的我也感同身受。

所以,父母要學習。不學習就容易停留在原地,但孩子在成長;父母說話孩子不聽,這就是溝通方法出了問題,不是孩子的問題;許多父母會把問題歸因於孩子,這是錯誤的。

在我的課堂裡,學員說的最多的問題就是:我的孩子不聽我的,說100遍都不聽,不聽我就發火,打一頓就好了。但打完後腸子都悔青了,下一次又重蹈覆轍。

有些事說了100遍孩子就是不聽,改變下用這3個方式,說一遍就管用

孩子不聽你的,看看你是不是經常這樣說?

案例1

媽媽:吃飯了!

孩子:……(沒反應)

媽媽:吃飯了,聽到了嗎?

孩子:……(沒動靜)

媽媽:怎麼回事,叫你吃飯了,還沒過來?

孩子:等一下。(繼續不動)

媽媽:你不想吃飯了是麼?每次都要叫好多遍才聽……(火冒三丈)

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大家可以想象得到哈。

案例2

媽媽:去睡覺。

孩子:我要看電視。

媽媽:好晚了,去睡覺!

孩子:我還沒看完。

媽媽:不可以看了,聽到嗎?明天在看。

孩子:不要,就不要。

媽媽:再不去睡覺我生氣了!

孩子:我等下去。

媽媽:已經十點多了,趕緊關電視,明天又起不來了!

孩子:不會,我起得來的。

媽媽:…… (氣憋著難受)

還有更多的,例如:去寫作業。去刷牙。去洗澡。不要打弟弟等。等到了青春期,直接和你頂嘴,氣得你血壓都上升。

有些事說了100遍孩子就是不聽,改變下用這3個方式,說一遍就管用

媽媽已經無招可使,生氣發火已經不管用,心想怎麼就這麼不聽話呢?哎!心累。

這些場景是父母比較熟悉的,許多家庭都會遇到,當然還有更難搞的。例如:孩子迷戀手機的,不寫作業的,不愛運動的,各種問題都困擾的父母們。大部分父母都習慣用上面的命令、說教、抱怨等無效方式溝通,從心理學研究來說:命令式語言讓人的大腦立刻傳遞一個緊張的信息,往往身體會發出反抗的信號。所以,這是孩子不聽,聽不進去的主要原因。

育兒過程中,凡事讓父母感到生氣和痛苦的,那一定是方法出了問題。這一點要先覺察到,才有可能接受新方法,所有方法是用來幫助我們和孩子一起解決問題的,而不是用來控制孩子的。

有些事說了100遍孩子就是不聽,改變下用這3個方式,說一遍就管用

怎麼說他才會聽呢?改變自己是最好的開始。

用“正面”語言代替“不”語言來體醒孩子

不語言聽起來有控制的意圖,聽著就讓人不舒服。把不可以,不要等帶“不”帶語言改成:做……等。

例如:

去睡覺! 改成:睡覺的時間到了。

不要看電視。 改成:睡覺的時間到了。

快去吃飯! 改成:吃飯的時間到了。

總而言之,少說不語言,多少正面語言。放下評價,不指責,用新方法和孩子溝通,你會發現,父母的語氣裡讓孩子感覺到尊重和平等,這時候孩子更願意聽你說了。

用提問代替命令

快去做作業!改成:你打算多久完成作業?

不要看電視。改成:你還需要看幾分鐘電視再去睡覺?

吃飯吃快點。改成:你打算多久吃完一碗飯?

從生理學的角度,提問會讓人放鬆,它會讓到大腦去思考,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這個方法比起命令和說教強一千倍,當孩子能夠自己做決定,想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時,內心時自豪的,有價值感的。

用有限的選擇代替催促

當孩子說:我就要看完電視再去睡。

改成:你打算再看5分鐘還是10分鐘?

原來會說:還不去刷牙。

改成:你想自己走過去刷牙,還是像兔子一樣跳過去刷牙呢?

因為他們還是孩子,不知道如何安排自己的時間,如何管理自己的學習等問題,這時,給孩子兩個選擇,不用生氣發火,也可以讓孩子自己做主。

當然,一個方法不一定能解決於所有問題,所以,我們需要很多方法。以上方法可以單一使用,也可以合在一起來用。所有的方法不是用來對付孩子的,而是用來幫助我們和孩子建立良好親子關係的,沒有關係,什麼都有關係,有了關係,沒什麼都沒有關係。

有些事說了100遍孩子就是不聽,改變下用這3個方式,說一遍就管用

一起討論:還有哪些孩子的問題,你總說孩子也不聽的呢?歡迎留言。

關注靈動育兒,一起做終身成長型父母,父母成長一小步,孩子進步一大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