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問“為什麼”的時候,這樣迴應將來孩子更聰明更愛學習

“為什麼天是藍的?”

“為什麼大人很大?”

“為什麼我這麼小?”------

當孩子開始會說話後,相信大家都有類似的經歷,我們的孩子突然變成了“為什麼”寶寶。

他的為什麼有些有答案,有些沒有,而且同一個問題就算我們給了答案,有些時候他還會繼續問,就好像根本沒有聽到我們的答案一樣。

當孩子問“為什麼”的時候,這樣回應將來孩子更聰明更愛學習

同時另外一件事情也在發生,有一些孩子變成了“不知道”小孩。當父母問他問題的時候,他經常會習慣性的回答“我不知道。”

這兩種現象看似完全不同,但問題的根源其實是同一個。

一方面,孩子向我們提問時,我們的態度,會成為孩子回答問題時的參考;另一方面,孩子回答問題的質量,也往往和我們問問題的質量直接相關。

也就是說,孩子答得不好,可能是我們問得不太適合孩子回答。如果我們可以掌握一些提問技巧,面對孩子的提問或回答,我們就可以啟發孩子進行更多的思考。

當孩子問“為什麼”的時候,這樣回應將來孩子更聰明更愛學習

著名腦科學Dr魏給我們總結了三個步驟:1、要學會給孩子及時的反饋,2、要激發孩子提問的興趣,3、幫助孩子形成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

這三個步驟是如何在孩子的身上發生作用的呢?現在聽我給大家慢慢道來。

一、給孩子及時的反饋,把“不知道”換成“我們一起找答案”

兒童心理學家認為,增加跟孩子的互動,及時給他們反饋,有利於家長理解孩子的需求、建立安全感,對孩子的語言發展也有幫助。

當孩子問“為什麼”的時候,這樣回應將來孩子更聰明更愛學習

美國兒科協會建議:從嬰兒期開始,當寶寶對你笑了,甚至只是眼睛看著你,或者好奇的看著別的地方,你都可以開始給他回應,多跟他說話,多跟他互動。

比如寶寶一直盯著窗臺的花,你就可以對孩子說:“寶寶,你在看著這朵花啊?我們湊近點去看看!是不是覺得這朵花很漂亮啊?”雖然寶寶自己不會說話,我們在那邊像自言自語,但是咱們還是要堅持下去,我們現在的積極反饋會成為孩子以後積極探索世界的源動力。

我們再來思考一下這個問題:當孩子問“媽媽,為什麼鳥能在天上飛啊?”我們要如何回答?

很多人會想“會飛就是會飛啊,你怎麼不問為什麼會走呢,為什麼要問這樣的問題啊?”覺得沒必要,於是我們就不回答或者隨便說說,轉移話題應付孩子。這樣做對咱們來說是最省力的法,可卻人為地關上了孩子的思考之門。

當孩子問“為什麼”的時候,這樣回應將來孩子更聰明更愛學習

很多後來習慣說“不知道”的孩子,一開始最喜歡說的恰恰是“為什麼”,而由於他問的問題一直得不到良好的回應,於是孩子只能漸漸習慣了不問、不學、不思考。

思維力的培養,起源自我們如何應對“小小科學家”的提問。請尊重孩子的問題,給孩子及時、恰當的反饋。

不過有時候孩子就是喜歡一直問為什麼,這時可能是孩子想要獲得我們的關注,我們只要給他擁抱和關切即可。但是有些孩子是真的求知慾旺盛,他很想知道問題的答案,可是我們根本答不上來,這個時候千萬不要用“我不知道”來敷衍孩子,我們可以換成“這這個我不確定,我們可以一起試試,或上網查查”

當孩子問“為什麼”的時候,這樣回應將來孩子更聰明更愛學習

二:激發孩子的提問興趣:把“明白了吧”換成“還有問題嗎?”

有些爸爸媽媽會很委屈地來問我:“我也認真回答孩子的問題啦,可為什麼總是和孩子聊不下去呢?

這裡面可能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我們有時是直接給孩子答案了,所以幾句話就把天給聊死了,沒有留和孩子一起探索的空間。例:

寶貝:“媽媽為什麼鳥能在天上飛啊?”

媽媽:“因為有翅膀啊!”

寶貝:“為什麼有翅膀就能飛啊?”

媽媽:“有翅膀扇著風,就飛了。”

寶貝:“哦”。

這是很多人習慣性的給孩子的答案,可是這樣對話之後,孩子以後還會對飛機怎麼能在空中飛起來有更多的探索嗎?他會不會也覺得“因為飛機有翅膀就算了呢?

當孩子問“為什麼”的時候,這樣回應將來孩子更聰明更愛學習

再有就是,我們成年人聊天的時候,會照著雙方感興趣的話題聊。可是面對小孩的時候,卻總是喜歡以自己為主導,控制聊天的走向。這可能是我們成年人的通病。

有時我在回答完大寶的問題之後,隨口就會說一句“這回明白了吧?記住了吧?”結果往往之後的幾天他很少提問了。

其實我們一起想想看,當溝通變成一種刻意的知識灌輸或考試測驗,孩子提問題的興趣也就會越來越低了。

這個時候如果我們對孩子說一句“你還有問題麼?“會讓他下次還想提問,激發他的思考。

所以要鼓勵孩子多提問題,這樣也才能不斷激發他對這個世界的探索慾望。讓我們一起把”“明白了吧!”換成“還有問題嗎?”

當孩子問“為什麼”的時候,這樣回應將來孩子更聰明更愛學習

三、:用啟發式語言幫助孩子獨立解決問題:把“給答案”換成“啟發式提問”

通過一、二有些朋友可能會誤解成不管孩子問什麼,一定回答。其實,並非如此。

孩子的思考能力比較低,不能清晰地定義問題,對問題和答案的複雜程度並不能理解。當孩子問我們問題時,他可能還處在自己思考的過程中,咱們有時候迫不及待地把答案告訴了孩子,這樣,雖然當時解決了問題,但從長遠來說,孩子以後遇到各種疑難問題,總希望找家長要答案,這對發展孩子的思維力並沒有好處。

我們要有意識地針對孩子這個層面的能力進行“啟發式提問,來鼓勵孩子更好地發展並掌握這個層面的思考能力。去思考、去分析,讓孩子自己去尋找答案的方法。當孩子自己得到答案的時候,他才會充滿了成就感,他的思維能力也會逐漸提高,從而產生新的動力。

當孩子問“為什麼”的時候,這樣回應將來孩子更聰明更愛學習

我們以飛機為例啊:

寶貝:“飛機為什麼可以在空中飛?”

媽媽:“對啊,為什麼啊?還有什麼也會飛啊?”

寶貝:“小鳥會飛!瓢蟲會飛!”

媽媽:“對啊,飛機會飛,小鳥會飛,瓢蟲也會飛,為什麼呢?他們有什麼共同點麼?”

孩子能回答多少算多少,為難還可以找飛機和小鳥的圖片給他看看,引導他去觀察、發現和總結。

“是不是比空氣重?是不是要使勁才能飛?飛機怎麼使勁呢?”一步一步地引導孩子思考飛機和小鳥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有什麼相同的地方,飛行的基本原理就會呼之欲出。

伴隨著我們的問題引導,孩子的思路也能夠更有方向、更具體,而且他不是學習了一個知識點,而是一系列的知識點,外加一個思考和總結的方法。

當孩子問“為什麼”的時候,這樣回應將來孩子更聰明更愛學習

不論是育兒還是後面更高級的教育,咱們的目的都不是為了讓孩子記知識點,而是為了通過問題的展開和追尋,激發他的興趣,訓練他探索精神和科學思維。在和孩子互動的過程中,我們也可以多問“為什麼”,讓孩子自己去思考、分析,給出自己的答案,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只是提供了輔助和總結,讓我們大人的思路也在孩子面前展示一下,這樣才是真正的思維訓練。

可能有人會說,很多問題我自己都不知道、不理解,怎麼回答他啊?而且孩子這麼小,和他說這麼多,有用麼?他能理解麼?

其實,做一個什麼都懂的父母,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但我們和孩子一起解決問題的過程,是我們給孩子一生最好的禮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