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說:山思而行

銘說:山思而行

金秋時節,靜候假日裡人潮散去,三上”人文聖山”匡廬。

每次登廬山都有不同的感受,從年少之初時第一次登山的好奇,再到風華正茂時覽山的銳氣,此回人到中年時與山重逢,在閱山的寫意中多了些問山的思考……

凌晨起身,飛奔含鄱口追趕日出。沐浴著第一縷陽光,緩步行走在第四紀冰川的脊樑上,走過含鄱亭、登上望鄱亭,不經意間已走到望歸亭。前方無路,停下腳步,不禁回望走過的路,足跡依稀可見。

-01- 變通

銘說:山思而行

美廬新主人與變通中的路徑

此次乘上高速直達的登山纜車,免去了昔日盤山之苦;又坐上環山軌道纜車到達山谷,讓人忘卻了往日觀三疊飛泉的艱辛,加上山間不限次的穿梭小巴,便捷交通讓山上、山下和山間景區互通起來。尤其是山裡人打開了百餘幢名人別墅的隱秘大門,供人觀賞或居住,令遊人在先人的足跡中追憶和感懷。

我不禁感嘆,雖然山是靜態的,山裡人卻順勢而變,景觀與人文相映成趣,讓自古內斂嫻靜的仙山靈動起來。

曾經作為國民黨政府的“夏都”,廬山的許多建築散發出別樣的民國情調,我匆匆環顧過後便直奔充滿無數歷史故事的“美廬別墅”。

“美廬”曾是蔣介石和宋美齡久居的夏都官邸,也是唯一住過國共兩黨最高領袖的別墅。

蔣先生逃離大陸的十年後,毛澤東第一次入住美廬,就令士兵在別墅原大門旁開牆砌就一扇新大門,以便讓汽車直接駛入封閉的別墅院內,這一微小的改變也反映出不同思維模式下的行為導向,此舉也被後人解讀為源於“志不合、則道不同”。

變,是唯一的不變,這是永恆的定律。

世事無常,固守從來沒有出路,求穩也無法改變現狀,只有靜則思、思則變、變則通、通則達,達者成也!

-02- 變態

每日拾級而上,兩側的名人故居喚醒了心中久違的歷史情懷,也不由想起一段往事。

90年代初期,我在廈門與廬山新任領頭人相識,此後他們以補充修繕經費為由,面向全球拍賣21棟名人別墅,也讓一則“蔣介石失去的,毛澤東得到的,都賣給你!”的名人別墅廣告喧鬧海內外。後續的變態故事令人不堪回首,再後來廬山腳下非法興建別墅更是屢禁不止。

千古文化成就了廬山,百年風雲襯托了它的名人別墅,但後人開始用金錢來衡量這文化、這風雲的價值,確實令人扼腕嘆息。

銘說:山思而行

千年銀杏樹與變態中的萬象

重溫走過的山路,親切而朦朧,不知不覺中已被千年古木所吸引。無論是仙人洞傲立150年的石松、龍首崖探雲300年的勁松,還是三寶樹處樹齡600年的楊柳樹、1600年的參天銀杏樹,無不自然天成,生機勃勃。

面對它們,也敬畏它們。我不禁感嘆山水萬物之中,蘊含著最為本真的自然法則和生存規律。它們任世事變遷,從不委身曲附,依然吐故納新;它們歷經風雨,毫不張揚,依然泰然自若。即使在通往龍首崖的路上,我看到一株被雷劈後改變形態的瘦削樹木,也蛻變昇華成為不朽的雷擊木。

面對石縫中的奇松、參天的高齡古木,你也許會感嘆人生苦短、人類渺小,但切勿彷徨地位高低、糾結所謂成功。在旁觀江湖的歲月裡,所見所聞世間萬物,有自然發展,也有變態而生,或因官位攀升,或因暴富附體,或因急功近利,或因爭權奪利,浮躁而膨脹的心態總是伴生出扭曲的形態,令人生畏和膽寒。

只有你沉浸在這茂密森林中,觸摸百年、千年古木時,才會感覺到人與自然的融合。唯有保持一顆遵從本源、順應自然的心態,用心澆灌和付出,才能持續、健康生長。

-03- 變幻

銘說:山思而行

吹皺的蘆林湖與變幻中的風雲

從含鄱口追日歸來,路過主席御用游泳池-蘆林湖,不由驚歎於平靜如鏡的湖水,演繹出的水天一色。臨近中午,趕到湖畔的蘆林一號時(主席別墅),一縷微風拂過,平靜的湖面已變幻為波光粼粼。

離湖不遠,便是每次必到的“廬山會議”會址,而每一次的對我的觸動卻大為不同。記得小學二年級走進會址,記憶中這裡只是一座永不落幕的大會堂;後來大學剛畢業時進入會址,也只是將那段歷史與現實場景聯繫起來後感嘆一番;而此次專程前往,似乎心有所想,只為短暫停留在這特殊氛圍中,去感受一回逝去的風雲。上山之前,我溫故了這段塵封已久的彭大帥“萬言書”冤案;進入會址,我緩步走過原貌重現的會場默然不語;下山之後,我難以感嘆數十年後的風雲依然變幻。

批評與自我批評一直是傳統教育的必修課,但現實的殘酷性隨處可見,尤其令人擔憂的是許多企業逐漸被環境所改變。好大喜功,自我麻痺的現象依然存在,缺少自我反思、不敢自我批判的情況也很常見。在浮躁的大環境下,在粉飾業績的背後,我們多麼需要喚醒更多企業樹立批判和自我批判的價值觀。只有勇於反省和解剖自己,才能找到企業自我定位,才能迴歸到求真、務實。

三上廬山,因山而思,因思而行。往昔不念,來日可期!

銘說:山思而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