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疆風情:哈密回王墓參觀記(孫錫金)


邊疆風情:哈密回王墓參觀記(孫錫金)


說起新疆,腦海裡馬上浮現出地大物博、茫茫隔壁、沙漠、天山(雪山)、天池、雪蓮、各種水果:大棗、葡萄乾、哈密瓜等等吧……還有美味抓飯、烤羊肉、手抓肉、燜餅子、大盤雞、拉條子……是的,這些都是新疆特色美食,只要你來到這裡,看不完的美景,小吃琳琅滿目。由於新疆的特殊地裡環境,多民族地區,文化的不同,每一個民族都有它的特色,所以有很多的文化去研究、探討。我是1990年的深秋十月來到了新疆烏魯木齊,生活的輾轉、工作的需要,當兵多年以後轉業定居在新疆哈密市,這裡是我的第二故鄉。哈密市是進入新疆第一站,也是通往內地的咽喉。這座城市坐落在天山腳下。哈密市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下轄的一個地級市,位於新疆東部,是新疆通向中國內地的 要道,自古就是 絲綢之路的咽喉,有“西域襟喉,中華拱衛”和“新疆門戶”之稱。東與甘肅省酒泉市相鄰,南與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相連,西與 吐魯番市、昌吉回族自治州毗鄰,北與蒙古國接壤,設有國家一類季節性開放口岸——老爺廟口岸,是新疆與蒙古國發展邊貿的重要開放口岸之一。 全市戶籍人口56.11萬人(2017年)。城市化水平相對較高,轄伊州區、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和伊吾縣。2018年12月21日,哈密被國家發改委、交通運輸部列入“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哈密市不緊物產豐富,而且礦產業發達,也是國家的能源重要城市。

哈密回王墓,你以為是回族王墓,其實不然,這裡我詳細介紹一下它的歷史故事。哈密回王陵位於哈密市回城鄉阿勒屯村,維吾爾族人稱之為“阿勒屯勒克”,意為“黃金之陵”,它是清代哈密王及其王室成員的墓葬建築群。


邊疆風情:哈密回王墓參觀記(孫錫金)


王陵的大門具有典型的伊斯蘭建築風格,拱形的門,兩側高高的門柱上是相對而立的弦月,靜穆而厚重。順著兩棵古樹中間的路向西走,左邊是九世回王沙木胡索特的陵墓,木格的門、木格的窗欞與亭樓,融中原建築風格與地方建築風格於一體,既是各族工匠們的智慧結晶,也是多種文化相互影響的歷史見證。

沙木胡索特於清光緒八年(1882年)承襲親王銜位,統治哈密長達48年。該陵墓是沙木胡索特生前修建的,底部正方形,高約15米,內部以土坯壘砌伊斯蘭教式的穹隆頂墓室,外部於牆內及四周用亭柱支撐中式亭榭木結構的八角攢尖頂,建築將墓室罩在其中,飛簷起脊,雕樑畫棟。墓室內共埋葬有沙木胡索特及其王室成員、王族等13人。

與之相對的右邊是七世八世回王的陵墓,高約18米,下部呈長方形。上部以牆體支撐著巨大的穹隆頂,四角修築有塔柱。外部牆體鑲砌有鮮豔奪目的圖案。


邊疆風情:哈密回王墓參觀記(孫錫金)


墓門兩側的塔柱是中空的,有臺階盤旋而上,可至墓頂。登臨其上,眺望遠方,四野開闊,一切景物盡收眼底。墓室內埋葬著七世回王伯錫爾,八世回王默哈莫特及其王妃、王族等40人。七世八世回王陵的正西是艾提尕爾大清真寺,具有濃郁的伊斯蘭建築風格,宏偉壯觀,氣息古樸。它最初修建於一世回王額貝都拉時期,後經四世回王玉素甫和六世回王額爾德錫爾的不斷擴建,方具目前規模。大清真寺佔地2000多平方米,門朝東開,寺內牆壁上嵌有一塊石碑,並設有換禮塔。

寺內有大紅柱104根支撐廣大的平頂,柱頭是綠色的蓮花,寺頂彩繪有花草圖案,並開有天窗。粉白的牆壁上書有古蘭經文,周圍飾有花草襯托,顯得莊重而肅穆。講解員說,這個具有300多年曆史的大清真寺,可以容納5000人同時做禮拜,它只有在肉孜節和古爾邦節的時候開放,供人們做禮拜。

哈密回王是指清代哈密維吾爾地方封建領主。1697年哈密維吾爾首領額貝都拉助清廷平定葛爾丹叛亂有功,被冊封為“一等札薩克達爾汗”,爵位世襲。自此,其後裔由王公、貝子、貝勒一直晉升為和碩親王,盡享尊貴。哈密王權從康熙36年(1697年)第一代回王額貝都拉受封始,至民國19年(1930年)末代回王沙木胡索特去世結束,歷經九世,共233年,是清代以來新疆維吾爾封建王公統治時間最長的一個。在長達兩個多世紀的時間裡,哈密回王在穩定新疆、平定叛亂、維護祖國統一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邊疆風情:哈密回王墓參觀記(孫錫金)


回王墓現在是新疆重要的文化文物保護地,也是旅遊景點,每一年的遊客到這裡參觀絡繹不絕。遊客們在這裡不僅瞭解民族文化的同時,還可以看到、買到新疆的奇石,商品琳琅滿目,完全可以滿足遊客的需求。回王墓記載著歷史,記載著英雄的史冊,它的文化故事源遠流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