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結:通向未來的文明史》深度剖析信息革命

12年前,我曾寫到,由通信和信息技術帶來的重大變革已近在眼前,我們亟須理解科技變革發生的過程,以更好地應對勢必越來越出人意表的漣漪效應。

自那以後,這場變革的洶湧之勢已初現端倪。冷戰結束後,全球政治格局走向碎片化,同時,寬帶通信和手機以驚人的速度發展,計算機的儲存能力和計算能力以同樣驚人的速度不斷升級,變化比預料中來得更快、影響更廣,而它帶來的初步影響正在讓社會的幾乎每一個層面變得更加動盪。

現在,特殊利益集團[1]可以更有效率地組織起來,讓自己的聲音在瞬間傳遞到世界每一個角落。製作炸彈的說明書在網絡上流傳。網絡為恐怖活動的組織和實施提供了極大便利。

“九一一”事件過後,大部分工業化國家都制定了僅僅在此前10年看來必然過度嚴苛的安全法規。中國、印度、巴西和其他新興經濟體以出乎意料的迅猛之勢發展,由此引發的勞務外包使發達國家感到自身的就業機會和工業發展遭受威脅。

在計算機的協助下,科學和技術的發展也盛況空前。我們還來不及學會使用手頭的玩意兒,新的設備又已上市。全新的研究領域層出不窮,全然陌生的挑戰也隨之而至:幹細胞研究給醫學界帶來蓬勃的希望,同時也引發了沉重的倫理問題;網絡為個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海量信息,自穴居時代以來一直與人類相伴的、基於信息的稀缺性而誕生的文化似乎即將消亡。

隨著獲得的信息越來越多,大家也似乎越來越沒有耐心,無法忍受過時的社會系統用過時的技術來解決過去遺留的問題。比如說,現在有人覺得,未來的政府或許可以完全基於網絡,讓每一個人直接參與決策。

在種種新興科技中,最具顛覆性的也許是納米技術。如果我們能用原子構建分子,再用分子搭建材料,就無異於發現了點金石,從此可以隨心所欲地製造出任何東西。從古至今,原材料一直是人類社會運作的核心,為了得到原料,我們甚至不惜兵戎相見;因此不難預見,原材料一旦能取之不盡,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將不亞於天啟。如果每個人都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任何東西,那麼全球的社會基礎與政治基礎都需要重新構建。

面對物資可能極大豐富的未來,強調專業與筒倉思維[2]的傳統教育形式提供不了太多幫助。推動知識前沿發展的專家們往往孤軍奮戰,且常常對其他人的工作毫無所知,目標倒是十分一致:“研究力求更深,範圍但求更窄。”當這樣的研究成果進入現實世界,常常引發令(埋首於案頭的)創造者始料未及的變化。典型的例子有:石棉、氟利昂、DDT、二氧化碳、不可降解塑料,也許還包括轉基因食品。

創新正在以各種方式迅速改變生活,原有的社會機制已難以應對,我們開始意識到,需要以更寬廣的思路來理解這些改變。在環境、健康、安全、食品和藥品等領域,我們已經提前制定了法規來緩和可能產生的有害影響。

不過,隨著全球聯繫越來越緊密,變革的速度越來越快,現在我們似乎應該進一步拓寬視野,從更廣泛的領域審視創新及其影響,以此決定到底應該鼓勵、適當節制還是徹底反對某個項目,這或許可以被稱為“社會生態學”。

在過去,想要推行這種舉措,要麼需要集權(但即便是當年的蘇聯也無能為力),要麼需要超越當時技術水平的數據分析能力(20世紀70年代,美國技術評估局正是因此而遭遇挫敗)。不過如今,信息技術提供了新的機會,整個社群能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協作,共同參與數據的分析和整理。

未來幾年內,我們可以利用知識地圖(我創立的網站k-web.org就是一例)、數據挖掘和電子代理[3]來蒐集海量信息,再以此創建網絡場景,以較準確的判斷力和前所未有的精度,評估某個創新可能造成的結果。

知識地圖之所以能夠幫助我們從不斷變化、切合大局的角度分析創新及其可能影響,是因為這種技術可以將創新置於更廣闊、交互性更強的協作網絡之中,由電子代理執行的數據挖掘還能不斷升級這樣的網絡。

偉大的美國數學家諾伯特·維納(1894-1964)肯定了這種方法的價值:“大部分變革出現在既有學科之間尚未探索的空白地帶。”過去,這樣的變革往往誕生自偶然。19世紀,煤氣燈與化學的碰撞(對煤焦油的研究)催生了製藥業;分子生物學誕生於植物學與物理學之間;激勵式營銷來自心理學與大規模生產的交融。

維納本人也糅合電子學與生理學,提出了控制論。但是,由於沒有合適的手段,直到如今,我們的專家型教育仍不鼓勵人們去探索這些學科之間的處女地。現在,知識地圖讓這樣的探索變得相對簡單,事實上,它在鼓勵我們跨出這一步。

此外,知識地圖可以幫助我們通觀全局,實現全社會範圍的交流,讓所有人共同評估創新可能造成的影響。

要成功運用這種新手段,最關鍵的是,我們必須學會跨界思考。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希望本書(它本身也是一種知識地圖)能讓讀者看到歷史上不同學科的交融和碰撞如何催生偉大的創新,並且因此成為通往網絡交互式思考的未來之路上的一小步。

未來,依靠手中的技術,我們或許可以反轉傳統的方式,不再“研究力求更深,範圍但求更窄”,而是努力成為新一代的博學家。到那時候,我們也許能夠實時監控知識地圖,讓它成為社會與政治決策的主要工具。那一天,或許並不遙遠。

《聯結:通向未來的文明史》深度剖析信息革命

詹姆斯·伯克(James Burke),生於1936年,英國作家、科學史研究者、BBC製片人。製作了多部科學史題材的紀錄片,包括《聯結》《明日世界》《宇宙改變的時刻》等。被《華盛頓郵報》譽為“當今西方世界極為引人入勝的頭腦”。現居倫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