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雲為何要提出“小公”服從“大公”?

陳雲為何要提出“小公”服從“大公”?


1941年,國民黨反動派對陝甘寧邊區進行包圍、封鎖,使得邊區外援斷絕,財政經濟陷入嚴重困難中。為此,黨領導根據地軍民開展大生產運動,邊區也實行財政供給和生產自給相結合的財政體制。

1944年,陳雲工作轉向財經方面,擔任西北財經辦事處副主任兼政治部主任。大生產運動開展的兩三年時間內,邊區各機關、部隊和學校等單位“小公”的架子搭起來了,但作為邊區政府財政的“大公”家底薄弱,在缺乏集中領導和統一規劃的情況下,“小公”單位存在浪費嚴重現象。如何解決這一供給問題,擺在了陳雲面前。

對此,陳雲始終堅持“小公”服從“大公”,部分服從整體,並且指出:有利小公有害於大公者不能幹,有利小公也有利於大公者一定幹,有利於小公無害於大公者可以幹。而且,陳雲十分重視“小公”的生產自給,強調“小公”單位要大力發展生產,在滿足自身需要的同時支持“大公”。

1944年10月,在被服供給中,陝甘寧晉綏五省聯防司令部後勤部部長張令彬向陳雲報告,說很多小號棉衣無法穿,要求增發棉布修補。陳雲說:我的辦法是將小號衣服全數退回換大號衣服,或由各單位領導負責自己調整。小號衣服只佔全部棉衣的30%,難道沒有小號身材的人嗎?棉衣小號無人穿的這件事情看似小,實則反映出一個現象:“大公”的供給,大家只會覺得少,而不會覺得多。1945年1月,陳雲同賀龍致信相關人員,強調:今年夏衣的標準尺寸,除與軍委後勤部、中央機關事務管理局會商外,望進一步召集聯防軍各旅和其他重要機關負責供給的同志開會,確定夏衣的標準和分配辦法,通知各機關部隊,並登報宣佈。

陳雲在同月主持的會議上檢討去年被服供給中的失誤:今年布價要大漲,對被服要愛惜。物價高,要從生產自給上想辦法。他要求下面不要寬打寬算,好讓財經辦事處集中使用。大家都要從全局出發,同時照顧局部,對此一定要認識一致。

陳雲還要求財政工作人員要會算賬,“人家來領東西,要給他計算一下,仔細打打算盤”“人家要什麼給什麼,不算賬,那是不行的”“在算賬時,項項都必須看一看”“少給瞭解決不了問題,多給了浪費,都不對”。

在陳雲主持下,邊區財政工作取得很大成績,有力解決了“小公”單位的浪費問題,也積攢起“大公”家底。之後,邊區大批幹部、部隊奔赴前線,“大公”和“小公”的儲備為物資的支持提供很大幫助,也為邊區人民留下了家底。

作者單位: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黨史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