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這所小學發出”禁帶手機“倡議,背後原因引人深思

三明这所小学发出”禁带手机“倡议,背后原因引人深思

上月,三明學院附屬小學發出《關於禁止學生帶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進校園》的倡議書。三明日報微信對此也進行了報道,☞☞三明學院附小倡議:學生不得帶手機入校!發現則暫扣至學期末

網友紛紛留言表達自己的觀點 ↓↓↓

三明这所小学发出”禁带手机“倡议,背后原因引人深思

那麼禁止學生帶電子產品入校,是何原因?如何引導孩子?

電子產品“剜”下的傷口

談起往事,吳女士的心底至今隱隱作痛。而造成她心底傷疤的“罪魁禍首”,就是電子產品。

2006年,吳女士的兒子小濤(化名)因成績優秀,被保送至沙縣一中提前班。剛進入高中時,小濤學習刻苦,成績優異。2008年,小濤進入高三,因學習壓力太大,他接觸了網絡遊戲,並沉迷其中。

“高考前三個月,他幾乎沒去學校上過課,都是白天睡覺,晚上出門玩遊戲。”回憶時,吳女士眼中掛淚,她說,當時自己放棄了外地的生意跑來陪讀,聯繫老師和親友勸說兒子,希望他“浪子回頭”。可效果並不如意。

2009年高考,在家人的“監視”下,小濤被迫走進考場,最終取得600多分的高分。“我和他爸爸想,有這個分數,能上個不錯的大學,可以放心了。”吳女士說,家人擔心兒子在外地,再次做出什麼“荒唐事”,就報考了福州大學。

讓她深感意外的是,從兒子讀大二開始,自己頻頻接到輔導員的電話,稱小濤整天窩在宿舍玩遊戲,常常缺課、缺考,學校準備給他處分。原來,小濤再次深陷電子產品的虛擬世界,無法自拔,根本無心學習。

“在他的哀求下,我們和輔導員商量,讓他休學一年,調整情緒再入學。”吳女士說,誰知,兒子離開學校後,就像一隻斷了線的風箏,蹤影全無。家人電話聯繫不上,報警無效,同學好友均不知小濤的下落,他們夫妻倆在福州“滿世界”找兒子,欲哭無淚。

半年後,兒子主動聯繫吳女士。逼問後,吳女士在一處狹小的出租房中找到了兒子。此時的小濤,精神萎靡,全身浮腫。同一個屋簷下的室友告訴吳女士,幾個月來,小濤每天都在電腦和手機上玩遊戲,餓了就點外賣,幾乎不曾出過門。

在吳女士的央求下,兒子再次答應入學。結果,不到兩個月,再次休學。“他學建築專業,讀5年才能畢業,有兩年休學的機會,第二次休學後,他退學了。”吳女士說,從此以後,長達7年時間,小濤消失了,她和丈夫幾乎一夜白頭。

如今,小濤回家了,可是父母心底的傷痛,永遠都無法抹平。

並非“剛性需求”

雖事隔多年,但身處網絡時代,與小濤一樣沉迷於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的學生越來越多,尤其在中小學階段,因電子產品引發的各類問題,更是屢見不鮮。

小穎(化名)是市區某初中一名八年級學生,沉迷於手機社交軟件。“有段時間,我發現她越來越古怪,有時候半夜還在房間裡偷笑,我以為她做夢。”小穎的媽媽說,後來班主任給她打電話說,小穎在課堂上注意力不集中,有時候還偷偷看手機,這才引起她的注意,並發現了小穎通過手機“網戀”了。

採訪我市多所中小學校後,記者瞭解到,近年來,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的管理,已經成為中小學校面對的普遍難題。沒收、銷燬、屏蔽信號、禁止充電……老師和學校為了管控學生玩手機等電子產品使出了“十八般武藝”,這也引起了社會對這一問題的廣泛關注。

三明这所小学发出”禁带手机“倡议,背后原因引人深思

去年8月,教育部等八部門聯合印發《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實施方案》,提出的“嚴禁學生將個人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帶入課堂”的要求。此後,我省印發《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行動方案》,嚴禁學生將個人手機、平板電腦、便攜電腦、電子書籍等電子產品帶入課堂。

今年3月,三明學院附屬小學經校務會討論研究,在徵求教師、家委會的意見後,也發出了《關於禁止學生帶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進校園》的倡議書。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學校還研究制定出了《關於學生使用手機、電話手錶等電子產品的管理規定》。‍

“少了通訊工具,家長與孩子的聯繫問題,成了大家考慮的焦點。”附小德育處副主任楊蘭娟說,經過討論,學生可通過向班主任、科任老師借用手機撥打。學校門衛處已配備一臺固定電話,供學生急用。學校將與相關部門協調,在學校公共區域適當增加IC電話亭,供學生撥打、使用。此外,學校將定期加強對學生防拐防騙情況進行教育,教育孩子在遇到緊急情況時,應如何適當處理,以保證自身安全。

在三明二中政教處主任郭立龍看來,很多需要網絡解決的學習問題,只要學生向老師請教,都能得到更全面的解答,所以用處並不大,壞處卻不少。教學過程中,他常發現有些學生沉迷於各類遊戲、視頻和社交軟件,導致上課時注意力很不集中,學習成績下降。有的學生甚至使用手機早戀或考試作弊,影響惡劣。

“弊大於利,它們並不是學生的‘剛需物品’。”郭立龍說,據他了解,早幾年前,我市很多中小學校就已經通過校規、班會、國旗下的講話、《致家長的一封信》等形式,禁止學生攜帶手機等電子產品入校。

“禁帶令”背後引深思‍

現實中,“母親沒收手機,女兒氣急欲跳樓”“學生考試玩遊戲,與老師當場起衝突”“學生偷家裡萬元現金,購買手機只為打遊戲”……各類因沉迷電子產品引發的大小悲劇屢見報端。

在今年全國兩會上,也有代表、委員們提議,由國家教育部牽頭制定法規,並以人大立法的方式規定禁止在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將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智能手錶等電子產品帶入學校。

採訪中,部分家長和學生出現不同的態度。他們提到,現在很多網絡課程需要通過手機或電腦這個平臺,不少孩子受益匪淺。對學生使用電子產品的現象,社會不能一味視為“洪水猛獸”,學校不能“一 刀切”。

“學校就是學習的地方,禁止學生攜帶手機等電子產品,從管理學生角度而言,需要大力支持。”附小家委代表黃黎明認為,在學校時,即使戴著電話手錶的低年級學生,也會在課間玩一些無聊的小遊戲,影響不好。現在學校發出禁令,家長除了引導孩子正確使用手機等電子產品外,還應教育孩子嚴格遵守校規。

“學生沉迷於網絡,家長擔心孩子未攜帶通訊工具可能遇到危險,都是社會問題,這個‘鍋’,不能只讓孩子‘背’。”市民林女士說,電子產品的出現,為的是給人們的生活提供便利,事實上,在電子產品和各種通訊工具還未普及時,大家反而更少遇到這些“危機”。這也說明,全社會沉迷網絡和手機的病態現象亟需根治,而社會治安問題也需要引起重視。

“我們更希望通過家校協作,共同管理孩子正確使用手機,也希望家長們放下手機,做個好榜樣。”楊蘭娟說,學校將通過班會課、辯論賽等形式,以及信息技術課引導學生正確使用網絡,並通過心理健康課、個別輔導,對沉迷網絡遊戲的孩子進行疏導。

福建省心理協會副會長、三明市心理協會會長陳子玲認為,無論如何,電子產品已經成了社會必需品,這種工具宜“疏”不宜“堵”。她說,作為學校,把學生禁帶手機等電子產品作為校規,無可厚非,但家長不能因此對孩子玩電子產品的行為進行全面的“圍追堵截”,而要告訴孩子適度原則。“家長應當認識到禁令背後的危機,平時要多瞭解孩子,多與孩子溝通,多帶孩子參加戶外活動,讓孩子的生活更加充實,而不是從虛擬的網絡世界尋找溫暖和安慰。”

(三明日報記者 盧素平)

對倡議孩子不帶電子產品入校,

你怎麼看?

三明这所小学发出”禁带手机“倡议,背后原因引人深思

投稿、爆料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