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粽子最好吃,南潯不難尋


湖州在太湖南邊,浙江最北面東苕溪與西苕溪匯合處。東鄰嘉興,南接杭州,西依天目山,北瀕太湖,與無錫、蘇州隔湖相望,是環太湖地區唯一因湖而得名的城市。湖州有2300多年曆史,建制始於戰國,但是,我在去之前是完全不知道有這麼個地方的。

原諒我思前想後,上下五千年地梳理了好久,才梳理出一個我認識的湖州歷史人物來,其實這個人相信大家都認識,她就是韋小寶最喜歡的雙兒老婆了。 雙兒老家是湖州的,湖州的隔壁就是蘇州,蘇州大家都熟悉,湖州很少聽說。雙兒是湖州人,自然是知道湖州最好吃的粽子,只是那時候湖州粽子估計不是渚老大,也還沒有渚老大吧。

從杭州蕭山機場坐大巴到湖州,雖然才一個多小時的車程,出汽車站的第一件事就是打車去吃渚老大粽子。不想卻遇到一個熱心的出租車司機,硬是把我拉去吃丁連芳千張包。千張包,從名字是看不出它的實物是什麼樣的。等到端上來,我才發現原來是豆腐皮包著肉餡,放在鮮湯裡煮熟了吃,千張就是包了好幾張的意思吧。


我吃的這家丁連芳千張包店在湖州的衣裳街上,衣裳街是一條步行街,在湖州市中心,古色古香的一條小街。丁連芳的隔壁就是渚老大,於是根本不用思考,果斷進去品嚐一下韋小寶讚不絕口的湖州粽子。

衣裳街最早遺蹟可追溯至東晉,今館驛河頭22—32號為東晉謝安故居舊址,南梁有吳興太守蕭琛建白蘋館。唐大曆九年顏真卿建霅溪館,後杜牧改稱碧瀾堂。宋《嘉泰吳興志》載,衣裳街宋代稱州治大街或州治前街和市街,明代稱府前街和小市街,是湖州府治通向驛館的必經之路。早在清中葉就已是湖城的主要商業街坊,因有眾多的估衣店而得名“衣裳街”。

吃飽喝足了,才有精神追述歷史。才突然想起湖州有一個在全國都頗為有名的古鎮南潯。 南潯是江南有名的古鎮,和周莊同裡西塘等齊名。江南古鎮格局都差不對,但細節處略有不同,為湖州首個國家5A級景區。南潯頔塘故道、南潯鎮歷史文化街區為世界文化遺產京杭大運河的一部分。


明萬曆年至清代中葉,蠶絲業和手工業、繅絲業的興起及商業的發展,為南潯經濟繁榮鼎盛時期。鎮上的鉅富豪紳,幾乎都靠經營蠶絲業發跡,俗稱“四象”、“八牛”、“七十二隻金黃狗”。民間有“湖州一個城,不及南潯半個鎮”之說。南潯歷史上園林眾多,自南宋至清代鎮上大小園林達27處。以一鎮之地,而擁有五園,實江南所僅見。

南潯古鎮東北側,有一個叫百間樓的樓群,沿老運河東、西兩岸建造。相傳是明代禮部尚書董份為他家的保姆僕人居家而建。始建時約有樓房百間,故稱“百間樓”。

古鎮之中還有一座安瀾橋,位於菱湖鎮北柵,是鎮區重要建築物之一。該橋為三洞環形石橋。長58.5公尺,寬4.55 公尺,上下踏步各33級。該橋未建前,湖西墩與菱湖鎮來往交通,靠南、北兩渡船解決,由於湖面較寬,有時風浪很大,來往人員時受風波之險。

相比較其他古鎮而言,南潯的人相對較少,而商業味也不是很濃,喜歡清靜靜的人可以小住。古鎮小巷裡出沒的江南女子和外地女子,已經傻傻分不清楚了。然而懷舊的麥芽糖,斑駁的石板路,蜿蜒的小河道,卻也能讓你真正體驗江南水鄉古鎮的生活狀態。

我去的時候南潯沒幾個人,也沒有丁香般的姑娘出沒在巷子裡,只有幾隻黃狗在河邊撒歡,然後對著穿旗袍拍照的女遊客們狂叫幾聲,又飛快地沒入民宅裡去了。古鎮上有很多賣湖筆的店鋪,湖筆很好寫字,是文人騷客的大愛,愛到無法形容,就好像果粉買到了新款的蘋果手機。我在南潯古鎮的小街上,一家賣湖筆的店裡,和店家閒侃了半天,就為用用湖筆寫寫字,順便歇歇涼。


在湖州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每天傍晚,天色漸暗,就會有大波的遊客湧向湖邊,他們的目標只有一個:拍照,拍這家外形奇特的酒店。當酒店外牆的燈光亮起,指環狀的建築倒影在湖水裡。就如同一輪能變換著色彩的明月,從太湖升起,此時,你能瞬間想起一句詩來: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於是,湖州南太湖之濱有了這一輪明月的誕生,它美麗地照耀著這片土地,像似明月,縈繞在人們心裡,現在還有不少人稱它為“明月酒店”。自然而然,也成了一個景點。

湖州市區景觀。

湖州市區景觀。

湖州南太湖的景觀。

南潯古鎮。

南潯古鎮。

南潯古鎮。

南潯古鎮。

南潯古鎮。

南潯古鎮。

南潯古鎮。

南潯古鎮。

湖州南太湖美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