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的兩條鐵律:只做你有能力做到,對用戶創造價值,你就能成功

這是一個聰明過剩的時代。

在這個時代,人們都只相信自己,都自以為是,也大都是自高自大。

所以很多人都不相信常識的力量。

創業信心十足的時候,敢叫日月換新天;稍一受挫,又覺得創業難於上青天。

成功是自己的本事,失敗是別人的過錯。

我們就是這種可憐可悲的傢伙。


創業的兩條鐵律:只做你有能力做到,對用戶創造價值,你就能成功

實際上,不管是創業,還是做點小生意,都有過很多前輩用自己的經歷、智慧和試錯總結出了規律。

所謂規律,就是說有些事不需要你再重新去試錯、驗證了,那就是常識。

比如“只接受我們有能力勝任並可以為客戶創造價值的事情”這句話,這是“現代管理諮詢之父”、麥肯錫諮詢神話的締造者馬文·鮑爾(Marvin Bower)歸納出來的一條職業原則。

馬文·鮑爾說的是麥肯錫的職業原則,但何嘗不是我們創業的原則。

對創業者和很多老闆來說,最容易犯,也是最常見且最難改正的錯誤,就是高估自己的能力和運氣。

人都是喜歡好聽的話,喜歡被表揚被稱讚,討厭被批評,如果一個老闆長此以往,可以確定公司裡都是一群老闆的“應聲蟲”,就算是老闆犯了錯誤也沒人敢指出來。

因此,我們只要看那些喜歡裝逼裝到發飄的創業者,基本就可以肯定他高估了自己的能力。

在弟子面前神武無敵的丁春秋,最喜歡聽拍馬屁,但一遇到喬峰馬上就現出原形了。

創業的兩條鐵律:只做你有能力做到,對用戶創造價值,你就能成功


清人陳確在《瞽言·近言》有言,“故上智者必不自智,下愚者必不自愚,下愚者必自以為聰明才智之人。”

事實就是這樣,真正有智慧的人從不會覺得自己有多高明,而真正愚蠢的人卻從不覺得自己愚蠢,恰恰相反,他們總是自以為聰明過人。

“自以為”害死人。

這幾年死在這個毛病上的創業者如過江之鯽,數不勝數。

你看羅永浩也不再吹牛做東半球最好的手機了吧,戴威也不宣稱把OFO做成谷歌一樣改變世界的公司了吧......

有時候所謂情懷、理想等字眼,是需要真刀實槍見真章的,是需要具備最基本的商業素質的,如經營,如管理,如融資,如業務...

沒有這些,所謂情懷、理想不過是頭腦發熱、水中撈月一場空罷了。

我們可以為那些敬畏行業敬畏市場敬畏常識的創業者加油鼓勁,就算是失敗了,但他們的奮鬥是有意義的,創業成功本就是低概率事件,他們的失敗會成為後來者有參考價值的案例。

而那些投機或頭腦發熱的創業者,除了浪費、消耗社會資源之外,他們的成功或失敗,有個什麼價值呢?

創業的兩條鐵律:只做你有能力做到,對用戶創造價值,你就能成功


電影《流浪地球》裡的AI說,“讓人類永遠保持理智,實在是太奢侈了。”

瑞·達利歐也在他的《原則》一書裡講,“每個人的大腦都有兩部分,他們分別是層次較高的邏輯部分與層次較低的情緒部分,我稱之為兩個你,他們會爭奪對一個人的控制權。”

我們往往是被情緒所左右。

在創業當中,管理情緒是個大問題。

比如,創業者“總以為自己比別人聰明”就是一個很蠢的情緒化、不理智的問題。

沒有人是完美的,是沒有問題、缺陷和毛病的。

一定要深刻理解、懂得這一點。

金沙江創業投資基金合夥人,金沙江創投董事總經理朱嘯虎曾說,他最討厭認為自己什麼都對的創業者。

“總以為自己比別人聰明”,“認為自己什麼都對”,代表著什麼呢,這意味著這種創業者把自己凌駕於一切之上,包括用戶的利益,包括為用戶創造價值。

創業的兩條鐵律:只做你有能力做到,對用戶創造價值,你就能成功


要知道,為用戶創造價值才是創業公司的存在根本。

馬文·鮑爾說,要置客戶利益在公司利益之上。

這條原則是我們最欠缺的商業常識,這句話很有內涵,它代表著非常高的商業智慧。

創業者,創業公司,都是依附在客戶利益之上的,不然,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馬雲說,“不要盯著客戶兜裡的那5塊錢,一定要想辦法幫他把那5塊錢變成50塊錢,但我們只掙他5塊錢。”

這就是創造價值,這就是為用戶創造價值啊!

好多創業者都不明白這個常識,他們想的只是怎麼引誘、誘惑用戶,怎麼多掏出客戶兜裡的錢,怎麼多佔客戶的便宜。

這就註定了他們的失敗的結果。

你不真正、真心為用戶著想,為用戶的利益考慮,那麼用戶又怎麼會站在你這邊?

世上就你聰明能幹嗎?創業是苦旅,幾乎沒有一帆風順的時候,但只要真正只做你有能力做到,且你能為用戶創造價值的事,那麼你就可以發展的很好。

最後,用艱苦創業四十餘年的劉永好老闆的話結束——

“有些人怕吃苦,倒下去了;有些人在獨木舟上行走,沒有踩好,倒下去了;有些人關鍵時候跑不動,被老虎、獅子吃了。總之,競爭就是這樣的,適者生存,所以應該有這樣的思想準備。”

新的一年,勢必會更加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