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小夥辭“鐵飯碗”刻印傳家訓,愛情事業雙豐收


一方小小的玉印,是伏海平施展拳腳的“陣地”。切割、定型、拋光、排版、刻字,一方印成型,他的心裡總有說不出的驕傲與喜悅。刻在玉印上的,多是些人們希望恆久流傳下去的東西,比如家訓校訓,或者一些人生座右銘。他喜歡這項工作,更喜歡這個過程。他覺得,這些人生智慧讓自己無形之中也受到了薰陶。

今年31歲的伏海平是甘肅天水人,現在西安市藍田縣開了家公司專門做玉印設計與加工製作。他打趣說這份工作是自己丟了“鐵飯碗”換來的。而這一切,僅僅源於喜歡。“我大學學的是路橋設計專業,畢業後考到高速公路系統成了一名收費員。”伏海平稱,這份工作在很多人看來穩定又安逸,但自己卻受不了每天都過重複的日子,一年後便毅然辭職轉投玉石行業,從此開始自己創業,並且收穫了一份愛情。

如今,創業七年,伏海平的公司初具規模,做的玉印也靠口碑打開了銷路。現今各大高校講究給畢業生們送畢業禮,其中玉印是最受歡迎的一個。這幾年每到畢業季,西安各大高校幾乎都會在他這裡定製玉印。平時,一些公司單位也會將刻有企業文化的玉印作為小禮物送給員工或客戶。


而在接的這些活裡,伏海平最喜歡刻家訓的印。去年,藍田縣委宣傳部、藍田縣玉管辦發起了一場面向全國舉辦的“玉印傳家訓”活動,對外徵集優秀的家訓故事,再刻成玉印相贈,自己是承辦方。在這個過程中,他聽到了許許多多令他深有感觸的家訓故事。

“我印象比較深的,一位貴州的張先生給我們發郵件說,自己家的家訓是‘路艱多福’,已經傳了7代人。”伏海平說,這位張先生的祖輩名叫張時龍,年少時為避戰亂,由江西吉安遷居,一路輾轉,最終在貴州落地生根,一個人丁興旺的大家族由此而起。多年來,族人始終銘記“路艱多福”的家訓,傳承父輩不怕困難、力爭上游的精神,勤勉做事,現今每個人都生活的很好。

“除此之外,我還記得一位老人說自己家的家訓是孝悌和睦,自己這一輩都謹遵家訓對老人很好,現在兒孫也都非常孝順他們。”伏海平說,這讓他深刻感受到了家訓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獨特地位,也十分希望這一民族文化永遠傳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