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群變成“誇誇群”,對孩子的誇獎不走心,對娃會起反作用

家庭群變成“誇誇群”,對孩子的誇獎不走心,對娃會起反作用

60後的一代也就是現在的爺爺奶奶輩,可謂是“被打擊的一代”,父母對他們的教育大多是簡單、樸實、甚至是粗暴的,因為受了太多“打擊”,所以當他們成為老人的時候,對孫輩往往特別溺愛,總是“寶貝真棒”、“寶寶太聰明瞭”的掛在嘴邊,似乎在彌補童年的缺失。而新一代爸媽在飽含著“愛與自由”的教育理念下育兒,也常常對自家孩子進行花式誇讚。

但這種誇讚真的好嗎?很多父母是為了誇讚而誇讚,結果卻好心辦壞事,非但沒起到應有的激勵作用,還帶來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副作用。父母隨心所欲的誇娃,不如不誇。需知,怎麼誇孩子也是門學問,如何對孩子進行讚美是講究“段位”的。

誇獎孩子不走心,父母容易踩“雷區”

一位女大學生自述:“我本來對學習沒有多大興趣,有一次考第一得到了誇獎,感到很高興,從此後為了保持讚許我一直很努力,進入大學後努力沒有誇獎,掛科也沒有批評,反而不愛學了。”在她的學習生涯中,誇獎的作用並沒有持久到底,說明誇獎的方式是存在問題的。下面一起來看看父母在誇孩子過程中容易踩到的三個“雷區”。

1、 頻繁過濫的誇獎,會讓娃喪失前進動力

有的父母對孩子“一日三誇”,達到了“不誇不知道如何開口”的境地,誇獎太過廉價,孩子很容易就得到父母的讚許,只會讓他滋生驕傲的情緒,從而喪失了方向和動力。

2、 當被誇成為常態,不誇就容易擊倒娃

常常被誇獎,從來不反思,孩子會覺得自己很有本事,與眾不同,當娃把被誇當成常態,一旦做事得不到讚許,他就會備受打擊,變得敏感脆弱,抗挫折能力較差。

3、 為了被誇而努力,不清楚自己想要什麼

孩子也很懂父母的心理,他知道如何去贏得父母歡心。為了得到誇獎,他可能會選擇父母喜歡的事情去做,而隱瞞自己的真心,或者當面一套背後一套,時間長了喪失了自己努力的方向,也不清楚自己到底喜歡什麼,變得十分被動。

家庭群變成“誇誇群”,對孩子的誇獎不走心,對娃會起反作用

誇孩子為啥會踩“雷區”?雙因素理論來解答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誤差呢?借用美國心理學家赫茨伯格的“雙因素理論”來分析一下,你就會明白其中的奧妙——

赫茨伯格將企業中有關因素分為兩種,即滿意因素和不滿意因素。滿意因素是指可以使人得到滿足和激勵的因素。不滿意因素是指容易產生意見和消極行為的因素,即保健因素。他認為這兩種因素是影響員工績效的主要因素。

保健因素的內容包括公司的政策與管理、監督、工資、同事關係和工作條件等。這些因素都是工作以外的因素,如果滿足這些因素,能消除不滿情緒,維持原有的工作效率,但不能激勵人們更積極的行為。激勵因素與工作本身或工作內容有關,包括成就、讚賞、工作本身的意義及挑戰性、責任感、晉升、發展等。這些因素如果得到滿足,可以使人產生很大的激勵,若得不到滿足,也不會像保健因素那樣產生不滿情緒。

對於孩子的行為來說,其實也包含著這樣兩種因素在內,他既需要依靠自身的努力,積極提高能力和素養,完成人生挑戰這樣的激勵因素來取得長足的發展,同時又在與誇獎、獎勵以及人際關係等構成的保健因素在較勁兒。

家庭群變成“誇誇群”,對孩子的誇獎不走心,對娃會起反作用

激勵因素:自身努力、能力的提高、挑戰的難度與完成度

保健因素:父母誇獎、外部獎勵、人際關係

父母的誇獎既然作為保健因素,那就意味著,達成它並不能讓孩子產生不滿的情緒,但過多過頻的誇獎,也不會讓孩子產生積極行動的意願和行為。因為在孩子眼中“這些都是應該得到的”,需知外部誇獎過多,非但不會讓內在動機得到加強,反而會喪失前進方向,就是這個道理。

相反,激勵因素才能充分調動孩子的積極性,促使他自覺自願地去克服學業上的難題,並能樂觀地面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在管理中,企業掌舵者常常通過激發工人的責任心和成就感來提高他的內在動力,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也可借鑑這種“直接滿足法”,讓娃依靠內在的認同與努力來達成新高,而非僅僅依靠父母外在的“花式誇娃”。

應該說,激勵因素和保健因素對孩子的成長都在起作用,只是看父母要如何調配。家長對孩子適度的誇獎當然是應該的,也是提倡的,但過度使用該方法等於在任意擴大保健因素,而一旦誇獎失靈,就會讓孩子陷入內在動力不足的危機。解決之道,就在於充分、合理地運用激勵因素和保健因素來作用於娃、服務於娃。

家庭群變成“誇誇群”,對孩子的誇獎不走心,對娃會起反作用

四招教你如何正確誇獎孩子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心理學教授 Angela Duckworth,在對數千個樣本分析後得出結論:決定孩子未來是否能夠成功的,不是漂亮的外表、社交智力、很高的IQ,而是堅韌的品格、頑強的毅力,是抗壓和抗挫折能力。而父母有口無心的誇獎、敷衍式的誇獎以及為了誇獎而做的誇獎,讓孩子失去的,正是堅韌這種高貴的品質。

父母唯有正確運用激勵因素,合理補充保健因素,才能讓誇娃這件事走上“高段位”,取得實效。具體來說,就是最大限度地發掘孩子身上努力、堅韌的特質,強調其內在動機的調動,輔之以有技巧的誇獎方式,從而培養出自信堅毅的娃。

1、 誇獎要有具體內容,不做空泛的讚揚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誇娃最常見的句式就是“你畫得真好”、“你做得真棒”、“寶寶太乖了”,缺乏具體內容的誇獎,孩子雖然也很高興,但卻沒有起到很好的激勵效果。

父母可以指出孩子的進步之處,比如握筆的姿勢很正確,大寶幫二寶穿上了襪子這很好等等,讓孩子知道自己做對了什麼。或者和孩子說“今天的字寫的比昨天好,比較端正”,用和孩子自己對比的方式來提出表揚。

空泛的讚揚言之無物,也非常廉價。有具體內容的誇獎才會讓孩子找到前進的方向,小孩的模仿能力和重複能力是超出大人的,在某方面獲得肯定後他們往往會一直延續著這個習慣。

家庭群變成“誇誇群”,對孩子的誇獎不走心,對娃會起反作用

2、 對有挑戰難度的事情提出表揚

小區裡有位奶奶一直誇獎孫子“太聰明瞭”,細問之下才知道,她孫子今年上小學三年級,同班有個同學做數學題還需要藉助於數手指頭,而他孫子對二十以內的加減法則是脫口而出,因而認為自家孫子天賦異稟。應該說掰手指頭算題的同學屬於個例,對中國的娃來說,三年級像這位“聰明孫子”的同學僅算正常。奶奶的誇獎未免有些言過其實了。

對有挑戰難度的事情提出表揚,才是“硬核表白”孩子。對於很容易就完成的事情加以誇獎,反倒稀釋了誇獎的激勵性,時間長了孩子會對父母的誇獎“主動免疫”,不會起到一點兒作用。

3、 誇獎應多強調努力,而非天生品質

誇孩子努力,還是誇孩子聰明?果斷告訴你選前者!為什麼呢?聰明是天生品質,而誰又能保證孩子不失利呢?大部分人的一生中都在與各種挫折做鬥爭,小到牙牙學語,大到高考轉折,你總誇娃聰明,他就容易陷入自戀中,一旦失敗無法接受打擊,從而懷疑人生。而且人外有人,山外有山,誇孩子聰明並不是好方法。

你應該對孩子在做事的過程中體現出來的努力程度予以肯定,因為這是娃可以控制和改變的,他或許天資不足,但卻能笨鳥先飛,鐵杵磨針,這才能構成對娃的有效激勵。

4、 誇獎要有,失敗後的鼓勵更不能缺位

誇獎是作為保健因素存在的,而父母的鼓勵更接近於激勵因素,因為後者更能激發孩子上進的動力。家長對孩子的誇獎,相當於“錦上添花”,而當孩子面對失敗、遭受挫折時,父母及時的鼓勵才是“雪中送炭”。失敗的意義,是吸取教訓再接再厲,孩子成功時要獻上擁抱,孩子失敗時也要給予肯定,這才是家長該做的。

我是糖果媽媽,是一名高級育嬰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育兒過程中遇到的任何問題都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幫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煩惱與困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