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扁平化設計的優缺點與發展趨勢(上)

不論你從事平面設計、網頁設計、UI/UX設計、前端設計…只要你是設計師,你不可不知從2013年後火速竄起改變整個資訊產業使用者界面的「扁平化設計 (Flat Design) 」 ,是如何撼動整個世界,甚至是改變你的工作型態與產業!

你有沒有發現,2013年後許多網頁、APP、甚至系統界面,都開始改用色彩繽紛、簡約的風格,就像把所有物件通通壓扁在畫面上,這就是紅極一時的扁平化設計 (flat design),新一代界面設計的趨勢。

淺談扁平化設計的優缺點與發展趨勢(上)

不單單只是資訊產業,連許多知名廠商的LOGO 也開始改頭換面採用扁平化的潮流,像是Netflix、ebay、Spotify、Twitter、Audi、Citroën…等

淺談扁平化設計的優缺點與發展趨勢(上)

然而也有人認為這樣的改變變得沒特色,比如說Instagram 的logo 就變得十分不顯眼。

淺談扁平化設計的優缺點與發展趨勢(上)

在資訊的推波助瀾下,你有發現許多行業的設計趨勢與消費者習慣的轉變,潛移默化地受到科技化(Informatization)的影響嗎?

什麼是扁平化設計?

那麼,解釋一下到底這個很夯的扁平化設計是什麼呀?

其實從上面一些案例你應該有隱約感覺到一些共通之處,扁平化設計就是,去除陰影 (shadow)、漸層 (gradients)、裝飾 (decoration )、反射光澤 (shiny)等3D要素,通常使用高亮度的色彩 (bright color) 搭配無襯線字體呈現出簡約現代風格。

淺談扁平化設計的優缺點與發展趨勢(上)

噢!所以你是說扁平化設計是2013年後才有的東西嗎?

哦不!當然不是了,先讓我們把時間拉回100年前…

扁平化設計的開端

19世紀英國女王維多利亞在位統治時期稱為維多利亞時代,那個時期的建築風格就稱為維多利亞風格 (Victorian Style),是個日不落國、英國錢淹腳目的黃金年代,外觀華麗而細緻,就算到了今天你還是能看到許多保存完整的建築物。

嗯,就是那種你出國絕對會和它拍照的美麗建築。

淺談扁平化設計的優缺點與發展趨勢(上)

知名建築像是英國國會大廈

然而好景不常,1920經過一次世界大戰的洗滌後,人們對維多利亞風格感到厭倦,與每下愈況的生活簡直形同對比,讓人感到華而不實。

淺談扁平化設計的優缺點與發展趨勢(上)

於是德國建築師Walter Gropius 在1919 年成立了國立包豪斯學校,不過在1933年被納粹壓迫而關閉,因為Gropius在學校宣傳共產主義思想。

誰也沒想到,這個短短成立不到15年的學校竟然深深影響了往後世界的藝術、工業設計、平面設計、室內設計、現代戲劇、甚至是現代美術等領域上!

淺談扁平化設計的優缺點與發展趨勢(上)

仔細看看包豪斯學派(又稱包豪斯主義,The Bauhaus Style)的主張:

Form Follows Function: 設計的構成必須反映出功能,效用放第一位;

Truth to Materials: 儘量呈現該素材的特性;

The Less is More: 簡約、功能性的美學,去除無謂的裝飾;

包豪斯簡約實用的設計理念可以說是和扁平化有異曲同工之妙。

淺談扁平化設計的優缺點與發展趨勢(上)

包豪斯傢俱

淺談扁平化設計的優缺點與發展趨勢(上)

包豪斯建築

扁平化設計的起源

時間來到1950年代,瑞士發展出了國際印刷風格 ( International Typographic Style or International Style),又稱瑞士風格 (Swiss Style),相較於包豪斯主義,瑞士風格繼承其特性,不過著重在印刷、字體等平面設計上。

淺談扁平化設計的優缺點與發展趨勢(上)

可以看看swissted 這個網站,收集了許多瑞士風格的海報作品

1957年,瑞士設計師 Max Miedinger 與 Eduard Hoffmann 設計出「Helvetica」的無襯線字體,Helvetica 在拉丁文中有著「瑞士」之意。

淺談扁平化設計的優缺點與發展趨勢(上)

可以說是瑞士風格的代表作品,追隨著現代主義觀點,認為應該讓讀者在閱讀時能專注於文字所表達的內容,而不會關注文字本身所使用的字體,至今為全世界商標設計運用最為廣泛的一款字體。

淺談扁平化設計的優缺點與發展趨勢(上)

淺談扁平化設計的優缺點與發展趨勢(上)

有許多知名企業的logo字體正是使用了Helvetica

額外補充:Arial 為1982 年 Monotype 公司出品的字體,因搭配微軟作業系統而迅速普及,不過一般人很容易將兩者混淆。

淺談扁平化設計的優缺點與發展趨勢(上)

如果說包豪斯的設計理念影響了扁平化,那瑞士風格可以說是孕育扁平化的搖籃,人們普遍認為瑞士風格對扁平化設計理念的影響是最為深遠的。

俗話說十年風水輪流轉,瑞士風格在普及一段時間後就開始衰退了,沒有什麼潮流是一成不變的,1970年代後出現一種反對現代主義的「後現代風格 (Postmodernism) 」,帶有叛逆風格地對字體和排版進行切割、重構,呈現充滿活力的樣貌。

淺談扁平化設計的優缺點與發展趨勢(上)

淺談扁平化設計的優缺點與發展趨勢(上)

後現代風格傢俱,是不是和包豪斯風格差很多呢?

淺談扁平化設計的優缺點與發展趨勢(上)

後現代風格建築,十分醒目,很難讓人不多看一眼

所以說,扁平化設計的「前輩」被打的嫑嫑的,時至今日,他又是怎麼忽然起死回生呢?

扁平化設計的過渡期

UI 設計界過去幾年持續爭論的一個大議題– 那就是使用者界面究竟該「擬物化(skeuomorphism)」還是「扁平化 (flat design)」?

淺談扁平化設計的優缺點與發展趨勢(上)

回顧電腦時代的時候,Windows 界面設計採用擬物化,比如說資源回收桶是模擬真實世界型態的樣貌3D立體化,文件與電腦圖示也都有著陰影與細節。

淺談扁平化設計的優缺點與發展趨勢(上)

淺談扁平化設計的優缺點與發展趨勢(上)

好吧!你可能覺得很醜不好看,那我們換成軟體美學設計翹楚Apple的Mac OS X

底下有著玻璃式的圖像倒映,所有圖示依然做的栩栩如生,不論是時鐘、指南針、放大鏡或齒輪。

不過如果你有注意的話,會發現Apple的產品採用包豪斯設計,有著潔白、簡約、俐落的線條。

淺談扁平化設計的優缺點與發展趨勢(上)

你是不是覺得奇怪,為什麼Apple明明很早以前外型就採用包豪斯設計,可是在軟體界面上卻是用擬物化設計呢?

淺談扁平化設計的優缺點與發展趨勢(上)

你還有印象的話,應該記得前六代的iOS系統

我看過一派有趣又富有哲理的論點,認為擬物化設計是人類認知學習的過渡期產物,就像20世紀初的量產汽車外觀也十分類似原本人們舊有習慣的馬車。

淺談扁平化設計的優缺點與發展趨勢(上)

在人們尚未學習到新知識的時期,考量到原本使用者的習慣,用他們熟悉的事物來接觸新知,降低學習曲線與使用者門檻,20世紀末人們學習使用電腦時便是先接觸了擬物化的設計,在2007年開始接觸智能手機時,很理所當然的會把過去的習慣帶入,就像以前操作電腦一般,而事實上,所謂的「智能手機」本來就是一部小型掌上型電腦。

而過一段時候後,使用者習慣新事物的習慣後,就可以朝真正合適的方向發展,就像後來的汽車即使不在設計的像馬車外觀,人們也能夠接受。

另一派則認為純粹是該時代發明人對科技的水平與想像就是如此,而且也被過去的思維與習慣所限制住,然後在不斷漸進的過程中慢慢改變原本的設計;在2007年的時候根本還沒出現扁平化設計這個名詞。

這兩派論點並沒有答案,但是Apple 同時運用擬物化與包豪斯設計為自己寫下科技業的傳奇一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