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身說法:視覺中國背後,一個圖片版權吸金黑洞

沒想到,人類發佈第一張黑洞照片,賣望遠鏡的沒火,視覺中國火了。

現身說法:視覺中國背後,一個圖片版權吸金黑洞

事件起因是這張動用全球八座射電望遠鏡,拍攝五天,沖洗兩年的首張黑洞照片,被網友發現出現在圖片版權公司視覺中國的官網上,而且版權所屬正是這家公司。隨即有網友提出質疑,並向有關部門求證,對此,中科院院士武向平回答稱,這張圖片由全球8部事件視界望遠鏡(EHT)共同觀測而成,是由200多位科研人員組成的團隊完成的科研成果,發佈後全世界都可以使用,只要註明來源即可。而EHT官網也對版權做出明確主張,即只要註明圖片來源即可自由使用,無關商業與否。

也就是說,這是全人類共同努力的成果,這張照片本來就無所謂版權,昨晚照片發佈後,眾多企業也像往常一樣借勢營銷,掀起了又一波黑洞照片PS大賽,然而當網友發現該圖片版權尾視覺中國所有時,不禁心中一顫,畢竟做媒體的,尤其是近一兩年來,很少有沒被以視覺中國、東方IC、河圖創意等圖片版權公司發律師函索賠圖片版權費的經歷的。

今天,有媒體採訪到視覺中國創始人柴繼軍時他還聲稱:“用此圖蹭個熱點用於公司廣告等商業目的有風險。”,而在視覺中國網站上對這張圖片的標註中,明確表示:“此圖由歐洲南方天文臺提供,僅限於編輯類用途,使用請署名歐洲南方天文臺;不得用於商業用途。

現身說法:視覺中國背後,一個圖片版權吸金黑洞

隨後,有網友向視覺中國客戶代表求證,得到的答覆是需要購買(版權)後才可以使用。

一石激起千層浪。網友的力量是無窮的。

現身說法:視覺中國背後,一個圖片版權吸金黑洞

現身說法:視覺中國背後,一個圖片版權吸金黑洞

有網友發掘到,不光是這張屬於全人類、退一萬步說至少是屬於EHT的圖片版權在視覺中國手裡,就連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國旗,也被該公司列為版權圖片,如要商用同樣需要和客戶代表通話詢價。事情發展到這裡,其實性質就有些變了,只能說視覺中國作的一手好死。

現身說法:視覺中國背後,一個圖片版權吸金黑洞

現身說法:視覺中國背後,一個圖片版權吸金黑洞

果然時間不長,@共青團中央以這兩張圖質問視覺中國官方微博@視覺中國影像:“國旗、國徽的版權也是貴公司的?”,眾所周知,共青團中央作為官方媒體賬號,這件事兒被置頂詢問,影響力頓時呈指數級上升,並且順利登頂微博熱搜。

現身說法:視覺中國背後,一個圖片版權吸金黑洞

不久,視覺中國影像發表聲明稱,“黑洞”圖片得到了EHT組織的編輯類使用授權,未經版權人授權而用作商業用途的,仍然存在風險。但是並未正面回應國旗、國徽等圖片問題。在共青團中央那條置頂微博下,以海爾、百度、新浪、360等企業為首的各家公司,都紛紛曬出未經自家授權而被視覺中國標以版權的圖片以示抗議。

經此發酵,此事儼然已經變成了新一輪企業借勢營銷的陣地。

現身說法:視覺中國背後,一個圖片版權吸金黑洞

而就在剛剛,視覺中國創始人柴繼軍再次接受媒體採訪,表示國旗、國徽圖片是供稿人上傳上來的,視覺中國已經撤銷了版權聲明。但是就科技訊瞭解到,攝影師上傳至視覺中國的圖片,是要經過系統審核的,只有通過審核的圖片,才能展示在其版權聲明頁面,同時,也有相當部分的圖片會因種種原因被拒。

換句話說,國旗、國徽圖片即使是供稿人上傳上來的,沒有視覺中國審核通過,也是無法展示在網站前臺的。進一步說,如果沒有網友舉報,共青團中央質問,視覺中國仍然會繼續默許國旗、國徽圖片以其自有版權的形式存在,任何個人或企業想要使用,都要向視覺中國付費以獲取版權。

對於國旗和國徽,我國都有專門法律予以明確說明和嚴格限制,其中,明確禁止國旗、國徽及其圖案用於商標和廣告,像視覺中國這樣利用國旗和國徽牟利的行為,顯然不符合相關法律的規定。

作為上市公司,視覺中國犯下如此低級的錯誤,而且是在一個非常敏感的時間點,或許將會對其股價造成不小的影響。有消息稱,視覺中國有市值103.3億元的限售股將在明日解禁,這部分股份佔其總股比達到55.39%,今天這件事是否會對其股價造成明顯影響,我們將持續關注。

放下視覺中國不說,我們再單來說說圖片版權的事情。作為一家經營多年的小媒體,科技訊也是飽受圖片版權官司摧殘,尤其是自2018年以來,此類官司越發增多,下面我們就現身說法,來聊聊身為媒體與這些以訛詐媒體為生的流氓版權公司的血淚史,也希望給有同樣遭遇的同行們提供一些借鑑參考。

首先,我們先來說說他們的盈利模式,作為圖片版權公司,他們通過搭建平臺,以相對較低的價格,收集攝影師和攝影記者們拍攝的原創圖片,一般編輯類圖片的價格在100元/張左右,一些普通網站用途的圖片價格會低至幾十元/張,而一些大型體育賽事等圖片,價格或許能到200元/張左右。

當然,正規途徑授權費用低,並非此類圖片公司的主要收入來源,他們真正的收入大頭,來自侵權訴訟賠償,以及與侵權公司私下調解簽訂的圖片授權打包費用。根據我們這一年多來與多個圖片維權公司的訴訟官司,基本上摸清了他們的套路。

舉個例子,如果侵權網站K站在網絡上隨便使用了一張或幾張未標明來源和版權所屬的圖片,作為文章的配圖,而這張圖片所屬一家圖片版權公司的話,那麼K站則會進入到這家公司的系統當中,被當做維權對象。

但是他們並不會第一時間選擇發律師函或者到法院起訴K站,而是會再觀察一段時間,看K站是否還會繼續使用他們的其他版權圖片,如果仍有繼續使用的現象,那麼他們會再延長一段時間觀察,放長線釣大魚,讓K站繼續擴大侵權規模。如果觀察一段時間沒有再使用他們的版權圖片,則會開始收網進入維權流程。

首先,圖片版權公司會授權給他們合作的維權機構,來處理此事,一般不會親自下場跟侵權網站糾纏。先是進行侵權證據取證,只不過有的會進行公證,有的為了圖省事只是保留網站侵權文章鏈接和網頁截圖,隨後通過各種方式,找到K站的郵箱等聯繫方式,發送律師函,並附上相關侵權證據,表明:我們已經掌握了你們侵權的證據,可以聯繫我們溝通賠償事宜,留下維權機構的聯繫電話。

如果K站此時知趣、恐懼,跟對方取得聯繫,那麼對方會想方設法讓你知道自己首先要賠償,其次要想後續避免不必要的損失,可以和對方簽訂長期合作協議,獲得大量優質圖片版權,以解後顧之憂,如果你態度強硬,對方也不與你糾纏,等著上法院打官司吧。

一般這種官司,法院大概率支持圖片版權方,可以說目前網上超過90%的圖片侵權案件,都是一邊倒的圖片版權方有理,並且法院每天要處理大量類似官司,為了儘快結案,法院也會優先調解,儘量減少開庭。無論是法院還是維權機構,心裡其實對於此類圖片侵權案件的價格都有個底線,其中的彈性空間就看侵權方的談判能力了。即使最終調解失敗,真到了開庭判決,最終的價格也在圖片版權公司的接受範圍內。

據一位攝影記者向科技訊透露,他每月大約有5-10組編輯類圖片放在某圖片版權公司的平臺上“寄售”,每組約有5-10張圖片。該記者在該平臺上在售圖片累積有一千餘張,平均每月能賣出100張左右,收益在幾百到千餘元不等。相對而言,創意類攝影作品,商業用途的圖片價格要高一些。

而具體到每張圖片上,該攝影記者表示,自己並不清楚平臺究竟將自己的圖片具體賣給了誰,只知道哪些圖片被賣給了哪類媒體,如報刊雜誌、新媒體、廣播電視等,每張圖片具體賣多少錢,自己也是不知道,只是每月平臺會按合同當中的固定分成係數乘以銷售次數獲得收益,至於侵權案件中的賠償款,是否也有給自己的分成,他表示不得而知,但是維權機構是一定按照賠償款比例與平臺分成的,這一點基本上是可以肯定的。

不可否認的是,隨著國內版權意識越發成熟,相關法律法規越來越完善,圍繞圖片版權維權賺取賠償費用和後期合作費用的公司,已經形成了攝影師供圖、版權公司授權、維權機構維權的成熟產業鏈,尤其是近年來互聯網法院上線,大量互聯網相關案件轉至線上處理,更方便了這一產業的維權效率。

誠然,如此說並非為侵權找藉口,尊重知識產權是每一個從業者都應該重視的,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也是對自己的尊重。在此過程中,無論是版權方還是去使用圖片的任何人,都該對版權充滿敬意。但是我們在網上茫茫多的圖片當中挑選配圖時,並非所有圖片都能第一時間找到原作者,甚至圖片版權公司,也並非所有圖片都像視覺中國一樣有明確的水印,即使有,也有可能在網上流傳過程中,因他人處理後而失去水印,變成一張張“孤兒圖片”。

我們並非故意把這些“孤兒”拐走,即使在圖片下標註“圖片來源網絡、侵刪”等字樣,也難免被扣上“拐賣圖片”的帽子,進而被起訴,要賠償,這對於一些小微企業甚至一些個人自媒體而言,即使數千元也是個不小的數目。花錢買個教訓,也能快速加強大家的版權意識,可我們不想被一些別有用心,以版權圖片作陷阱,以法律法規為工具去謀取不義之財的“版權流氓”所利用。

我們需要的是一個乾乾淨淨,健康向上版權環境,而非一個烏煙瘴氣,處處挖坑設伏的版權迷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