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質量發展調研行|世界銀行向全球推薦上海這個單一窗口

4月11日,“推動高質量發展調研行”上海行來到位於上海億通公司的上海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公司負責人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在最近的世界銀行《營商環境報告》中,中國營商環境較上年提升32位,世界銀行還在報告中向全球推薦了上海的國際貿易單一窗口。

作為上海自貿區貿易監管制度創新的重要內容之一,中國(上海)國際貿易單一窗口以“一個平臺、一次提交、結果反饋、數據共享”為原則,企業通過單一窗口一個平臺一次性遞交滿足貿易監管所需的所有材料,監管部門也通過一個平臺將結果反饋給相關企業,實現企業與監管部門之間、監管部門與監管部門相互之間的數據共享和國際貿易相關手續的“一網通辦”。

據瞭解,截至目前,上海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已經形成包括貨物申報、運輸工具申報、進博會專區等在內的10個功能版塊,對接了22個政府部門,服務了28萬餘家企業。不僅如此,上海國際貿易單一窗口還支撐了全國近三分之一的進出口貿易量,現在已是全球業務處理規模最大的平臺。

上海億通公司是上海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建設的具體實施單位,自2014年依託上海電子口岸啟動建設以來,目前,3.0版本的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已經走向深化。

在國際貿易單一窗口誕生前,以船舶進出港手續辦理為例,從手工填制海關、邊檢等4套系統的1113項數據,到專人將出口岸許可證送達至船長,一般需要耗時2天。利用上海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將數據全部電子化之後,只需要不到2個小時便可將電子出口岸許可證發送到船上,真正實現了數據多跑路、人員少跑路。

進出口貨物申報方面,在沒有上海國際貿易單一窗口時,逐條錄入各類單證再分別提交不同部門需要耗時近24小時。數據電子化後,不但可以實現相同數據自動導入,每月減少重複錄入2000萬項,將完成申報時間壓縮到了半小時,還大大減少了錄入出錯率。

億通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下一步,上海國際貿易單一窗口的發展方向之一是區域化,最主要的目標就是立足上海,依託上海電子口岸正在進行的“建設國際海港通、國際空港通和國際自貿通”建設,將國際貿易單一窗口打造成“上海服務”品牌,推動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並服務於長江經濟帶。

2017年,已經有114家企業在除了上海口岸以外的34個口岸(絕大部分位於長三角)通過上海的單一窗口,進行了7930批次的貨物申報,可以說上海的服務已經推廣到了整個長三角和長江流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