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巨頭們為何熱衷「放衛星」?


互聯網巨頭們為何熱衷「放衛星」?


亞馬遜、Facebook、阿里巴巴、連尚網絡等互聯網公司的“太空之戰”


文 | Tech星球(微信ID:tech618)陳嘉羽


如果說2018年是「商業火箭發射元年」,那麼2019年各巨頭相繼宣佈發射衛星組網計劃,讓這一年看起來是互聯網公司的「太空之戰元年」。


這其中,最受關注的無疑是亞馬遜近日宣佈的「柯伊伯計劃」(Project Kuiper),該計劃發射3236顆低地球軌道衛星,為世界各地沒有接入互聯網服務和網絡延遲的區域提供高速寬帶網絡服務。


如今除了亞馬遜外,國外還有不少互聯網企業開始探索構建衛星互聯網。谷歌在2015年投資美國太空技術探索公司(Space X)的「星鏈」(Starlink)計劃——發射4000多顆低軌道衛星組成通信網絡,讓WiFi信號覆蓋全球每一個角落。Facebook 從 2016 年就開始向美國聯邦通信委員申請發射和運營低地球軌道衛星,並計劃在 2019 年發射自己的互聯網衛星「雅典娜」(Athena)。


不甘落後的國內互聯網公司也紛紛湧入衛星領域。2014年,百度CEO李彥宏作為全國政協委員曾遞交過一份提案,希望政府鼓勵民營企業進入航天領域;360公司投資了舊金山的立方體衛星公司Spire;2018年,WiFi 萬能鑰匙母公司連尚網絡也公佈了衛星發射「連尚蜂群」計劃,預計在2026年為全球提供免費衛星網絡。阿里在雙11前發射了「糖果罐號」迷你空間站和「天貓國際號」通訊衛星,其主要功能就是在雙11期間,將通信訊號快速覆蓋全球。


互聯網巨頭們為何熱衷「放衛星」?


與那些雄心勃勃發射成百上千顆衛星組網的互聯網巨頭公司,很多發展速度較快的獨角獸公司則走的是另一條路線。2018年,鬥魚冠名的「666 星」、小米旗下華米的「華米星」和貓王冠名的衛星都由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運送升空,這些企業剛剛開始探索衛星與自身業務的結合,更多是一場營銷大於實際意義的走秀。


而亞馬遜、Facebook、阿里巴巴、連尚網絡等公司紛紛重金進軍商業衛星領域,互聯網巨頭們為何要掀起這場「太空之戰」?


爭搶建設全球免費網絡


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各種應用蓬勃發展,移動互聯網已成為生活必需,一個經濟適用、服務「無死角」的互聯網是市場所需。但現有網絡服務還存在各種不足,據聯合國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全球有近40億人享受不到高質量的互聯網寬帶服務。截至2018年6月,中國的非網民還有5.88億。為這些用戶提供高速、便捷的網絡服務,將是一場商業價值深遠的「下沉運動」。

除了最重要的商業價值推動外,兩個因素促使建設衛星互聯網成為可行。首先是相較於地基和傳統的中高軌衛星,微型中低軌衛星互聯網具有覆蓋廣、低時延、可靠性高等特點,正成為被看好的新一代衛星通訊的模式。而衛星小型化、「立方星」技術的成熟大大降低了造星成本,從過去的數億元降到今天的千百萬量級。

另外是火箭運載能力提高,使得一箭多星成為可能。華米科技冠名小衛星「華米星」就是一箭十二星的發射模式,因此發射成本相對降低。同時,Space X、零壹空間等國內外商業火箭公司的發展,大幅縮減了衛星發射成本。再加上中國「軍民融合」政策對民營航天企業的支持,這些都為互聯網企業進入衛星領域提供了可能性。面臨人口紅利消退的互聯網企業,自然不會放棄衛星互聯網可能帶來的業務增長極。

具體看國內外兩家主要衛星互聯網公司的計劃,亞馬遜的計劃規模更為龐大,連尚網絡則更加務實。亞馬遜的「柯伊伯項目」計劃在三個不同高度投放3236顆衛星,提供從北緯56度到南緯56度的互聯網服務,這將覆蓋地球95%的人口。做出了免費應用WiFi萬能鑰匙的連尚網絡,計劃建造「連尚蜂群星座系統」,該系統將由272顆混合軌道衛星組成,72顆骨幹星在距離地面1000公里的地方實現對整個地表的全覆蓋;200顆節點衛星給用戶提供連接服務。按照計劃表,2020年連尚網絡將完成星座系統第一批10顆衛星的發射,將初步具備服務全球的連接能力。


互聯網巨頭們為何熱衷「放衛星」?


當然國內也有一家公司並沒有公佈發射衛星互聯網計劃,但是卻時刻瞄準亞馬遜的「柯伊伯計劃」,這家公司就是國際通信巨頭華為。在ITU-T網絡2030焦點組會議上,華為就曾對通過發射低軌道衛星建設天地一體化網絡的6G場景進行過詳細分析。在全球首個6G峰會上,也有人提出通過發射小型低軌道衛星實現覆蓋全球6G通信的設想,更大公司都在關注如何提供更好的網絡服務。


互聯網巨頭們為何熱衷「放衛星」?


互聯網企業如何通過衛星互聯網賺錢


從市場規模看,衛星互聯網市場本身的預期已經相當可觀,預計全球衛星互聯網市場營收在2024年將增至220億美元,2029年將增至410億美元。


互聯網巨頭們為何熱衷「放衛星」?


同時衛星發射組網的成本降低,促使自帶流量、用戶、應用場景的互聯網巨頭紛紛入局。依靠免費打開市場、依靠增值服務實現盈利,是互聯網公司準備嘗試的一條商業路徑。風險資產管理公司Space Angels的首席執行官Chad Anderson表示:「我們一直都知道,全世界有很大一部分人沒有辦法上網,所以將這些人與全球商業經濟相聯繫是有很大價值的。」

這也是互聯網公司與單純衛星公司之間的商業模式不同之處。孫正義投資的OneWeb就發射了12顆衛星,為太平洋地區的群島提供網絡服務,其客戶包括旅遊航線、石油公司等等。在2016年,OneWeb就靠這項服務收益近億美元。


互聯網巨頭們為何熱衷「放衛星」?


互聯網公司的衛星計劃則是通過衛星上網的費用只會佔很小的一部分,未來大數據處理、數據分析、產業應用、國民應用這些累計起來非常可觀。連尚網絡輪值總裁王小書就曾表示,在商業模式上,將圍繞後向運營挖掘增值空間,比如為企業提供高級的定製服務等等。

亞馬遜的衛星互聯網計劃正是計劃與其雲服務聯繫起來。亞馬遜去年發佈的 AWS Ground Station 是一項新的雲服務,由12個地面站組成全球網絡,為在軌衛星之間的數據傳輸提供連接點,還可從衛星直接下載數據到AWS全球基礎設施區域,為客戶提供數據存儲、分析等服務。方舟投資分析師Sam Korus表示:「亞馬遜的利潤動機是那40億新用戶,如果全球人都能上網,那麼電商、雲端、互聯網服務和亞馬遜的其他業務的市場至少要翻倍。」

如果說亞馬遜是為了增收,連尚網絡發射衛星則事關未來存亡。連尚網絡主營業務是利用WiFi萬能鑰匙提供免費上網服務,即將到來的5G將會給其業務帶來顛覆性的衝擊,因此佈局衛星互聯網是它破局的關鍵。建設全球免費的衛星互聯網,是WiFi萬能鑰匙不再恐懼被5G、6G淘汰的關鍵。


前方道路仍艱難

建設衛星互聯網需要鉅額的基礎設施投入,這對企業的融資能力和運作能力都是巨大的挑戰。上世紀90年代,摩托羅拉推出的「銥星計劃」是人類首個大型低軌星座通信計劃,但由於技術、成本、市場等多方面原因,艱難運營的銥星公司在一年內終結於破產。銥星同時期的競爭對手,全球星、軌道通信也因衛星通信計劃相繼宣告破產。


互聯網巨頭們為何熱衷「放衛星」?


對於互聯網企業建衛星互聯網,也有不少人提出質疑,花費不菲的火箭衛星事業,門檻真的已經低到互聯網公司可以承擔了嗎?衛星互聯網計劃的維護和商業化,已經是非科班出身的互聯網公司可以運營的了嗎?

從發射成本角度看,據連尚網絡衛星團隊首席科學家安洋曾對外表示:小衛星的研發和發射成本約在200萬-300萬人民幣,大衛星的成本在2000萬-3000萬人民幣,算下來約20億。此外還包括地面的測控站點、運控等約佔總成本的20%,總體下來成本約30億人民幣。

30億元對市值達9000億美元的亞馬遜來說不算什麼,但是對預計年營收在15-20億元的連尚網絡來說,顯然會吃掉未來幾年的資金運作空間。因此王小書針對這一項目,後續將考慮引入外部資金。

但商業航天領域對很多投資者來說相對陌生,雖然衛星研發公司商業航天公司天儀研究院,在去年獲得了君聯資本、險峰長青、經緯創投、電科星河的投資;國內衛星創業公司九天微星獲得了天奇創投、君紫資本的投資。但投資人群體對國內的衛星項目依舊比較謹慎,多處於觀望中。如何吸引資本是連尚網絡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截至目前,全球已有20多家企業有大型低軌衛星通信計劃,大部分星座計劃均包含數百顆衛星。要做通信就要有頻譜,而頻譜有限先到先得,所以頻譜爭奪會相當激烈。


互聯網巨頭們為何熱衷「放衛星」?


此外,企業還要考慮衛星迴收問題,以防止地球周圍的空間充滿危險的太空垃圾。從衛星退役時間表來看,大型設備壽命是五年,小的設備壽命是兩到三年。根據國際公約,2000公里以下的衛星壽命到期15年內返回到大氣層燒燬。

衛星領域是一個鏈條很長的大產業集群,其中的每一個環節都是幾代航天人的開拓與積累。從現在各方面的條件來看,互聯網企業想要通過衛星來實現業務助力,道路艱難。


- 加入交流群&內容轉載&合作相關 -

Tech星球小助手|微信:miniworld007


互聯網巨頭們為何熱衷「放衛星」?


Tech星球,是36氪旗下品牌媒體,專注小程序生態,聚焦互聯網前沿科技。享提前更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