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投放從7千億到萬億,中國Martech獨角獸迎來自己的機會!

大洋彼岸,北美Martech發展如火如荼,最新的Martech Landscape直破7000,聲勢驚人。而中國,時值資本寒冬,Martech方興未艾。

創立億動廣告傳媒(Madhouse Inc.)至今,馬良駿(Joshua Maa)已是營銷行業的「老兵」。去年,他創立澄志創投(MAD.Works),從一個曾經的行業創新者,變成了關注營銷領域初創企業的投資者。

他曾說,自己已經忘記了是對營銷技術一見鍾情才開始的創業,還是在創業過程中對營銷技術日久生情,但他說自己初心未變。身份的轉變證實他所說不虛——一日功成,卻不一味守成,他仍想用自己的經驗和能力,為營銷技術後來的創新者們做些什麼。

廣告投放從7千億到萬億,中國Martech獨角獸迎來自己的機會!

億動廣告傳媒(Madhouse Inc.)創始人兼董事會主席,澄志創投(MAD.Works)創始人馬

2018年,中國廣告投放突破7000億,跨過萬億大關近在咫尺,在馬良駿看來,這將是中國廣告行業迎來結構性變化的階段。近日,Marteker採訪到馬良駿先生,與他共同探討了澄志創投的創立初衷和中國Martech市場的發展空間。

以下是採訪實錄

請您介紹一下澄志創投的創立背景,為什麼會想到創立這樣一家公司?

我自己已經創業13年了,今後自己也不會再嘗試去創立一家廣告公司。在這個行業呆了這麼久,現在想換一種方式參與這個行業的進化中來,並貢獻出自己的一些經驗或力量,尤其是這幾年,資本對廣告營銷行業的熱情越來越低,我覺得自己應該做這樣的事。

而隨著互聯網下半場的到來,資本方面對B2C的注意力正在逐漸向B2B轉移,而我希望做的是將這些轉移到B2B的資本注意力,引導到自己奮鬥了十幾年的行業裡來。

澄志創投專注Martech和Adtech兩個領域的早期投資,二者有什麼不同?

Adtech再過去十年的發展過程中,經過了快速的迭代研發,再廣告投放、自動化優化等方面頗有成就,經過發展,Adtech逐漸向Martech靠攏,開始觸及更廣的範圍。因此我覺得Adtech是Martech的一個細分賽道。Martech營銷理論也在不斷豐富,觸及更多,這也是廣告主、市場人員真正的需求所在。

在我看來,現有Martech範圍內的流程自動化優化、可視化、效率提升、透明度提升等領域都存在待發掘的剛需,商業模式上不管是Agency Model 還是SaaS Model都有廣闊的前景。

我們都看到了Adtech的從火熱到冷卻的過程,Martech會不會在未來經歷同樣的事情?

我覺得火熱和冷卻的狀況都會出現,因為目前Martech在全球範圍內算是一個比較火熱的概念,面對這樣一個正在上升的風口,未來肯定會有一個相對冷卻的過程,但我認為屆時冷卻的過程,就是獨角獸開始顯現的過程,我很期待會有10億美金以上估值的獨角獸出現。

您覺得國內的Martech獨角獸會跟國外如Adobe這樣的企業有很大的不一樣嗎?

差別肯定會有,在我看來Adobe的成功源於其成功的收購和整合,而國內的Martech獨角獸會按照自己的方式成長起來。可能在行業發展的後期有很多整合動作出現,但它一定是建立在中國本土市場需求之上,並具備中國本地化特色的商業模式,與北美的邏輯和結構有所差異。比如,也許並非100%自動化,而是採用技術平臺混合運營的方式等等,這些都是可能出現差異化的地方。

巨頭流量花園會給Martech帶來什麼?國外的Facebook和Google,國內有如BAT或TMD這樣的巨頭,他們會否成為Martech行業的助力?

我認為巨頭們對Martech的影響會變弱,並不會像對Adtech的影響那般強。但不可否認,他們都是這個趨勢中重要的角色,因為他們擁有數據和大量的廣告流量。

巨頭們在Martech生態中扮演得角色不會單單由數據、流量和技術來決定,雖然他們看起來什麼都能做,但並不意味著什麼都能做好,他們往往還會受到自身行業生態佔位問題的限制。

他們的佔位更偏向於供給方(Supply Side),比如Adexchange、SSP等,其所能觸及的上限大概停留在Ad Network,如阿里媽媽、穿山甲、百度聯盟等,可以將自家流量進行智能化優化,並賦能站外流量。

而再往行業鏈條需求方(Demand Side)靠攏的嘗試則很難成功,比如Facebook的DSP就在幾年前銷聲匿跡——在Facebook的DSP上購買其他媒體的流量,是一件很弔詭的事情。

而這僅僅是在Adtech領域的侷限,如果在Martech範圍內,巨頭們會受到更大的阻礙——廣告主在CRM、客服、Salestech技術選型時,幾乎不會去考慮選擇已經壟斷流量的BAT們。

不論自身規模如何,廣告主的需求非常明顯——他們需要的是專注服務自己的Martech技術服務夥伴。大媒體集團在B2C的優勢並不能完全轉化成他們在B2B領域的競爭力——他們可以通過平臺輸出語音服務、新零售等基礎性功能,吸引廣告主接入,但Martech的主力軍不會是他們,

廣告主需要整體提高效率、不是技術專家也能使用的解決方案,以確保自己的營銷預算高效投放,而那屬於後來的創新者。

相對巨頭而言,創新者的優勢在哪?

能成為獨角獸的創新者肯定具備兩個特點,第一是熱愛Martech行業,第二則是他很專注,這也是他們的優勢。具備這兩點特質的Martech創業者,我相信一定能成功。

在剛剛結束的Martech Conference上,公佈了最新的Martech Landscape,已有7000多家公司進入Martech領域。在你眼中,國內Martech行業正處於怎樣的狀態之下?

具體國內的數據我沒有做預估,這也需要像Marteker這樣的媒體加入進來為大家梳理整個行業的動向。但我覺得擺在中國Martech行業面前的一個現實問題是:如何定義Martech?

在我們內部團隊整理行業信息的過程中發現,Martech的概念太過寬泛——從系統到渠道,從自動化到銷售等等我們都可以將它看作Martech,但人工智能客服應該如何定義歸類就讓我們有些頭疼。

在我看來,從Adtech到Martech再到未來,應該是BItech(Business Intelligence Technology),從而演進成大系統下的子系統類似的解構,概念的邊界也會隨之消解。所以在我看來,國內的Martech解決方案服務商是2000家還是3000家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中國廣告投放的市場從7000億往上成長過程中,不僅僅是GDP的成長,還會伴隨著結構性的變化——社交媒體之外,移動、OTT、線下三屏的程序化都會成為重要力量。

但支撐廣告行業向上的不僅僅是這樣,創新型的Martech公司會塑造廣告主信心,投出更多的廣告預算,讓行業向萬億投放量成長。

大量的Martech企業併購會在國內出現嗎?

雖然現在的Martech企業看起來並沒有預期的那樣成熟,但不排除許多上市公司通過併購的方式達到自身的轉型。

但Martech範圍甚廣,具有大量的小賽道,只有賽道內那些專注且突出、具備完整服務能力產品的企業才能脫穎而出,而什麼都做的企業,很容易踏入泛泛的窠臼。換句話說,Martech創業者不僅要專注賽道,還要需要拿捏自身服務的完整度,才能收穫行業的青睞。

活動預告

為了撬動資本對營銷的投入,5月17日,座標北京,Marteker將與澄志創投共同發起一場關於Martech的創投沙龍,旨在打造一場營銷行業與投資人之間的深入交流。

作為從媒體端切入營銷技術行業的Marteker,深知行業的發展不僅需要知識和內容的沉澱,更需要資金和創新維持行業生命,不斷向前——無論你是專注Martech賽道的創新者,還是看好Martech、尋找目標的投資方,我們或許可以好好聊聊。

現特邀營銷技術行業的創業者、投資公司、品牌方加入我們,搜索並添加微信號:rulebreaker,備註您的公司、職位與姓名,讓我們一同在2019年的初夏,為營銷技術的升溫添柴加薪,帶去更多有價值的交流和洞察。


分享到:


相關文章: